..續本文上一頁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比丘,比丘尼。因此,佛教可說是釋迦牟尼佛和他的群衆的結合。
(叁)佛與佛學:
凡是一個宗教的教主或教士,甚或任一宗教的實踐者,其本身必定知道如何來實踐,如何達到修行的目的。佛陀並不希望信仰他的人,把他所說的話,當作學問來研究。因此,釋迦牟尼佛不談形而上學。有人問起佛學上的本體論是什麼,佛教不講本體論,如果要講的話,本體是「大我」,現象是「小我」。佛法講「無我」,所以不講本體是什麼,然從佛學的觀點研究佛教的名詞,例如佛性、如來藏、真如、法性等的名詞,也許可以滿足那些追問什麼是佛教哲學上的本體論者吧?
佛充滿宇宙之間,我們成了佛以後,便和宇宙一樣大,那不就是一個本體了嗎?我們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有佛性的,人人都可成佛,跟宇宙的本體一樣,這依然是本體論,對不對?其實,說佛法有本體,是對那些沒有進入佛法的人,或修行不深的人而說的,對這些人,一定要告訴他們,有一個目標可以去,有一個東西可以找。比如法華經內提到的長者以叁車(羊車、牛車、鹿車)之好玩,誘導小孩出火宅。事實上,離開了火宅,還要車子做什麼?佛陀成佛之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他的悲願和智慧還在,但它不是本體,因此,佛學不講本體論,如果要講本體論,這是方便說,不是實在的。釋迦牟尼佛並不希望任何人把他的話當作學問來研究。但釋迦牟尼佛成佛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在這時間的過程中,經過很多的地方,很多人傳播發揚而加入其它的東西,如中國人把儒教、道教的東西加入佛教,印度後期的佛教也搬進了印度教的東西。這樣一來,就需要有人來加以分析、研究了。做學術研究的工作,即謂之佛學。
(四)佛與學佛:
在佛沒有出世以前,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佛,佛陀降世並成道以後才有佛可學,學什麼?學佛的身、口、意叁業的行爲。釋迦牟尼佛成道後,說法四十多年,在這四十多年中,他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對不同程度的人說法,而不同程度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意義,這是他說法的目的,因此,在佛教的立場來說,其宗旨或本意是在學佛而不在佛學。
佛,可以學。這是一切宗教裏唯一談到的,教主本身不以爲他是獨一無二、空前絕後、超過一切的人。佛教不講神話,有些人學佛學得不得當,而造成傲慢的心理,認爲只有他是至高無上的,這也不應該。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他覺得人人都應該走他那一條路,人人都可以走上他那一條路,人人都可能和他一樣,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要人們學習的地方。所以學佛不是學釋迦牟尼佛那個人,而是學他之所以能成佛的修行方法,和他那樣的人格標准,故稱「人成即佛成」。
(五)曆史上的佛和宇宙間的佛:
人類的曆史非常的短暫,文字記載中,曾經有佛的記載的,只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以前,這個世界上沒有佛,釋迦牟尼佛以後到現在還沒有佛,在這個地球尚未毀滅以前,還會有佛出世嗎?不知道。
但是,從這點我們要討論到佛經裏所談到的幾個問題:凡是過去看過幾本佛書的人,大概都看過這些話:「叁世諸佛」、「過去七佛」、「賢劫千佛」。
講「宇宙」兩個字,宇是上下四方,宙是古往今來,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其實,以時間來說,過去也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也沒有;從空間上來說,乃無際無限,也不是有相的存在。可是印度哲學裏有「常論」及「斷論」,常是永恒的有,斷是無因無果,佛法不講常、斷,而是講中道,非常非斷,非空非有。
我們自學佛修行到證悟以後,一切時間、空間諸佛都不存在,但沒有證悟之前,我們還是需要把前後因果的時間,因緣生存的空間標出來。
佛經裏說到,釋迦牟尼佛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七個佛,他以前有六尊佛,第一尊佛是出世在過去九十一劫以前,本劫之前的莊嚴劫中有叁佛出世,現在的賢劫中,共有千佛出世,已出世的釋尊是第四尊,彌勒將是第五尊,到釋迦世尊爲止,通稱爲過去七佛,他們的共同教誡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劫:分小劫、中劫、大劫的叁等,此處是指的大劫。二十個小劫爲一中劫,四個中劫爲一大劫。大致上說,我們的娑婆世界的一次生滅,稱爲一個大劫,這是指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地球,只是這個娑婆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點微塵。
所以賢劫雖有千佛,以人類衆生極短的生命,要想遇佛出世,實在太難,因此應當慶幸我們得生于現在賢劫中,雖未親見佛面,但已遇到了佛法。
有人說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所以修道的少,而成道的沒有,我認爲這是勉勵性的說法,目的在于勸人修道和成道,但對自信心不夠的人,也會産生反作用。這並不是佛所說的話有問題,而是我們這時代,應該相信,對于不信佛法不修行佛道的人雖是末法時代,只要有信佛學佛而修持「正法」,對他就不是末法時期,所謂的正法是:只要有人根據佛的戒律和八正道等方法來修行,就叫做正法律住世時期,而事實上,我們這時代尚有比丘、比丘尼,也有持五戒、菩薩戒的人,所以我們應該慶幸生在賢劫裏,有千佛可以親近。釋迦牟尼佛以後會有彌勒佛出世,時間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以後,也許那個時候,這個世界己經不存在,但是諸位不要失望,叁千大千世界中,地球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星球,當我們的色身不存在的時候,我們的願力仍可使我們到達我們願去的任何與佛有緣的地方。
所謂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即是指化身于千百億個國土說法,請不要僅把這地球世界當成衆生活動的舞臺中心。
佛經裏說有很多他方世界,這很容易一想就想到西方阿彌陀佛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願力成就的琉璃世界,其他還有很多世界,因此我們講曆史上的佛只有釋迦牟尼佛,過去七佛並不一定就在這個世界出現的,彌勒佛出世時,這個世界也不一定還存在,但,要想以後跟彌勒佛在一起不是不可能,只要發這個願,我們做共同的事可得共同的結果,由于共同的願望,而使我們到共同的地方去。
(六)衆生都是佛和衆生皆成佛:
王陽明先生說:「滿街都是聖人」,這句話是從佛學裏來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心量與佛並無差別,爲何衆生不是佛?乃因衆生有煩惱,煩惱去了,衆生就是佛。也許有人問:「本來都是佛,那麼我們現在爲什麼都是衆生呢?」「人人都是佛」,這是從佛的眼光來看的,常言,以小人之心看人,大家都是小人,君子用真誠心待人,甯可受欺不願冤枉任何一個人,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君子,聖人把所有的人當聖人,你現在不是聖人,終有一天,你可能成爲聖人,聖人希望所有的人都成爲聖人,佛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每一個衆生與他並無差別,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佛是站在衆生的立足點看衆生皆有成佛的可能,而不是站在高成就上俯視芸芸的衆生,這是衆生都是「佛」的意義。
衆生皆成佛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不可能呢?
天臺宗智者大師把佛分爲六個等級:
(1) 理即佛:不管你相不相信佛法,不管你有沒有聽到過佛這個名字,你本身具
有佛的本性,我們稱爲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不要說是放下屠刀,就是沒
有放下時也是佛,所以不但是人,連螞蟻、蒼蠅等有情無情的一切衆生也都
是佛。
(2) 名字即佛:聽到過「佛」這個名字,知道有「佛」這個名稱,也聽到有人說
過「人皆可以成佛」,這種人是名字佛。
(3) 觀行即佛:參加過佛教修持活動的人,不管得效深淺,只知道有這麼一種修
行的方法而嘗試著去做的,這種即稱爲觀行佛。
(4) 相似即佛:己經修行到信心堅定不移的人。切實的信心,一定要從實際修行
的體驗中得來,若能知道自己必將成佛和一定成佛,此爲相似佛。
(5) 分證即佛:到此已是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地前能伏住無明而不能斷除無明,
地上則無明分分斷滅,而佛性分分顯露。
(6) 究竟即佛: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佛性,到無明斷盡了,就是究竟佛。
(七)現實生活中的佛:
以上所說的佛很不容易見到,釋迦牟尼佛以後,離彌勒佛出世還很久,但現實生活中有佛。滿街都是聖人,當然滿街都是佛,大家都是佛,沒有一人不是佛,沒有一物不是佛。一個人,不管他信佛不信佛,我們也把他當成一個佛,只要他說的話合乎佛法,他的話就是佛說的話。日常生活中,合乎「戒定慧」叁無漏學的叁個標准的人,便是現在的佛,活著的佛。
人們如能一日修行一日是佛,一時修行一時是佛,一念修行一念是佛,若能念念不斷地與戒定慧相應,他便念念是佛了。戒定慧代表著佛的清淨的一切身心行爲。
我們常說:佛有千百億化身,但我們不知道站在我們面前的任何人,乃至我們自己,有時就是佛的化身。不過也有人問:「我不信佛,我也是佛的化身嗎?」
是的,佛以種種身分,種種行爲來感化人或是逼迫人走上修行成佛的道路。人們進入佛門正式成爲佛教徒的因緣,可有很多,正常的路途是受人鼓勵勸說而接觸到佛法。有的人環境太好,不愁吃、不愁穿,而且生來便有很聰明的頭腦和強健的身體,他們沒有想到這個社會上還有許多痛苦的問題,一旦當他受到了人或事物的打擊,讓他知道了社會上還有苦難、煩惱,並且感到自己的身心,很不自在之時,便能促使他走上了學佛之路。所以佛的出現在面前,不一定示現具有叁十二種大人相的佛相。
活菩薩
菩薩不是偶像,偶像只是佛教徒修行過程中使用的法物而已,它雖代表著佛與菩薩的莊嚴相,它的本身並不就是佛與菩薩。但是佛菩薩的偶像能讓我們供養禮拜,集中心念,表達虔誠懇切的信仰力。菩薩不是鬼神,只能短時間內和小範圍內顯靈異的是鬼,能在…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