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P19

  ..續本文上一頁較長時期內及較大區域內顯現靈異的是多福大力的鬼,或者稱之爲神。一般人不能分辨神佛的不同,也不知道鬼神與佛菩薩的差別。佛菩薩不會希求人們對他的祭祀和回報,只有無條件的爲衆生解救苦難,鬼神則對人們貪求報酬,祭祀血食等,以顯示他們的威力和榮耀。

  菩薩救濟衆生,可現種種身相,通常的顯示則和人一樣。所以菩薩和天仙也不同,求生天上的仙人,求長生不老,求肉身不壞,所謂羽化登仙。但是天上的仙人,也有他們一定的壽限,所以佛經中說,天人當有五種衰相現前時,即是天福享盡而要下墮之始。菩薩也和羅漢不同,羅漢是自求解脫生死煩惱,而達到不再受人間生死之苦的目的者,但菩薩是因自己有煩惱痛苦進而想到了一切衆生也會有煩惱痛苦,結果,菩薩一心幫助衆生,脫離苦難,忘了他自己的苦難,並以爲救衆生而受一切苦難爲理所當然。

  菩薩現在家相的多,且十分莊嚴。不過,並不可說現在家相的人就是菩薩。

  真正發了菩薩心的人,需要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相應,即是厭離現實而不逃避,入世化衆而不貪戀世間五欲。他們雖是在家人,有其事業,家眷,但其賺錢是爲了弘法,有眷屬是爲了度衆生。很多人以爲受了菩薩戒以後的人就是菩薩,其實,菩薩戒只是一個形式,只表示從此以後要遵循菩薩道,如不能依照菩薩戒的精神,具有菩薩的心地,便只是虛有菩薩之名,而無菩薩之實。

  人皆可成佛,成佛之前先當成爲菩薩,要成菩薩,須修菩薩道,誰行菩薩道而具菩薩心地的話,誰就是菩薩。菩薩不一定供在寺院裏,寺院裏供奉的乃是菩薩的聖像,菩薩精神與菩薩行的活動是在社會的衆生中,如果你存菩薩心、做菩薩事,你就是菩薩的化現。佛教講慈悲,慈悲即是淨化的愛心,是無限廣大的同情心,是不含有任何條件的愛心,便是菩薩心地。

  菩薩行的推行,可依因緣的親疏厚薄而有先後與緩急之分,所以請諸位不要忘記你自己應存菩薩心、行菩薩道,首先對國家、父母、師長、兄弟姐妹、子女,而後乃至于對社會大衆及一切衆生都以菩薩的行爲對待。

  另有應該明白的一點,菩薩有「逆行」的法門。凡是打擊你、壓迫你、刺激你、欺負侮辱你的人,使你爬不起來的人,都可能是逆行的菩薩。不要認爲刺激你的人是仇人,壓迫你的人是冤家。因爲堅強的意志力,往往是從磨練中培養出來的,我們的體能、智能、心力、毅力均要靠艱苦的經驗來鍛練,不要因逆境的挫折而灰心喪志。

  提婆達多生生世世與佛爲敵,即是逆行菩薩的一例,故在釋迦成佛之後,于法華經中,爲之授記,說提婆達多于未來世,必定成佛,又在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四也提到「如來常以慈悲力,愍而哀傷,我以值遇提婆達多故,速得成佛;念其恩故,常垂慈愍。」所以菩薩看一切仇敵冤家,也都是活佛活菩薩。

  不管各位信不信佛與菩薩,今天聽了這些話,若接受的話,便會在逆境之中微笑,在順境之時警惕。如果你能面對現實,接受順逆兩種環境的考驗,遠大的前程,便在等待著你。

  最後祝福諸位身心愉快。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卅日講于中原理理工學院 盧城居士錄音

  一、學佛與日常生活

  曉雲法師,信定法師,諸位同學,諸位居士:

  今天是我第叁次到蓮華學佛園來,第一次是五年前,在座的同學和居士之中,可能有人聽過或見過面。第二次是一個月前諸位的結業典禮。今天要我來作學術演講,實在不敢當,學術二字,我是談不上。

  學術演講,就是要講學術。兩個星期前,我在文化學院演講時,把學術分爲四個層次:

  一、不學無術──一無可取的人。

  二、不學有術──我國古代稱之爲術士,有方術的人,可爲人治病、看相、算命、

  看風水等。

  叁、有學有術──在古代稱之爲方士。

  四、有學有術有道──在我國曆史上叫做道士,這一名稱的出現,相當早,春秋

  繁露中有「古之道士有言」之句。

  我們出家人,人稱方外之士,我們自稱釋子、沙門,也可稱道士,這並不是道教人士的專稱,而是指有道之士。

  今天在此地演講,應改爲學術道演講才合適,因爲有學有術,只是在方士的階段,在一般地方是可以的,而在學佛園應該加上一個道字,爲學、術、道演講,但這就未免標新立異了。

  我自問是不是有學、有術、有道?若說有,這是驕傲,是說大話。若說無,也不好,站在學術研究的立場,應該說有,我才能接受田教授的邀請。以一個學佛的人而言,還是說無才對。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他卻說他不曾說著一個字。

  像我們來說,知道的越多,說得越多,就是懂的佛法越少。既然佛陀一個字都沒有說,我們又何必多說?迦葉尊者是禅宗的第一代祖,但佛傳祖位的時候,卻沒有說一句話,只是拈花示衆,獨迦葉破顔微笑而已,這樣就算傳法了。有人問:「當時釋迦佛如果是拈根草,迦葉會不會破顔微笑?」我不知道,佛是一切智者,他一定知道,但也不能說出來,否則就不必拈花示衆。禅宗有很多語錄、公案、機鋒,都不可用常人的知見去分析,不要用常人的心態去理解。如果可以用常人的知見去衡量的話,就不是禅宗的公案了。以禅來講,知識越豐富,對禅的障礙越大,公案讀得越多,理解越多,離禅反而越遠。公案要參究,不能解釋,參悟以後,也無法用語言文字,和盤托出以示人,只能向比自己高或和自己相等的人,「比手畫腳」求印證,這叫做心心相印。

  現在講學佛;學佛是道,佛學是學說。

  各位聽講佛法已很多,知道的也一定很多。我想就自己的經驗,分幾個階段來講:各位如果問我知道多少?可以坦白的告訴諸位,當我沒有看完大藏經的時候,覺得知道的很多,尤其在二十幾歲時,甚至有個很幼稚的想法,感覺自己知道的,比佛經還要多;因爲我有很多的想法,沒有看佛經前就有了,如是我以爲佛經裏的知見,大概我都有了。後來有一個階段,不敢看佛經,爲什麼?就怕自己發現的答案,再在佛經看見,就像孫悟空發現再翻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自以爲聰明的同學,恐怕都有這個毛病,後來我才明白,知道的再多,也無法超出佛法的範疇。第叁個階段是拼命看佛經,所以才到山裏閉關,覺得自己太渺小了。後來把叁藏教典看多了。告訴諸位,律部我看了叁遍,阿含部看了二遍,大乘經論只看大半,現在若問我懂多少?可說什麼也不知道,也不懂得佛法。有一個時期,心裏很混亂,頭腦一塌糊塗,覺得自己知道的太多了。各位知道,從前有個外道,感到自己知道的太多了,怕把肚皮脹破,特地用銅條把肚子箍起來,這個經驗我似乎也有了。佛法浩如煙海,太深,看完了望洋興歎。每看完一部經,逢人便講,但道行比我高的一聽,就知道我說的是什麼,後來看多了,反而沒話講,不知講些什麼。引經據典是鑽牛角尖的工夫,這叫循章摘句,謂之說食數寶,謂之千古文章一大抄,目前一般文章,學術味道太濃厚,而抄的成分太多,消化的少。假如希望人家理解佛法、佛學,也要先自己充分理解以後,再告訴人家,蓮池大師說:「人不要出頭太早」,要想文章洗練,必須多體驗。經典不是教人用來當學術研究的,而是教我們修行,有多少行持,才能對經典理解多少,有了修行的體驗,才能理解佛經裏每句話的真義。中文的佛經從梵文譯成中文時,都是由有修行的叁藏法師來主持,現在的人對佛學有研究,而無修持,理解出來的東西,自不會很好,只能從字面上翻給外國人看,無法充實佛教慧命,總有一層隔膜。所以學佛需要體驗。

  第一學佛要有出離心:

  學佛有幾個基本原則,不能盲目的學,今天聽人說密宗很好,修來可即生成佛,就趕快修密,找金剛上師灌頂加持,以爲幾天一學,就能如何如何。告訴諸位,學密要有真方便,現在不談。人家說禅好,現在在西洋、在日本,學禅風氣非常強烈,而我們從中國大陸來臺後,禅的風氣已沒有了,找個禅堂很不容易,現在臺灣寺院有禅堂的,有陽明山的永明寺,聽說有個古岩寺也有禅堂,禅可吸引人,因此大家來學禅。但有些人,禅和道分不清楚,禅和瑜伽也分不清楚,禅和靜坐也分不清楚,挂羊頭賣狗肉的人很多。我在美國教禅的時候,我的老師仁俊法師說:「我也打坐,但反對你教禅。」我說爲什麼?他說禅是真常、是唯心的。我說不管他是什麼,我教的雖叫禅,事實是修行方法,爲什麼一定是唯心、是真常?我教的是空,是般若,後來他聽了幾次,覺得不錯,他說我講的禅和空也能相應,和般若也能相應。我說:「禅本來就是空,是般若。」曉雲法師教的是般若禅,我雖沒聽曉雲法師講禅,但看過他的文章。學禅要跟真正有禅體驗的人才能學。有人聽念佛很好而念佛。學密而後學禅而後又念佛,結果一樣也學不成。我剛才講過,知見、知識越多的人,越難得到修行的效用。所以修行要一門深入,不要叁心二意,見異思遷,看他人學得好而盲目跟從。修行更不能有患得患失的心,要有明師指點。我自己是不是明師?我不知道,明的人在我面前,我就是明師,暗的人在我面前,我就是暗師,這要靠緣,有的人說某人本事大,我來試試看,這是試不得的。因此過去大德在參師訪道時,在某一大德座下一段時間後,這位師父告訴他,你的因緣不在此,可到某大德那兒去,去了一下,那位大德又講,你的緣不在我這裏,再回去吧!回來以後,這一下因緣成熟了。如果不出去一趟,光在一個師父座下,永遠不行。有的人一出去就不回來。這些都是要靠緣。現在有好些師父,惟恐弟子跑了,這是不對的。華嚴經裏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沒有那位大善知識看到善財童子不歡善,均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之感!若刻意留住不放,有這種心,就不夠資格稱大善知識了。心量要大,心量越大,來學的弟子越多,我講的出離心,就是不執著,不要貪,無貪以後就沒有嗔,無嗔無貪,就沒有愚疑。愚疑就是不知道,爲什麼要貪…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淨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