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教的戒殺,固然是爲了對一切有生命的,施予愛護的慈悲心,最主要的是不可殺人。假如你不預備將來殺人,希望將來不犯殺人罪,這條殺戒是應當受持的。
(二)不偷盜:
除了以正當的謀生方法,取得合法的利潤報酬之外,不貪取不義之財,乃是不偷盜的定義。爲了警策我們,勿要從貪圖小便宜,在金錢方面與他人糾纏不清,而演成吞沒公款、收受賄賂、侵占他人財物等的罪行,這條戒是應該受持的。
(叁)不邪淫:
除了正式夫婦之間,正常的性關系之外,不亂倫、不破壞他人的家庭、不沾汙他人的妻女、不妨害社會的風化。總之,把男女的性關系,視爲夫婦之間的責任和義務,乃是不邪淫的定義。爲了維護家庭的和樂、子女的幸福、社會的安甯、自身的健康,這條戒是必須受持的。
(四)不妄語:
此可分爲大小兩類,通常的說謊、戲笑,是小妄語。爲了名聞利養,自己不是聖者而妄稱是聖者,是大妄語,在家居士冒充聖者的不是沒有,可能性卻很少的。因此,諸位居士也能受持這條戒了。況且,爲警惕我們不要變成搬弄是非的人,不要被人看作不可信賴的人和口不擇言的人,也應該受持這條戒的。
(五)不飲酒:
酒的本身並沒有罪惡,飲酒的人也不一定是壞人,甚至世界上有很多宗教,以酒來作爲人和神之間的媒介。禁酒乃佛教的特色之一,原因是飲酒能使人的心智渾濁,過量則能使人趣于狂亂如獸或愚疑如泥的狀態。佛教是個強調求智慧的宗教,酒性與智慧的原則背道而馳,所以主張禁酒。事實上,也唯有不飲酒的人,能夠經常保持頭腦的清明。在今日的社會中,多一分清明的頭腦,便多一分成功的可能性,既然要求在駕駛交通工具之前不可飲酒,在有重要的會議之前不可飲酒,在重大的決策待考慮之前不可飲酒,又何妨乾脆把酒戒掉呢?
與戒、定、慧的叁無漏學,對照起來,貪、嗔、疑被稱爲叁毒,由于這叁種毒物爲害,不易行善,縱然行了善,也不能持久、不會達到純潔的程度,叁毒好像是叁個大漏洞,能把善行的功德漏掉,爲了補好這個大漏洞,唯一的方法,便是修學叁無漏學。最初著手修學之處,便是持五戒,能持五戒,至少能將叁毒的毒焰壓住,然後再用禅定和智慧的水,來把叁毒之火徹底熄滅。
五戒是戒除五項惡行,五項惡行與叁毒的相互關系,即是身、口、意的相互關系,可用一張圖表來說明:
由貪、嗔、疑的叁種心理行爲,表現爲身及口的動作,便成爲五種惡行。五戒的功能,是從外表的身及口的動作,加以禁止,使叁毒的心理活動,得不到向外表現的機會,同時用禅定的工夫使它平靜,又用智慧加以觀察、分析,漸漸地使之轉變爲喜舍、慈悲、智慧的活力。這便是戒的定義:從「有所不爲」而做到「有所不得不爲」的地步了。其前後的關系,也可用圖表加以說明:
定
貪、嗔、疑的特性是由心理活動,而表現于身及口的動作,再藉身及口的動作,發泄于人、事、物等的對象。戒的功能,是約束身及口的動作,定的功能,是將向外散漫的種種心理活動,拉回到內心,並且使之安靜而至于物我合一,乃至物我雙亡的心理狀態。但是,定的功夫,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因此,定的修學,可分爲九個要點和兩重層次來加以說明。
第一重層次-在平常生活中用功
(1) 堅固的信念:無論做任何事,無信則不立,當在對自己的立場和能力了解之後,也會明白何者能做與何者不能做了。不能做的事,不要動妄念,能做的事,應該建立自信心,勇往直前地做去了。同時要考慮到那件事的本身,是否值得去做,是否有去做的必要,也當聽聽他人的忠告。如果對那件事的了解已夠深切,那麼,對于那件事的一定要完成,一定可以完成,建立信心。有自信和信他的信念之後,便可沖破一切難關,百折不撓地來進行你的事業了。誠之所至,金石爲開,堅固的信念,可産生無比的力量。
(2) 冷靜的思考:凡在從事一項工作或任務之前,應當多作准備,孟子所說:「豫則立,不豫則廢」,通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開始得順利,必須多作事先的准備。在准備階段,就應該考慮到實行的步驟,和可能發生的情況。到了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則要隨時審察、檢點缺陷、糾正錯誤。好的情況要設法使之更好,壞的情況要設法使之改善。這種判別力和決斷力,均系來自冷靜的思考。
(3) 安詳的言行:一個人如果希望被人視爲有品德的、可讓人尊敬和信賴的人,他就必須謹慎他的言論和行動,一個輕言狂語和輕舉妄動的人,他是得不到好評的,當然也不可能促成偉大的事業、博取崇高的社會地位。
(4) 專注的精神:不論做任何事,如果精神不專注,縱然做成了,也不會是傑出的。中國有一句諺語:「叁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意思是說:工作和職業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如果你能在你從事的那一分工作或職業上,全心全力,將整個的身心投注進去,便可能使你成爲你這一門行業中的最傑出者。
第二重層次-坐禅的原則和要訣
(1) 堅信修行的方法:在你實際進行坐禅之前,對于你所學到的方法,一定要有絕對的信心。你要相信佛陀不會騙我們上當,也要相信指導你坐禅的老師,是從親身的經驗中過來的識途老馬,你是一匹小馬,跟著老馬走,絕對不會有問題。當然,誰是值得被你信賴的老師,是重要的,如果你對他的信心不夠,對他指導你的方法,半信半疑,你就不要跟他學,否則那將對你有害無益。
(2) 思考修行的情形:修行禅定,不能沒有檢點和考察的工夫。要留心每次坐禅時,發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現象,有的使你覺得輕暖舒暢,有的使你疼痛難受,有的使你歡喜,有的使你恐懼,這些很可能發生在一個初學坐禅者身上的情況,如果你自己能夠明白其原因,是最好,否則,你當隨時請教你的老師,他會幫助你,使你安下心來繼續修行的。
(3) 調身:定的工夫的表現,是在身、口、意的叁方面,也可以稱爲身定、口定、心定。要達到這叁定的目的,便得從調理它們著手。調身,是使身體完成一種適合于坐禅要求的正確姿勢。
(4) 調息:坐禅時的呼吸,要細、要長、要均勻。
(5) 調心:把向外沖擊、浮動和散亂的心念,收攝起來,最初的方法,是以念頭看住念頭,最後做到被看的念頭不起了,能看的念頭也不見了,清清楚楚有一切外在事物的存在,內心卻是寂寂靜靜地不波不動,好像鏡子的鏡面雖映現出鏡外的各種或動或靜的景物,鏡面的本身是靜寂不動的。但是,這樣的工夫,說來容易,得來卻頗不容易。
一般的人,從第二層次的坐禅工夫,可以得到第一層次的四點功力。不從第二層次中下工夫,第一層次的功力,便強不起來。我雖把它們分作兩個層次來說明,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同時,我也常向跟我學禅的人強調,靜坐有叁樣好處:(1) 能使身心健康,(2) 能使頭腦清明,(3) 能使人開悟。入定與開悟,當然不是容易的事,至少它能強健你的體魄,堅實你的心力,助成你所努力的事業。
現在將我爲美國佛教會周日坐禅會所擬的「坐禅須知」,抄錄如下,以供有心學習靜坐的讀者參考。
坐禅須知
(一)、坐禅的准備:
(1) 坐墊:四方形寬大松軟及圓形高約四寸的坐墊各一個。
(2) 場所:整潔、寂靜、肅穆神聖的室內。
(3) 時間:精神飽滿之每晨,起床漱洗之後最佳。每日定時進行,每次二十分乃
至四五十分鍾。在飽食、暴飲、性行爲、激烈運動之後,以及疲倦欲睡、正
午中夜之時,不宜坐禅。
(4) 飲食:每餐以八分飽爲佳,食後暫作叁十分鍾休憩,開始坐禅。
(二)、坐禅的方法
(1) 調身法
1.坐法:
a 結跏趺坐 (Ⅰ)吉祥坐-右足架于左腿上再以左足架于右腿上。(Ⅱ)金剛坐-
左足架于右腿上再以右足架于左腿上。
b 半跏趺坐-右足置于左腿下,左足架于右腿上。
c 交足坐-左右二足隨意交叉平放。
d 椅子坐-整正坐于椅上,兩足自然垂直。
e 日本坐-兩膝長跪、兩足向後伸直足尖相疊,腰幹伸直,坐于兩足跟上。
2.手式:二掌向上左掌置于右掌上,二拇指輕輕相接,中間成圓形。
3.身姿:左右搖動數次,以確定坐姿的平穩,背脊骨伸直颚
向內收。
4.視線
a 閉目-精神飽滿時。
b 注視正前方一公尺處或壁之一點-略感昏沈時。
c 閉目及注視交替使用。
(2) 調息法
坐下後作數次深呼吸,最後一次吸入丹田(下腹部),便恢複平常呼吸。
(3) 調心法
數息觀,調息後即由一至十,反覆地默數呼吸。a 出息觀;b 入息觀
慧
慧是包括知識範圍的「認識心」和「檢擇力」,知識不能涵蓋慧的內容,從知識可以升華到慧的領域,佛教不是知識的宗教,卻是使知識升華爲智慧的宗教,那是因爲除了肯定世間的知識之外,更著重在超知識的「悟」的經驗下而獲得智慧,智慧便是由悟而得的超知識的「認識心」和「檢擇力」。不過,慧的獲得雖在于悟,慧的尋求,仍不能離開知識,它有「聞」、「思」、「修」的叁個連環性的步驟:
(一)聞慧──虛心學習:
佛教徒修行成佛的方法,稱爲學佛,在煩惱沒有斷盡以前的人,稱爲住于「學地」的「學人」,並且每天應該記誦四句話:「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成佛的願望,你當斷盡一切的煩惱,救度無數的衆生;如何斷煩惱?怎樣度衆生?那就非得學習種種方法不可了。因此,對于佛教徒而言,有一天不成佛,就得有一天學習,假如最初你是一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當你對佛教産生信心之後,你便不會不學了。
聞慧的學習方式,是用耳朵和眼睛等的官能。聽人開示佛法,講解經論,是…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