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主遵式大師,根據伽梵達磨所譯的《千手經》編成,我們絕不能說忏儀是祖師所編就不靈驗,事實上這是一部極其靈驗的忏法,真可做到有求必應的程度。
正因爲「觀音」普遍地受到廣大衆生的歡迎,中國民間,也就出現了以觀音菩薩爲題而寫的小說,最有名的便是一部《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
的傳奇小說。關于這本小書,凡是略具佛學知識的人,誰都知道它的內容並非事實,它的觀點也不夠正確,但到目前爲止,這本小書已被改編成好多部話劇和電影。去年香港的邵氏電影公司,還推出了一部叫做「觀世音」的影片,就是根據《觀音得道》這本小書改編的。這部小書的內容,大約是說有一位妙莊王,生了叁位公主,大公主愛文才,招了一個文驸馬,二公主愛武才,招了一個武驸馬,叁公主妙善愛修行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舍己爲人,後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此一傳說,原出于《汝州志》。汝州是河南省的一個地名,民國以後改爲臨汝縣,唯在這部志書中所說的觀音之父,名叫楚莊王,小說中則改爲妙莊王。可是這個故事爲觀音感通錄等佛教典籍所不載,所以不能信爲事實。此書在中國民間的影響力極大,其大原則,在于教導大家仁孝慈悲,並不違背佛教。
又因爲發生在人間的觀音靈感事迹,與時日俱增,所以就有人發心,將這些事迹編集起來。初有會稽地方的謝敦和吳郡的陸澄,合撰了《觀音驗記》,陸臯撰《續觀音應驗傳》,王琰的《冥祥記》,宋朝臨川劉義慶的《宣驗義記》,清朝周克複的《觀音經持驗記》,弘贊的《觀音慈林集》等。近人的著作之中,則有慈航法師的《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搜于《慈航法師全集》第玖冊),家師東初老法師的《救世大悲者》(六十四開單行小冊),煮雲法師的《普陀山傳奇異聞錄》,另有印順老法師在擔任善導寺住持期間的兩篇開示記錄,也很有價值,現搜于印老的文集《頑石點頭》一書之中。此外凡是有關(普門品)的諸家講記及注釋,都錄有許多觀世音菩薩的靈感事迹。
《叁》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何許人氏,他老人家究竟是住于何處?這是很多人希望知道的事,正像尊客初次見面,先要請教一下貴姓大名,貴府上是那裏一樣。
根據佛經的記載,以及後來的示現而言,有好多種說法,現在試爲介紹其重要者如下:
依照《悲華經》所說,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他是即將繼承阿彌陀佛佛位的大菩薩。他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之際,是千子之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出家後號觀世音,他將在彌陀入滅後成佛,號爲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那時他的國土叫做「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
同時在《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以及《觀世音受記經》等,也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阿彌陀佛的脅侍,常住于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爲師,並輔助彌陀之教化。又在《觀無量壽經》中也說,觀音菩薩于寶冠中,戴阿彌陀;若有衆生願生極樂,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等諸聖衆,來現此界,手持蓮臺,接引往生。由此可知,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但是,依照《華嚴經》的記載,敘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過程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的觀世音菩薩,說在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那裏住的一位菩薩,就是觀自在。此山是在海上,山爲衆寶所成,極其清淨,遍山都長滿了花果樹林,泉流及池沼,也均極巧妙之能事。觀音菩薩在那裏,結跏趺坐,無量菩薩恭敬圍繞,聆聽觀音菩薩宣說大慈悲法。從這一記載看來,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就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南印度了。
又照我國一般人的信念來說,觀世音不在西方淨土,也不在南印度,而是就在我們浙江定海縣的普陀山。南海普陀山之得名,實系受了《華嚴經》
所說補怛洛迦的影響而出現。《華嚴經》有晉朝佛馱跋陀羅所譯的六十卷本及唐朝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卷本與般若所譯的四十卷本之叁種。至于浙江定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古時我國與日本、高麗、新羅等諸國來往,多取此島爲轉站,以候風信揚帆。到了五代的後梁貞明二年(西紀九一六),距今一千零五十二年之時,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锷,來華求法,請到一尊觀音像,想帶返日本供養,誰知他的坐船經過舟山群島,卻被狂風惡浪阻住了歸程,傳說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被迫將聖像請上了一個小島,築了一所茅蓬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日子久了,朝拜的人日漸多了起來,終于更名爲普陀山,成爲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與文殊菩薩的五臺山,普賢菩薩的峨嵋山,地藏菩薩的九華山,並美齊名。
又在西藏的佛教徒,相傳他們的民族是由觀音的化現所生,在西藏曆史上的名王及高僧,也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現在的達賴喇嘛,仍被信爲觀音的權現。他們相信世界如一朵蓮花,西藏的拉薩爲蓮華的中心,爲觀音的淨土,所以將達賴喇嘛的所居,命名爲布達拉宮,布達拉之得名,則同我國普陀山之得名一樣,是由梵文的補怛洛迦而來。我們知道,西藏的民族,除了佛教之外,便沒有文化;也可進一步說,西藏的人民除了觀世音菩薩之外,佛教的信仰,便不能完成。所以,西藏的人民,雖然不能像喇嘛一樣地接受系統性的佛教教育,他們只要一位觀世音菩薩,就足夠安慰了。我們又知道,佛教有一個六字大明王咒「□嘛呢叭彌□」,這在中國內地的盛行,爲時並不太古,它是元朝時代隨著蒙古人的崇信喇嘛教,而由西藏傳遍內地的,這就是西藏民間家喻戶曉的觀世音菩薩六字陀羅尼。在西藏民間,認爲持誦六字真言的功效,可以大得不可限量,故在每逢節期,大家就持誦不息,平時遇到困難,便持誦真言。
如此看來,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究竟是在印度,是在中國的浙江省,還是在西藏的拉薩?可謂莫衷一是。實則,我們對此問題,大可不必追問。我且試舉一例,比如有一居士,他是廣東梅縣的客家人,卻在上海長大,後到美國留學,得到碩士學位,又到德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北平一所大學教書,抗戰期間,又去重慶服務,大陸淪陷後他同我們一樣住在臺灣寶島。他也有語言天才,現在能操客家話、廣東話、上海話、北平話、四川話、臺灣話,外國語文則通曉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同時,他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幾度的轉變,首先他是無宗教信仰的青年,到了美國,他信了基督教,到了德國又改信了天主教,到了臺灣又選定了佛教,作爲他最後皈依處。
現在試問諸位,這位居士究竟是住在那一處的?是說什麼話的?是那一個宗教的呢?我們固然可說他的祖籍是廣東,是佛教徒。但這能夠包括他的全部嗎?因爲他的一生,事實上曾在許多不同的地方居住,接觸了各種環境中的親戚和朋友。
同樣的,觀世音菩薩的化現,也因時機因緣的不同,而會在許多的地方出現。他的聖號叫做觀自在,他可以觀察衆生的需要而自在地到任一處所應現。
若據《千手陀羅尼經》(簡稱千手經)等記載,觀音菩薩,乃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他老早就是古佛,爲度衆生而現菩薩身的。可知,乃至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也是方便的權現,而非他的根本道場,何況其他地方呢?佛陀以全法界──橫遍十方、豎窮叁際爲理體,觀音菩薩雖現菩薩身,但在密教的經中,已把觀音菩薩與阿彌陀佛合而爲一,認爲觀音是彌陀的因相,彌陀是觀音的果德,所以修持彌陀淨土法門的人,念觀音菩薩聖號,與念彌陀聖號的功德,是可以相輔相成的。至于他的道場在何處?實在不必追問,只要你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就在你的面前,所以太虛大師曾說:「清淨爲心皆補怛(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
《四》觀世音菩薩的示現
在佛門課誦之中,有一首觀音贊,其中有四句話,很可借來一用:「叁十二應遍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又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
根據《阿彌陀經》所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十劫的時間,對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衆生來說,的確是非常的長久,但在佛菩薩而言,實在微不足道。我們已知道,觀世音菩薩,將在阿彌陀佛滅度之後,繼承佛位,可是我們也知道,阿彌陀佛的壽命無可限量,所以又可譯作無量壽佛,要等阿彌陀佛涅槃入滅,實在尚有一個無法可數其年代的時間距離,足徵觀世音菩薩的悲願,與地藏王菩薩相當。地藏誓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觀音救世,則選擇在無量壽佛之後方成佛道,不像一般的凡夫衆生,每希望向上爬得越快越好,在曆史上,甚至有王子謀殺了老王,使得自己早日登上國王的寶座。因此,前面所說「百千萬劫化閻浮」,百千萬劫,也只是無量數劫的一種表達方法罷了。閻浮,就是我們的世界。
觀世音菩薩用怎樣的態度和方式來廣度衆生呢?這就要說到「叁十二應遍塵刹」了。叁十二種應身,典出《楞嚴經》卷六,也就是觀音菩薩爲了適應各種不同根性及類別的衆生,他可化現叁十二種不同的身份,爲之說法教化,那便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呼羅伽身、人身、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等的變化身)。
但在《法華經·普門品》,則舉出觀世音菩薩的叁十叁身,名目則與《楞嚴經》的叁十二身大致相同。那便是: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獨覺和緣覺)、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毗沙門身(四大天王之一,印度又視爲財神)、小王身、…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