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P29

  ..續本文上一頁定發慧的方法,出于《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與諸衆生同一悲仰。

  此一法門的修法與層級段落,已經非常清楚,不過初修之時,未必人人能夠得其要領,所以我在教授初入門者的初步修法,稱爲「聞聲音法」,共分四個步驟:1.專念普聽一切聲音,不選擇對象,不分別對象,由大至小,由近至遠,不以耳根去聽,乃讓聲自來。2.知道自己在聽聲音,也有聲音在被自己所聽,此時只有聲音和自己的和應,沒任何雜念現前。3.僅有聲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無分別無界限的聲音之中。4.聲音與自己雙亡雙照,雙亡則無內外自他,雙照則仍曆曆分明,故與世間的四禅八定的僅存獨頭意識的境界不同,也與小乘的滅受想定有異經此四階,再對照《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繼續用功修行。

  二、般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

  《心經》開頭便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中大小乘共通的基礎,也是大乘的極則。即是用分析的方法,觀察衆生及衆生所處的環境,包括色法的物質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不出五類,物質的色法,即是衆生的身體及身體所賴以生存活動的環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的活動以及其動因、動力、動的結果,此結果又成爲另一循環的動因,佛學專有名詞,稱之爲心念,稱之爲識。凡動皆由于因,凡動皆産生果,其間動的作用,稱爲造業,造業的結果,稱爲業力的感受果報。如果衆生能洞察,五蘊所成的世界,無一是真,無一能常,便不起貪鎮等執著,不執著的當下即能不受貪鎮等的煩惱所苦,便能不再繼續造循環不已的生死業,便能雖處生死,而離一切苦了。觀自在菩薩是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徹見五蘊的世間法,無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薩證空,連空亦無,所以入世。凡夫未證五蘊皆空,所以戀世、迷惑、困擾、不知何去何從,而又事事執著,處處煩惱。

  叁、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名法門

  〈普門品〉雲: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接著說明,若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能入火不燒、入水不淹、惡鬼遠離、刑器自毀、怨賊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難、滿一切願、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隨類應現、處處化身、救苦救難、無求不應。

  這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時時可修,處處可修,效驗也最彰著的一種法門。只要持之以恒,信之懇切,有事無事都可稱念的法門。

  四、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

  此經屬于密教部類,卻是一種素樸的密法,雖無上師傳承,人人也都可以修持。該經中說: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鄰念我故,及爲一切諸衆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爲未來惡世一切衆生,作大利樂。」我于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超第八地。

  此咒是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的千光王靜住佛處初聞,一聞此咒,頓從初地越登第八地。而且受命普爲未來惡世的一切衆生,以此心咒,作大利樂。嗣後觀世音菩薩又于無量的佛前,無量法會之中,重聞此咒。由于誦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恒在佛前,蓮花化生。該經宣稱:若能深信不疑,誦持此咒,可得無量利樂,例如: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援手;不墮叁惡道;生諸佛國;得無量叁昧辯才;現在生中,所願皆遂;轉女成男;消滅侵損常住的重罪;能除十惡五逆、謗法謗人、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只物、汙淨梵行等罪;能得十五種善生,並除十五種惡死。

  又說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爲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所以誦持此咒,即能通達外道典籍,能治世間八萬四千種病,能降一切天魔鬼神,能縛一切山精、魑魅魍魉,而能感得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力士,常隨衛護。持此咒者,不論在何時何處,若有任何恐懼、災難、危險、迷路、病變、煩惱業障,確可應驗化解。所以名爲無礙大悲、救苦、延壽、滅惡趣、破惡業障、圓滿、隨心自在、速超上地。

  「大悲心咒」,簡稱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到處可以請到,此處不錄。根據此經的要求,誦持此咒者,也有規定:要發廣度衆生的大菩提心;身持齋戒;于諸衆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不斷。並且要求:住于淨室,沐浴淨衣、懸□燃燈,香華及各味飲食,供養觀世音菩薩,然後攝心靜慮,不起雜念,如法誦持。這種規定,即是儀軌。若能如法如儀,當然最好,否則,至少也當以恭敬心及專注心來誦持此咒,若能恭敬專注,必能有願皆成。

  五、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即是「□嘛呢叭嘧□」,在中國的流傳,始于元代,是跟著西藏及蒙古喇嘛密教的傳入而到漢地,故在元朝以前的佛教文獻中,尚未見到,至清初已被收入《禅門日誦》所錄十小咒內。然在蒙藏喇嘛教的化區,此咒是一般信徒經常持誦的法門,即是表徵觀世音菩薩利益六道的神咒。

  六、白衣大士神咒

  此咒的出現和流傳,爲時更遲,不知出于何經,爲何人譯出,大概是出于大士化現時爲某人所授的法門,而非來自印度的傳譯。內有「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爲塵」的句子,相當俚俗化,近于道佛相融的民間信仰。可見,其中的歸敬叁寶,歸敬觀世音菩薩,歸敬摩诃般若波羅蜜,乃是自古即爲佛教徒們日常持誦的內容,所以靈驗非常顯著,民間的傳誦也極爲普遍。並以持誦一萬二千遍爲一願,一願不成再持二願乃至多願,必得成就。滿願後即當印施此咒一千二百張。此咒的內容是: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叁稱叁拜)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怛垤哆 □ 伽羅伐哆 伽羅伐哆 伽诃伐哆 羅伽伐哆 羅伽代哆 娑婆诃天羅神 地羅神 人離難 難離身 一切災殃化爲塵南無摩诃般若波羅蜜

  此咒文見于大陸時代,僅僅于一張紙上,印刷白衣大士像、咒文、六百個小圓圈,以備持誦者每誦二十遍點一圓圈的計數之用。目前則有人參考了大悲咒持誦法而爲之加上了持誦的規則,而謂欲持誦此咒者,宜先在大士像前,沐手焚香、恭敬供養、至誠頂禮,誦畢則發願回向。

  凡爲正當心願,如求愈病、消災、解危、求福、求職、求子、求延壽等,均有奇驗。

  七、延命十句觀音經 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二十日再次補述

  此經系《高王觀音經》的精簡本,同出于古人的夢中傳授。《高王》早在東魏時代即已傳出,《十句》則出于劉宋元嘉二十七年(西紀四五○年)。據趙宋時代四明志磐于一二六九年撰成的《佛祖統紀》卷叁十六所載:「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谟北征失律,蕭斌欲誅之,沈慶之谏曰:『佛狸(魏世祖小子)威震天下,豈玄谟所能當,殺戰將,徒自弱耳。』乃止。」不僅來遭刑戮,後來官至開府,年八十二,壽終正寢。

  王玄谟如何得此際遇?乃由于受誅之前,夜夢異人,告以若誦《觀音經》千遍,可免死難,並口授經文十句:

  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僧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大正藏經》

  四九叁四五頁)

  這部觀音經,雖出于古人的夢中感得,並非傳譯自印度,以其僅僅十句,已具足叁寶及觀音的持名念法,故迄趙宋乃至清初,仍受到佛教界的普遍傳誦。特別是相當于中國清初的日本江戶時代的白隱禅師(一六八五~一七六八),爲了弘揚此經,搜羅資料,編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靈驗記》。近代的日本著名禅匠原田祖嶽,也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經講話》。而在我國,竟很少有人知道此一法門,所以樂爲介紹,普勸誦持。

  八、結語

  從以上列舉的七種法門,可知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方便,有深有淺,有本有末。《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是用禅定的觀法而達到徹悟究竟的目的。《心經》的「五蘊皆空」,是用觀照世間無常無我的方法,以證般若實相。這二部經是要衆生還歸法性而與佛同體,除一切煩而親見本來面目。〈普門品〉的持名,則強調觀世音菩薩的救濟,重于解脫現實人間的苦惱。「大悲咒」的持誦,則雖重在現實疾苦的解除,也說因此而得「蓮花化生、恒在佛前」。持誦「白衣大士神咒」的功能,幾乎全是爲了現世的利樂,所以更爲民間化和普及化的法門了。

  不過,任何一種法門,不論其層次高下,只要不謗叁寶,不違背因果原則,都應受到發揚。而且,一般人信佛學佛的初階,多是從求現世利益及現前幸福開始的,種下善根之後,逐步聽聞佛法,漸漸提高層次便會修習《心經》及《楞嚴經》等所示的法門了。因此,「白衣神咒」雖近似民間信仰,畢竟仍是佛法中的一個層次。

  七、念佛與助念

  (一)念佛的方法

  一、共修念佛

  各位蓮友:當你們要來寺院念佛的那一天,應該從早上開始就做好

  身心的准備。這一天最好能不吃葷腥,至少也□吃肉邊菜,並且不抽煙

  、不喝酒。萬一無法做到,或是到了晚上才想起要來共修念佛,而當天

  未茹素,沒有關系,不要因此就不來,來了總比不來更好。 來參加共修念佛時,一入寺院,說話就要輕聲細語,若無要事,最好不說話。已備海青者,先在玄關或客廳裏把海青穿好,然後…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淨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