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進入佛殿,找好位葦□礴一邊拜一邊默念「南無阿彌陀佛」,聽到集衆的鼓聲,便停止禮佛,排班站好。未穿海青者,站於後排。
念佛開始時,先唱「贊佛偈」。如果不會唱,就輕聲地跟著別人唱,唱過幾次以後,自然就會了。贊佛偈後,接著念佛、繞佛,念佛時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時要注意腳步是否與佛號的節拍相符,步伐要跟著木魚的節奏而移動,不可錯亂。要能做到天如惟則禅師所說的「心與口聲聲相應,念與佛步步不離」。
念佛時,聽著大衆的聲音,而不是自己的聲音。把自己的心專注在那有規律的大衆念佛聲中,不起任何雜念和妄想。假使還有些微雜念,也不用管它,若能大聲念,精進勇猛念,那些念頭就會越來越少了。如□□馱□□卷四所錄慈雲遵式的「念佛方法」有雲:「若恐心散,須高聲疾喚,心則易定,叁昧易成。」又雲:「大聲稱佛,雖少而功多;小聲稱佛,雖多而功少。……故今特示此法,切勸凡念佛時,一心不亂,高聲唱佛,聲聲相續,不久成功也。」
繞佛時,不得東張西望,目光自然下垂,若有若無地看著前面一人,順著節拍,沈穩地向前走。別理會已走到什麽地方,也不要注意別人怎麽走,此刻的身、口、意,應該是專注而一致的。等到轉念四字佛號「阿彌陀佛」時,腳步仍然配合著木魚的聲音走。敲二下木魚,移動一步。心裏依然保持平靜,同時要一面聽大衆的念佛聲,一面隨著稱念佛號,不可只聽人念而自己不念。
印光大師的“□嬰礞□》有雲:「當攝心切念」,「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繞佛後是「坐念」,坐下前先向上問訊。問訊後以打坐的姿勢坐下,盡量使腿腳等任何部位,不感到不舒服爲原則。把腰挺直而不是挺胸,小腹放松,不要仰頭或低頭,如果小腹放松後,無法念佛,則不管小腹,而以能念佛爲先決條件。
止靜時,坐的姿勢不變。但要把身體和頭腦放輕松,氣沈丹田,舌尖輕抵上颚,眼睛微睜,亦可閉上。繼續不斷地默念四字佛號,不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此如]□簏*□Y經》所說:「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又雲:「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專注念佛而斷一切雜念,故如□般舟叁昧經》雲:「心有想是癡心,無想是涅槃。」
默念時,速度要適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會緊張,太慢了易生妄想,一直不停地默念。此時也可采用十念記數念佛法,如印光大師“□嬰礞□》所說:「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叁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爲難,或分爲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叁,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叁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此本可作出聲、默念的兩種用法,甚至行住坐臥,無時不宜,唯靜坐默念時效果更佳。此法乃系參考五停心的數息法而來,所以對於初心念佛者,最能攝心。
二、平時念佛
本寺的念佛會一星期只有一次共修,所以,共修念佛固然重要,平時念佛也很重要。平時念佛可分叁種:(一)是方便工作忙碌或公務繁劇的在家居士修行的晨朝十念法門。即是每日朝起後,修十念念佛。此含有多種方式:如宋朝遵式大師教令盡一口氣念十句佛號,又元朝天如惟則大師則雲:「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爲十念。」或以數口氣念十句佛號等。(二)是晝夜不離佛號,不論在何時何處或做任何事,心中經常以「阿彌陀佛」的聖號爲主要念頭。此如永明延壽大師,日課佛號十萬句。(叁)是以上兩者的折衷,得閑即念佛,事忙則做事,以免心分兩頭,如此則仍有很多機會念佛。
專心念佛時,不計環境淨穢,不論工作貴賤,在清除垃圾、打掃廁所乃至正在排便排溺時,也無不可念佛。唯有在須用思考、分析、聽講時,不便念佛,因爲一念佛就無法專心了。但若能達到永明延壽禅師的程度,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只是這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翩A否則是辦不到的。
晚上睡覺時,最好是以右側臥,心中觀想光明相,全身放松,心裏默念佛號,直到入睡。若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即便在睡夢中,也照樣能念佛。萬一忘了念佛,那麽,醒來之後,即刻把身體的臥姿調整好,再舒舒服服地躺下,繼續觀想光明相,並持念佛號。一旦觀想光明成功,那將不是在迷迷糊糊的情況下睡著,而是睡在清涼自在的光明世界中。而且很容易就能消除疲勞,並使精神飽滿,身心愉悅。像這樣,醒時既能作主,睡中也能作主。如此念佛,還有不生淨土的道理嗎?
叁、念佛叁種人
念佛的人有叁種:
第一種人,是爲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或是使家人開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災祈福,解怨釋結。
第二種人,是爲了人間苦多樂少,生命危脆,所以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待至位階不退,再入娑婆,廣度衆生,成就無上佛果。
第叁種人,相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此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師所說:「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淨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五祖弘忍門下諸師,則多用「齊速念佛名,令淨心」。他們念佛,都沒想到求生西方,但是每次念佛,都感到身心甯靜,煩惱減少,而且自己的心力越來越能與佛的慈悲願力相應。此正是□[無量壽經》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體現。這種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自己能得到利益,其他有關的人亦能因他而獲得利益。這就是因爲念佛恒常不斷,最後必得念佛叁昧,必發悲智願行。這一等人,雖不求生淨土,但亦不得不生。得到念佛叁昧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一不二,那時,時時處處都能見佛在說法,時時處處無非極樂國土了。
依佛法來說,第一種人,仍屬於人天善法,所謂民間信仰的層次;第二種人是正信的佛子;第叁種人則是上乘的利根。由於衆生的業深障重,在修行淨業時,一開始即以第叁種人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實際的;然而僅以第一種人的立場來念佛,所求又太少了。以第二層次來修念佛法門,是最落實可靠的,既可深植善根而臻於上乘,又能兼得消災植福的現世利益。
75.3.22.於農禅寺福慧念佛會開示.陳明霞錄音整理
(二)念佛法門的層次
修學念佛法門可分兩種層次,第一種是求感應;第二種是不求感應。但是,若不從第一種開始,而直接修學第二種方法的話,可能有些人比較不容易做到。今天有人問我:「]趙知繡g》裏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師說:『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要到那裏去?』這句話是不是反對淨土?」我回答:「不是的,因爲淨土法門是叁根普被,程度淺的人修淨土,程度較高、根器更深厚的人也是修學淨土,只是態度不一樣罷了。」
初機學佛的人,如果不求感應,由於信心不足,很容易起退心,修不了多久就會說「沒有淨土,不想生淨土」等等的話,也不想繼續修行了。如果首先告訴他淨土佛國是實有的,佛經所說是絕對可信的,特別是阿彌陀佛以本願力度一切衆生是最可靠的,凡是相信彌陀法門,持念彌陀聖號,願生彌陀國土者,當來必定往生彼國。假如,自己沒有生死自主的力量,甚至連主宰自己身心的力量都很薄弱,就說有把握達到禅宗六祖那樣的程度,這種人自信雖然可嘉,可惜沒有實證的自信,只是虛驕、狂妄、不切實際而己。所以勸導初機學佛的人,修淨土念佛法門,依彌陀願力求生西方淨土,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有些年輕人,誤認爲念佛是爲老年人而說的法門,至於年輕人,在世界上正准備做很多的事情,大概沒那麽快就離開人世間,又何必急著念佛求生淨土呢?可是,誰有把握自己能活到幾歲?更何況,求生西方,只是一個願望,誰說念佛的人一定是立即會死亡?生西方淨土,是極終的目標,卻不是說現在念佛現在便去。等到要去的那一天才念佛,恐怕已無力念佛了,所以在平時就得先做好准備。
再說,平時念佛,心向西方淨土,也有現世的利益可得。阿彌陀是梵語音譯,意爲無量壽與無量光。所以□[無量壽經》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蓮華)。」又說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如能一心稱念佛名而得念佛叁昧,則如]j智度論》所說:「念佛叁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念佛不僅爲求臨終往生淨土,也能消除現世煩惱及先世的罪障,而得種種利益。念佛者既如人中的蓮華,則何愁不得健康長壽、幸福和樂、吉祥如意、受人尊敬等等的利益呢?這都由於念佛的人,心向著佛,能有淨化身心、莊嚴環境的力量的緣故。比如]j阿彌陀經》所見第二十五願:「光明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大光明,……
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又第四十六願:「聞我名號,皈依精進,皆逮得普等叁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繼續不斷地念佛,如能念到不念而自念,念到自己和阿彌陀佛互相交融、不分彼此的時候,雖然還沒有死,實際上已經是在極樂世界了。極樂世界在那裏呢?經上說:從此土向西方,距離十萬億個佛土之外。可是當我們念佛念到非常純熟的時候,自心之中自會現出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如□[無量壽佛經》雲:「於現身中得念佛叁昧」,「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可見,彌陀淨土的清淨莊嚴,解脫自在,都可以在未死之前的心地中出現,雖然彌陀的四十八願,多半是爲成就西方的極樂國土,以及接引衆生往生彼國而發。所以淨土雖泛指諸佛國土,而諸大乘經中,獨對彌陀淨土的贊揚最多。
念佛而不求現世利益,也不求往生西方淨土,…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