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P31

  ..續本文上一頁那必定另有殊勝的方便才可以,否則念佛而沒有目的,爲什麽又要念佛?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師、五祖弘忍禅師及其弟子神秀禅師,都講到念佛法門。道信的”w心方便》有雲:「念佛心是佛。」,並引□[無量壽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根據▲□k寶紀》所說:「忍、如、大通之世,則法門大啓,根機不擇,齊速念佛名,令淨心。」也就是說五祖弘忍及其弟子法如、大通(神秀)等,都用念佛法門普遍接引群機。到了六祖慧能的□繡g》,主張「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無念」,實即是四祖以來所稱「念佛心是佛」的表現。不過,不用稱名念佛作下手功夫而能做到心「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確不容易。所以弘忍門下,四川淨衆寺的智協 (西紀六○九~七○二),其弟子處寂(?

  ~七叁二),叁傳新羅無相,教人修行的方法有叁個步驟:一、引聲(盡一口氣)念佛;二、開示;叁、坐禅。(見□□N叁寶紀》)另有同爲弘忍門下的四川宣什宗、圭峰宗密的▲□掘g大疏鈔》卷叁之下,稱爲「南山念佛門禅宗」。以「念一字佛」作爲「淨心」方便,印順法師說,這是從]□□說般若經》的「念一佛名」而來的。(見]什篪I宗史》一五六頁)這些都是與六祖慧能及其二傳、叁傳弟子們同時代的禅門人物。只有馬祖道一、石頭希遷等及其派下諸系的禅師,便不念佛而專事提倡「見本性爲禅」的法門。唯其易生濫凡爲聖、混染爲淨的流弊。故有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七叁八~八叁八)的△□Y經疏鈔》所舉念佛的五門方便;華嚴五祖圭峰宗密(七八○~八四一)的”□@品疏鈔》也舉出了四種念佛法門;禅宗的永明延壽(九○四~九七五),著☆U善同歸集》,以伸張念佛法門是萬善衆行的總攝,權實雙行,空有並收,普應一切根機,此爲後來開出禅淨一致的廣大法門。散心念佛者,可藉彌陀願力,求生樂邦;專心念佛而得叁昧正定者,可即自心而現佛土佛心。人雖有不同的根機,確都有以散心念佛而到專心乃至到達慧能大師所說「無念、無相、無住」的程度。可是,若尚不能達到「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程度,便反對念佛法門,或拒修念佛法門,甚至妄稱「無佛可念,無淨土可生」,那就太不切實際,而且也真不知淨土念佛法門的慈悲廣大了。

  因此,我要勸告諸位,修念佛法門的學佛過程,最好還是逐步向前。初機者一定要相信實有極樂世界,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淨土,這樣的話,才不致兩頭落空。自心的淨土未現,尚有西方淨土可去,這豈不是安全又可靠的辦法嗎?

  淨土是一切法門共同的歸宿。雖然曆代各宗的大善知識,對淨土的認識和說明,各有不同的層次,但畢竟不離淨土。相傳爲天臺智者大師所撰的□五方便念佛門》,提到:一、稱名往生念佛;二、觀相滅罪念佛;叁、諸境唯心念佛;四、心境俱離念佛;五、性起圓通念佛。華嚴五祖宗密大師所舉四種念佛法門是:一、稱名,二、觀像,叁、觀想,四、實相。宋朝的知禮主張「約心觀佛」;大行及道鏡二師強調「信心念佛」;法照等師主張「高聲念佛」;道綽、善導、懷感、慈愍諸師,均主張坐禅、誦經、忏悔、十念稱名念佛。明末蓮池大師的持名念佛,分作事持的稱名、理持的體究;□益大師將念佛分作叁類:一、念他佛;二、念自佛;叁、俱念自他佛。他也說持名念佛有事持與理持,事持如子憶母,決志求生西方淨土,理持是信西方彌陀乃我心具,是我心造。

  佛國淨土,也有多種層次,”辰□□□n有一、無色無相的理土,二、實佛自受的報土,叁、佛爲初地以上菩薩所現的報土,四、佛爲小乘凡夫及地前菩薩所現的化土。天臺宗也說有四土:一、凡聖同居土,娑婆是同居穢土,極樂是同居淨土。二、方便有馀土,爲小乘聖者所居。叁、實報無障礙土,親證法身的菩薩所居。四、常寂光淨土,唯佛所證的法性土。彌陀淨土究竟屬那一層次?淨影寺的慧遠、叁論學者吉藏,以極樂世界爲應化土。攝論學派的諸師,依據攝論等的見解,主張彌陀淨土是報土。天臺家則以之爲凡聖同居的淨土。□益大師主張依據持名念佛的斷惑多少,而生四種層次的淨土,也就是說,彌陀淨土分爲四等,由持名而帶惑往生與斷惑往生的不同,便生不同的淨土。由此可見,念佛的法門有深淺,淨土的層次也有高下。

  誰敢說學佛而不念佛,又有誰敢說修行而不生淨土呢?

  最後,我還是勸大家好好念佛,不管程度如何,最好是把自己當成初機的鈍根,若心存虛驕,就是不切實際,明明是凡夫,偏偏以聖人之位衡量自己,不僅僅是增上慢,還很可能是大欺诳。因此說,念佛法門是叁根普被,利鈍皆收,絕不是騙人的話。願諸位蓮友能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每周六都要來參加念佛會的共修,同時還要帶動親友們一起來修行,使得七寶池中的蓮花愈來愈多。蓮花分九品,希望大家品品高升,均臻上品上生,念佛要精進不懈,蓮花才會愈開愈大,不僅共修時要念,平常也要念。共修時念佛,能集大家的力量成爲每一個人的力量,所以很重要;平常念佛,則能繼續增長你的信心、願心、深心。

  75.3.8.於農禅寺福慧念佛會開示.陳果益整理

  

  (叁)報恩佛七的意義

  最近我收到一封來自法國的信函,這是一位教授所寫的,他認爲我這麽忙還能寫書、出書,一定是個身體強壯、精力充沛的人。我回信告訴他,我從小就是一個多病鬼,沒有一天不生病,只是爲了報答叁寶的恩惠,我還是用這個多病的身體來還我的「草鞋錢」。所謂「草鞋錢」,就是在修行過程中得自他人的各種幫助以及叁寶的加持。爲了報答這些恩惠,我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這就是所謂「報恩」。

  只要我們從佛法中得到過一點受用,就應該「報恩」,因爲得自佛法的利益,比世間上的一切知識學問、物質財富都更加可貴。因此我們要利用時間好好「修行」,以報答叁寶的恩。

  修行如何能報恩呢?修行,可以將我們向上的心力普及到每一個衆生的身上去。如果不修行,那你的心就會和叁惡道的貪嗔癡相應;相反地,只要肯修行,你的心也就趨近於佛法的戒定慧。一是光明面,一是黑暗面,而我們這世界,只要有一個人知道「佛、法、僧」的可貴,肯去修行,這個世界的光明就存在,更何況我們現在有這麽多的人,在此做「七天」的精進修行。

  在佛法上要報的恩有四種:一是叁寶恩,二是國家恩,叁是父母恩,四是衆生恩。

  第一種是「叁寶恩」

  其實叁寶恩是無法報的,而叁寶本身也不需要我們報恩,只是我們以「報恩」爲目標來修行。

  第二種是「國家恩」

  今天我們能夠在此安居樂業,這都是國家的恩惠所賜,如果國家不安定,我們又如何能平安度日呢?所以,我們希望國人不要作奸犯科,製造動亂,也沒有來自外國的欺淩和侵略,願政府有賢明的官員來領導,人民個個健康,社會處處安定;這些我們都可以用「修行」來祈禱,使我們的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我們報答國家恩的方法。

  第叁種是「父母恩」

  父母有現世父母和過去世的父母。過去世的父母,我們無法知道,但現世的人,縱使是孤兒,也由父母所生,並有人將其扶養長大。所以,還是要報父母恩。

  普通人只在父母去世後,才遺憾父母在世時未能盡孝;能夠於父母健在時,即已思及父母年邁,來日無多,必須好好照顧和孝順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清明報恩佛七」,除了超度過去世的父母外,也要爲現世的父母祈求健康。我們可用叁寶和共修的力量爲父母祈福,這是辦得到的。

  個人修行猶如一根紗,很容易被扯斷,如果許多人一起修行,就像許多紗結合在一起,變成堅韌的繩索,那力量就很大了。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因此得整體的力量。因此,我們爲報父母恩,還是以「共修」的方式,功德最爲殊勝。

  第四種是「衆生恩」

  「衆生」是什麽人?可能是你的兒女、親友、部屬,甚至冤家以及其他的人;凡是對我們的生命過程有過幫助的都是。我們常聽人說:「遇到貴人。」而「貴人」往往只是普通的人,只要他曾替你解決問題,啓示過你,以致轉變了你的命運,他就是你的貴人。因此,我們要報「衆生恩」,必須將所有的人,都視爲恩人。

  想想我們從小到大,不知接受過多少人的恩惠;佛法說:「衆緣和合所生。」任何事的完成,都是集合了許多人的力量,個人所能提供的,實在很有限。所以,在寺院用齋後,都要感謝所有布施的施主,並祝福他們「有願必成」。

  至於在家居士是否也有施主呢?或許有人認爲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用錢買的,但是人類社會是一個互助的環境,雖然是用自己的錢買的,也還是要有感謝心;若是別人不賣東西給你,你有錢又如何呢?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對自己所得的存有感謝心,則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善人和菩薩。因此,報「衆生恩」時,眼中無一是仇人或壞人。世上只有壞事,沒有壞人。人做了壞事,只要以後不再犯,仍然是好人。因此,佛法對任何一個人都不失望,這就是將所有衆生都視爲「恩人」的緣故。

  最後要說「佛七」的意義:爲什麽要用「七天」的時間呢?這和整個天體宇宙的運行有關,從古至今,無論東西方,都以「七天」爲宇宙運行之一循環。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活動都是配合整個宇宙的運行而運動,所以用七天的時間來修行最恰當,猶如我們以自己身心的小宇宙來配合大宇宙而修行念佛法門,如果七天不夠,還可再增加至十四天、二十一天,甚至四十九天。

  參加精進組的,必須在此修行七天;隨喜的則可來一天、兩天,甚至只參加一支香或幾支香,都比自己在家修行的好。佛法說:「人生即是苦報。

  」所謂「業不重不生婆娑,障不重不爲凡夫」。平常我們很少感到自己的業重,只有在修行的時候,才會生出「切膚之痛」,而深刻地感覺到生命就是「苦果」。唯有「知苦」,才會發出真正的道心,因爲生而爲人已是這樣的…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淨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