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了挽救這兩個走極端的思想危機,所以在許多的沙門團中,出現了兩個新的宗教,那便是耆那(Jina)教和佛教。
耆那教和佛教,不僅在發生的年代相近,即使在思想上也有好幾個共通之處,例如,兩者的教主,均系武士階級的王子出身;最大的相似之點,耆那教與佛教,都是反唯物的無神論者。不過,兩者的命運卻不相同,佛教在印度,先被印度教所兼並,複遭回教徒的徹底破滅;耆那教卻在印度曆史上,從未中絕過,目前尚有一百萬左右的教徒。相反地,佛教雖在印度滅亡了,卻在亞洲各地發展成了世界性的一大宗教,而且在印度的新舊各種宗教之中,唯有佛教發出的光芒,使得全世界的人類,感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崇高偉大。
叁、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信仰佛教的人,必須先了解,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謂創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謂上帝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切實做去,便有成爲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雖然也能發揮出種種的神迹,但那不是佛陀重視的東西,最要緊的是佛陀的完美人格和從徹悟中發出的偉大智慧。佛陀以人間的肉身,完成無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範,鼓勵有志學佛的人們,及時以此人間的肉身,追求無上的佛果。
佛陀既有肉身,所以他是實際上的曆史人物。唯其由于古代的印度,不重視曆史年代的記錄,故對釋迦佛陀,確切的生滅年月,不易追查。但在佛典的記載方面以及碑記方面,對于佛陀的年代,有著各種不同的傳說。根據近世學者的考證結果,已認定佛陀降生于西元前五百六十年頃,入滅于西元前四百八十年之世。
佛陀的出生地,即是現在尼泊爾境內的畢拍羅婆(piprava)地方,是在北緯二十度叁十七分,東經八十叁度八分之處。他自己的國家名爲迦毗羅衛,當時的北印度,已經沒有統一性的大王國,在中印度方面,與迦毗羅衛城邦鄰近的,以□薩羅國(Kosala)的國力最強大,到了佛陀的晚年,迦毗羅衛即被它征服,後來又由東方的摩羯陀國(Magadha)打敗了□薩羅國,建立了更大的帝國。至于佛陀的一生,也就是活躍在這個恒河中遊的地域之中,大概不出東西四百公裏,南北叁百公裏的範圍。若以今天的交通而言,那個範圍,的確不大;然在當時的印度,能夠兼顧到這樣大的教化區域,實在很不容易了。
再說迦毗羅衛這個王國,在種族上被稱爲釋迦(Sakya)族,根據舊來例如《佛本行集經》等的記述,均說釋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刹帝利階級,是名甘蔗王(Iks-vaku)的後裔,甘蔗王族則出于古仙人瞿昙,又譯作喬達摩(Gautama)的後裔,所以釋迦族又以瞿昙或喬答摩爲氏。可是,如前面所說,近世的史學家之中,有人懷疑釋迦族不是純粹的雅利安人,甚至說是蒙古西藏血統的黃種人。
當第七世紀之初,玄奘叁藏訪問佛陀的出生地之時,那裏已是住的黃種人。
當然,能有聖人出世的地方,一定不會太壞,那個由釋迦族組成的小國家,背後是喜馬拉雅山,水量的灌溉,相當豐富,但卻少有洪水的災害,農作物相當富饒,盛産稻米,因其位于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在其南方,又和恒河流域的大平原相接,氣候溫和宜人,人民勤勉樸實,他們在進步與繁榮之中,流露出若幹驕傲的態度,對于雅利安人和其他種族之間,也有彼此輕慢的事情發生。
佛陀的父親,名叫淨飯(S”uddhodana)王,他的父親,另有叁位兄弟,叫做白飯(S”uklodana)、斛飯(Dronodana)以及甘露飯(Amrodana)。兄弟四人,均用飯(dana,原義爲「乳粥」)來命名,是很有趣的事,原因是當時的印度,以牛乳煮成粥,乃是非常美味的食物。釋迦族的國王,最初是由民選産生的,到了佛陀降生之際,國王的傳承,已變成以世襲爲主了。佛陀是淨飯王的長子,故有繼承王位的資格。
佛陀的母親是摩耶夫人,尊稱爲摩诃摩耶(Mahamaya偉大的摩耶);然在佛陀生後,僅僅一周之後,便去世了。因此,佛陀是在其母親的胞妹,也是佛陀的姨母及父王的愛護之下,長大成人。不過,當他沒有出家之前,大家都稱他爲悉達多太子。他那位姨母,是和摩耶夫人同時嫁給淨飯王的,叫做摩诃波□波提(Mahaprajapat大愛道)。
佛陀未出家之前,也和常人一樣,娶了他舅舅的女兒耶輸陀羅(Yas”odhara名聞)爲妃子,並且生了一位小王子,名叫羅侯羅(Rahula)。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破僧事》卷叁的記載,出家之前的悉達多太子,有叁位妃子,一爲耶輸陀羅,二爲喬比迦,叁爲鹿王。同書卷四又說:「爾時菩薩在于宮中,嬉戲之處,私自念言:我今有叁夫人及六萬彩女,若不與其爲俗樂者,恐諸外人雲我不是丈夫。我今當與耶輸陀羅共爲娛樂,其耶輸陀羅因即有妊。」這裏所稱的菩薩(Bodhisattva求悟的人),便是尚未成佛之時的悉達多太子。依照一般的傳說,佛子羅侯羅是由佛陀指腹懷孕的,站在人間成佛的角度來說,我們甯可相信上述的記載爲事實。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悉達多的意思是達成目的的人,中國佛經中譯爲「一切義成」。因爲一位聖人的降世,必有他過去世的偉大來曆,所以當他出生之前,摩耶夫人是夢見了一只小象入胎而始成孕。此在印度的觀念中,將偉大的人物,總是用龍、象、獅子、虎、牡牛來作尊稱的習俗有關;當他降生于藍毗尼(Lumbini)園之時,百花競放,天龍噴灑溫泉香水,爲太子淋浴。太子初生,即能自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說:「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勝。」說畢此語,即如平常嬰兒。
從佛教的基本立場而言,這樣的傳說,並不十分重要,但是確可信以爲真。
此後的太子,在父王及姨母的疼愛之下,物質上享受著豪華富麗的宮庭生活,同時把所有的各種文藝武術,都在快速的進度下修學完成。由于他的智力過人,體能拔群,在已有的知識方面,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在同輩的王子群中,他既受到擁護,同時也受到了嫉妒。例如當他十六歲時,即在弓箭競技會上,以一箭射穿七樹,獲得了冠軍,並且贏得了他的表妹耶輸陀羅。
在知識方面,當以婆羅門教的典籍爲主。從印度思想史上考察,西元前第六世紀之前,已經發展出了《奧義書》的偉大哲學。印度的哲學和宗教是不可分的,《奧義書》將宇宙的本體稱爲梵(Brahman),個人的本體稱爲自我(Atman),梵是宇宙的實在,自我的本體即是梵。由本體之實在,産生支配宇宙的人格神;由人格神的自在天(is”vara),現出衆生輪回生死的舞臺,即是天、空、地的叁界;活動在這舞臺上的衆生,分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的四種。像這樣的宇宙本體論和宇宙的現象論,比起基督教的上帝創造宇宙之說,實已高明得多了。
對于一般的民間而言,高深的形而上學,當然應用不到,倒是其中的輪回(samsara)之說,民間殊爲風行。此所謂輪回,乃是說明生命群的生死和來去的一種宗教思想,也就是說現在生存的生命,是接續了過去生存的生命,繼續存在,當現存的生命死亡之後,未來的另一個階段的存在,又將連接下去,而且是由于現在世的罪惡行爲,感受到未來世的不幸的果報;今世的幸與不幸,乃是根源于過去世的善惡行爲。所謂輪回的範圍,則有天、人、地獄乃至遍于植物等各界的差別。人的善惡行爲,稱之爲業(Karma),善業多,即在輪回之中上升至人天界;惡業重,便下降至地獄界。這種思想,雖然遭受少數唯物主義者的嘲笑,但在宗教的本位上,確爲最最公平合理的思想。此種思想,能使人們在不如意的處境之時,心平氣和地面對現實;正在風雲際會之時,不敢胡作亂爲;尤其在想到來生的遠景之時便會努力行善。在輪回和業的觀念之中,對于生存並不可喜,面對死亡也不用畏懼。因爲今世的生,是由前世的死而出現;今世的再度死亡,又將引起來世的再度新生。
因此,在佛教的經典之中,雖未見到佛陀和《奧義書》的關系,但是,除了《奧義書》的梵天顯現宇宙的思想,沒有接受之外,輪回和業的思想,已被佛陀接受。可是婆羅門教的宗教儀式之中的特權階級,以及釀造蘇摩酒祭神,並用動物的犧牲,作爲對神獻祭,求神賜福的媚神行爲,不唯使得祀神的人落于迷妄,也使得宗教的精神趨于墮落,這在佛陀是無法接受的。
除了宗教儀式之外,在傳統的印度宗教之中,尚有一種極其重要的宗教行爲,那是一種希求達成神人合一之境的內觀工夫,印度宗教的古代聖典,大抵便是由于從修行中,達到了這種境界的人們之所傳出。他們被稱爲神仙或仙人,他們是用一種直觀的方法,直參宇宙的真理。這種方法,名爲瑜伽(Yoga),首先將身體落實坐穩,調節呼吸,統一精神,對于現實世界,求取高度的認識;從這種神秘的直觀之中,精神力高揚,往往即能産生不可思議的奇迹。在佛經之中,稱他們爲得了神通的仙人。佛陀沒有出家之前,對于這些宗教的現象,當然已經明了,並且也曾遇到過這樣的仙人。
佛陀不是僅以享受人間的繁華爲滿足的人,雖然貴爲太子,並且已經結婚,但在精神上依舊非常的空虛,所以想到郊外去看看民間的風情。根據佛典的傳說,他一連出城郊遊了四次,這四次郊遊的經曆,便改變了他的生活,也決定了他之出家成道的前程。他帶著隨從,駕著馬車,第一次出遊之際,在市區見到了一個白發躬腰、風燭殘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見到了一個痛苦呻吟的病人;第叁次遇到了一個送喪的行列。這使他覺悟到,不論何人,出生之後,必然會漸漸地衰老,誰也不能免除病痛,最後的結果,便是死亡的來臨!死了之後,又將出生、衰老、病痛和死亡;像這樣的人生,如不設法求得徹底的解脫…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