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在太可憐、太悲哀了。同時,當他童年時代,曾經隨同父王去農村舉行春耕祭典之時,見到農夫犁田之際,從土中翻起了蟲蟻,立即被蛙類爭食一空,轉眼間,蛙被花蛇所吞,花蛇又給由天上淩空而下的巨鷹所□,像這樣弱肉強食的衆生相,在他看來,不禁要怵目驚心了!他爲了求得最後的答案,所以第四次再度郊遊,這一回使他遇到了一位神態安詳的出家沙門,終于使他領悟到他所應走的是什麼路了!唯有及時出家,一心修行,徹悟了宇宙的真理,才能知道以何方法,來解脫衆生的生、老、病、死的輪回不息的四大苦患。
出家與苦行
適巧,當悉達多太子第四次郊遊回宮,計畫要走上出家之道的時候,忽然接到報告,說是妃子耶輸陀羅,産一男嬰,要他命名,他想他正要去出家,卻來了一個障害出家的枷鎖,因而取名羅侯羅(Rahula障害)。但是,他既決心要出家,誰也留他不住。就在那天的夜晚,當他的妃子抱著小王子正在熟睡之時,他便向她們作了無言的告別。喚醒了他的禦者車匿(Chanda),牽出了他的愛馬康特迦(Kanthaka),悄悄地出了宮殿,離開了迦毗羅衛城,直到進入了森林的深處,削去了頭發,脫下了身上所有華貴裝束,穿上用樹皮編製的沙門服,然後囑咐禦者車匿,帶著他的服飾和那匹白色的愛馬,返回宮中,向父王報告,他已出了家,若不成道,決不回國。當時佛陀的年齡是二十九歲,有的傳說是十九歲。
當他進入森林之後,新鮮的宗教生活,便是參訪當時有名的外道仙人,那是專以修行瑜伽有了成就的人。沒有多久,他便修成了和他老師同樣程度的境界,因此,未久之間,連續尋訪了好幾位名師,但均不能滿足他的要求。在佛陀的體驗之中,知道那些外道名師的所謂解脫,所謂與梵交感,與梵合一,都不是究竟的解脫之道。然在沒有更加高明的名師可供他去參訪求教之後,只好獨自一人,和其他的外道沙門一樣,修習苦行去了。他的毅力是極其感人的,在苦行林中,修練絕食的苦行,連續達六年之久,在此期間,每天僅以一粒野生的麥子,維持他的生命。當這消息傳到淨飯王的耳中之後,便派了五位侍者照顧他的生活,結果這五位侍者,也受佛陀的精進所感,陪伴佛陀修了六年苦行。
可是,修了六年的苦行,身體枯瘦得已如乾柴,尚未見到悟道成佛的消息,始知依照一般苦行外道那樣地盲修苦行,畢竟無益于精神的向上。于是放棄了苦行,改用專心瞑想的工夫。他離開苦行林,走到尼連禅(Nairan~jana)河的清流之中,洗淨了六年來的身垢,但他的身體實在太瘦弱了,所以接受了一位村姑供養的乳粥,恢複了他的元氣,然後便到附近一棵叫做畢缽羅(Pippala)的大樹之下,用草敷成一個座位,面向東方,雙腿結成跏趺,平穩地坐了下來,並且發出大誓願說:「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甯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不過,先前陪他同修苦行的五位侍者,見他放棄了苦行,都以爲佛陀退了道心,又見他接受了一個少女的乳粥供養,便說「他墮落了」,所以離開佛陀,另找他處修行去了。
菩提樹下的體驗
實際上,佛陀並未墮落,只是從苦行的經驗以及享樂的事實中,理解到極端的苦行和放任的享樂,同樣無濟于開悟的目的,此在後來佛陀訓誡他的弟子時,便作了這樣的說明:「比丘們!當過宗教生活,須避兩種極端。」那兩種極端呢?
一是耽于享受歡樂的快樂生活,這是卑下的、有害精神的,是無聊的浪費;另一是苦行的生活,那是淒慘的無聊和浪費。比丘們!完成者(如來)是避卻了這兩個極端,發現了行之于中央的大道。這條道路,便是開眼精神,是安、是知識、是悟、是至涅槃的大道。佛教稱此爲不苦不樂的中道行。
再說喬達摩(佛陀未成道前,大家均以他的姓氏稱呼他)因爲坐在那棵畢缽羅樹下冥想而成了佛,所以後來稱它爲菩提樹或佛樹(Bodhi-tree,意爲智慧之樹)。那個地方,爲了紀念佛陀的成道,被稱爲佛陀伽耶(Buddha-Gaya)。那棵樹的切枝,迄今依舊長在伽耶佛塔的附近,另一株切枝則于西元前第叁世紀時,由印度名王阿育王(As”oka)的女兒,帶到錫蘭移植,至今仍然活在錫蘭島的前首都阿奴羅達波羅(Anuradhapura)。不論在伽耶的或錫蘭的兩株菩提樹的分身,均被朝聖的信徒們,視爲聖物,當作參拜佛迹的重要對象。其實這是一種無花果樹,植物學者把它叫做Ficus Religiosa(宗教無花果),大概也是由于佛陀在這樹下成道的原因吧!
喬達摩在這棵菩提樹下,宴坐冥想了四十九日,以其奮勇精進的精神,克服了身心內外的一切魔障,遂于十二月八日之夜,達到了冥想的最高境域,開了智慧,真正的認識了宇宙的真理,明白解脫衆生輪回之苦的方法。漢譯佛典說那天是陰曆十二月初八日,依照現代學者的通說,乃是西元前523年陽曆五月的月圓日之夜。
但是,他在這四十九日之中,接受了各種生理、心理及自然界的沖刺和考驗。當他正要擺下一切人間的欲望之時,欲望的火焰卻更旺更盛起來;他對那些迷戀的情愛,生存和悅樂的渴望與回憶,必須要用堅定的信念來與之戰鬥。那些東西,確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求上進的根源,但也均系苦難的泉源。因此,人若到了將要和這些東西告別的關頭,它們便會猛烈地在心中浮現出來,榮譽、名聲、權力、財富、愛情、家族生活的樂趣,以及來自周遭的寵愛等等,一切的喜樂和歡悅的誘惑之相,全部湧現在眼前。這種景象,使他感到困惑;可是,終于在智慧的決斷之下,突破了人類的最後弱點,戰勝了身心的魔障,也克服了自身的障害,登上了人類智慧和人格的極峰,完成了究竟無上的佛果。他的心境,從波濤洶湧的狀態,進入了平靜如鏡的狀態;從此之後,永無波浪,也沒有漣漪,唯是一片深廣無邊與澄澈清涼,容受一切,包舉萬類,而又絲毫不受他物的騷擾。
此在佛教的聖典之中,是用優美的文藝筆觸,把它描寫出來。說是天魔波旬(Mara,papiyan),恐懼喬答摩即將成佛,當他成佛之後,魔宮的子孫便會減少,所以來到正在進入深定之中的喬答摩之前,向他提出了誘惑的條件,如果放棄成佛,即可使他成爲支配世界的偉大國王。事實上,當他初出生時,就有一位特來看相的仙人預言,悉達多太子如不出家成佛,必可成爲支配全世界的轉輪聖王;此時的喬答摩當然不會爲天魔的說辭所動。天魔接著召集他的軍馬,用大自然的破壞力,向喬答摩的宴坐之處,施行瘋狂的襲擊。人類遇到無法抗拒的自然災變之際,就會感到自身的渺小,生起怯弱之心,祈求神靈的保佑。天魔波旬了解人性的弱點,所以在震怒之下,發動了嚨嚨的巨雷大鳴、電光閃耀、搖動大地、山崩土裂、降下豪雨,泛濫成災、暴風吹襲、折木拔樹、飛砂走石、卷襲而至。可是,無畏的喬答摩,繼續住于叁昧之中,平靜如常,不動聲色。天然災變所能造成的死亡恐怖,對于喬答摩而言,絲毫不起作用。天魔見到利誘威脅,都不能使得喬答摩改變企求成佛的初衷。最後便使出了最惡毒的武器,派遣了他的叁個女兒,以美色和情欲來破壞喬答摩的定力,他的叁個女兒,名叫渴愛(Trsna)、憎惡(Aroti)、貪欲(Raga),她們的膚色不同,媚態各異,均能極其誘惑之能事。
當這叁個魔女出現之際,周圍的森林,也呈現出一片美妙的景色,襯托著叁個姿色動人,音聲柔美,能歌善舞的魔女,她們個個甜言蜜語地向喬答摩挑逗。可是,卻被喬答摩的神力,把她們變成了醜婦。在不淨觀的觀照之下,最可愛的美女,也和墓場的腐屍沒有什麼不同。畢竟,讓他戰勝了惡魔的種種武器,震撼了魔宮,使得天魔波旬潛形逃走了。
成佛之後的釋迦菩薩,即被稱爲佛陀(Buddha,意爲覺悟了的人),又被尊稱爲世尊、如來、釋迦牟尼或釋尊(釋迦族出身的聖者)等。
佛陀的覺悟,究竟是什麼呢?最主要的便是四聖谛和八正道。所謂四聖谛,便是遍及衆生界的苦惱,稱爲「苦谛」;這些苦惱的原因,稱爲「集谛」;若想解脫這些苦惱,便當斷絕苦腦的原因,稱爲「滅谛」;如何斷絕苦惱的原因,則當修行正道,稱爲「道谛」。正道的內容,共有八項,所以名爲八正道。其實,佛陀的證道,即是證實了世間的憂、悲、生、老、病、死、輪回等苦患,以及苦患的因由,滅除苦因的方法;滅除了苦因,便不再接受苦果的生死,不生不死,即是永恒的、極樂的、真實的、絕對清淨的涅槃(Nirvana)境界。
鹿野苑初轉*輪
成道之後的佛陀,一切的龍(印度的Naga即是蛇形的神)、鳥等動物,都來向他獻上供物,他在初七日中,也未離開菩提樹下,一邊受用他在成道之後所得輕妙無可形容的法樂,一邊則在考慮:自己已經證得了難知難解的解脫之真理,這種寂靜高深的真理,卻唯有賢者能夠理解,應該向人宣說嗎?一般的衆生,只知耽欲、企欲、樂欲。像這樣的世間道德之構成的因果之連鎖法則的緣起法,對于衆生而言,最難理解。衆生對于舍棄生的意志,征服煩惱的欲望,走向解脫之道的教法,是不希望聆聽的。如若將此教法說了出來,他人不能理解的話,豈不唯生倦怠和對佛起嗔呢?
他的這種考慮,確是世間的實際情況,但也正好是天魔之所喜歡的,所以天魔又來勸請佛陀,既已成佛,應該立即進入無余涅槃,不要化度衆生了。可是,佛陀不是逃避世間的人,他是爲了救濟衆生的輪回之苦而走到了成佛之路的人。
因此,便開始了他的教化工作。據佛典中的記載,是應梵天之請,才使佛陀下了向人間宣揚佛法的決心。
請讀者不必要求我來肯定或否定佛典之中類此的記載,是事實或寓意。站在宗教信仰的立場,必然信爲事實,而且在你信爲事實的堅定信仰之中,自身也會體驗到若幹不可思議的奇迹異象。…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