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P35

  ..續本文上一頁該依照他的教理去做,依照他製訂的戒律去行,而不是把個人當作神來崇拜。他常常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佛是用平實的理念和方法,幫助衆生解脫身心的苦難。佛經的對象是人,是爲度人。

  佛滅以後叁、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漸漸産生地域性、思想性的變化。由于印度氣候、語言、民族的不同,流傳的佛教在思想形態上便産生了種種變化。

  不同的老師在各化一方的時候,爲了適應當時當地社會大衆的需求,就産生了不同的思想和不同形態的派別,所謂部派佛教,便因此産生。部派佛教時期注重理論的整理和觀念的辨明,有重視個人解脫的傾向,因此部派佛教便被後來的大乘佛教評爲小乘。但它本身又分兩個大部分:比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較開放的叫大衆部。

  小乘的意思就是只求自了、自度自利。不過小乘也同樣勸人家來修行,也同樣傳播佛法。就像是自己有一輛小車子,也給別人一輛小車子。他乘了這輛小車子能夠證涅槃、了生死,也勸人家乘這樣的一輛小車子去證涅槃、了生死,所以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礎。

  大乘佛教,是在佛涅槃後五百年到一千年之間漸漸産生的佛教型態。它一開始就強調,爲了廣度衆生,爲了成就佛道,要發廣大的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但願衆生皆離苦,不爲自身求安樂」。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叁個派系:根據般若的思想,産生了中觀學派;根據唯識的思想,産生了瑜伽學派;根據唯心的思想,産生了如來藏學派。今天只是給諸位一個概念。這叁大學派又可歸納爲二類:第一是空的,叫中觀派。第二是有的,分爲唯識的有和唯心的有。唯識的有叫瑜伽派,唯心的有叫如來藏派。

  乙、佛教自印度向北方傳播

  佛教從印度向北方傳播,分成兩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中國的中原漢民族文化圈,第二個系統是中國的邊疆西藏蒙古文化圈。

  佛教初傳中國大約是在西元六十七年,由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兩位梵僧,以白馬馱經,來洛陽。第二部佛經傳到中國,譯成漢文的是《四十二章經》。以漢文經過一千多年的傳譯,便形成了中國的漢民族佛教。漢民族的佛教又往外傳,首先傳到韓國,接著又從韓國傳到了日本,日本從韓國得到中國的佛教之後,又派留學生到中國來求法。從隋唐迄宋明,日本人得天獨厚,把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傳了過去。中國的很多佛教經典,在叁武一宗等教難之後,被毀掉了,可是日本人卻保持得好好的,這點我們應該感謝日本。

  除了韓國、日本以外,還有越南的大乘佛教,也是從中國傳去的。

  中國的佛教,通常號稱大小乘十宗。小乘有俱舍及成實的兩宗。後來俱舍宗並入唯識宗,成實宗並入叁論宗,只剩大乘八宗,它們是:天臺宗、叁論宗、華嚴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禅宗和法相宗。這八個宗派之中到現在爲止,以禅宗和淨土宗的勢力最強。實際上,中國的寺院多屬禅宗。但只修禅而不念佛的寺院爲數很少,故又開出禅淨雙修的法門。天臺宗、唯識宗、華嚴宗多半是屬于學問的研究,專修的寺院和徒衆不多。所有的出家人統統都要受戒,目前已沒有固定于律宗寺院才能傳戒,僅有少數持律、學律的僧侶,並無特定不變的律寺。在一九四九年前的中國大陸,真正律宗的寺院大概只有數個。密宗從唐朝傳到中國,後來再從中國傳到日本去之後,中國自己的密宗就不見了。中國人爲什麼不喜歡密宗?這可能跟中國的儒家思想有關系。密宗的加持、神力、咒力等觀念,在中國儒家思想的角度看來,是很特異的現象,所以在漢語文化圈的中國不能盛行。

  西元第七世紀,後期的大乘佛教自印度向北傳的另一個系統,便首先傳到西藏,後來傳到蒙古,這是屬于蒙藏文化圈的佛教。當時的印度佛教,已是密教盛行期,進入西藏之後,漸漸地適應當地人的需求,跟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結合,而變成我們現在所講的西藏密宗。密宗在印度本身是屬于唯心系統的一支佛教。

  丙、佛教自印度向南方傳

  西元前二百四十年時,佛教從印度開始向南方傳至錫蘭,成爲另外一系。然後傳到緬甸,再傳到泰國及現在東南亞地區的寮國、柬埔寨和高棉等地。這是屬于上座部的佛教。因爲當地原來沒有高級的宗教,也沒有哲學思想的文化背景,所以佛教傳過去之後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故我們要了解比較樸素的佛教,可以在南傳地區找到若幹痕迹。

  丁、佛教傳向歐美及全世界

  佛教傳到歐美,最早的是屬于南方上座部系的,特別是歐洲基督教的傳教士們,隨著殖民主義的政治勢力到了東南亞及西南亞地區,接觸到當地的佛教,並將佛典譯成歐美語文。例如有名的《世界佛教聖典》的翻譯,即是以南傳的巴利文叁藏爲主。諸位可以看一看,那是部好書。

  其次,是傳到歐美來的日本系的禅。日本系的佛教也有許多宗派,其中的淨土真宗和日蓮宗,已是日本本土文化的宗教。唯有日本的禅宗,還比較保持著由中國傳去的風格。因此,歐美人士願意接受的是日本的禅。早期傳到美國的日本禅,其貢獻最大的是鈴木大拙。他首先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禅,然後他的禅思想風靡全美、風靡歐洲。漸漸的,日本有許多禅師首先登陸叁藩市,然後到東部,現在已傳至中西部。目前,日本的禅也到了歐洲。

  第叁個傳到歐美的佛教,是屬于西藏系的密教。一九五叁至一九五八年間西藏達賴喇嘛帶著幾萬人從西藏逃出到印度做了難民。年輕的喇嘛們非常努力地學習英語,並且移民到世界各地。因此,歐美的很多地方都有西藏難民的蹤迹。伴著這些移民出來的喇嘛們,多是經過長時間修學訓練的優秀份子。他們從七、八歲做小喇嘛開始,就接受規律層次的佛教教育。到了二十多歲的喇嘛已經能夠說法利生了。有的是出來之後就參加當地的語文學會,我剛來美國,見到那些移民的年輕喇嘛就感到慚愧。因爲他們用英語跟我談話,我不及他們。

  西藏的喇嘛適應力非常強。他們出來以後傳教的主要對象是當地人。七○年代之後,西藏佛教,漸漸成爲世界舞臺上極受矚目的一派,到處都可以看到西藏中心。達賴喇嘛的旅遊世界各地,處處造成轟動。有一位曾在英國留學後到美國的喇嘛,叫 Trungpa,他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創立了一個西藏中心叫做NaropaInstitute, 四、五年之間,已在美國成立了一百叁十幾個分支中心。雖然他于前一年(一九八八)過世之後,這些中心漸漸地一個一個的萎縮,但他的著作,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我們漢語系的佛教,非常慚愧,到現在爲止,移民來美的佛教徒,都還僅在華僑社會活動,歐洲則尚無人去。其原因是我們中國佛教沒有系統和計劃的教育!

  沒有基礎教育,沒有層次教育,更沒有高等教育。中國的佛教,不是說我們出家人無能,實在是沒有受到好的教育!

  所以,我們要辦佛教的教育,來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在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裏,日語和英語是必修的科目,希望畢業後的佛教人才,不做國際語文的文盲。就世界性的弘傳來講,中國佛教尚在起步的階段。

  從曆史看佛教,曾經曆過分宗分派,一分再分的情形,現在,各宗各派的佛教徒,大家都試著要走出自己的地域,走向共同的世界,所以漸漸地又要會合成爲一家了。過去小乘罵大乘,大乘罵小乘。小乘佛教說大乘不是佛教,大乘說小乘是自私鬼。藏傳的佛教罵我們顯教不懂修行,沒有修行的方法;漢地的顯教則罵藏傳的佛教都在弄鬼弄神。這樣互相對罵的現象,已在改善之中,正在趨向彼此諒解、互相學習。西藏佛教有很多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我們的研究所也在訓練專門的藏文人才。計劃將一部一部的藏文佛典翻成漢文。臺灣的妙林佛學研究所,則已在從事南傳巴利文叁藏的漢譯工作。

  (叁)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甲、佛教以叁寶爲中心

  所謂叁寶,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釋迦牟尼佛經過無量世的修持,最後成佛。他將成佛的過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說出來,就是「法」寶。如果沒有佛也就沒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無法度脫廣大的衆生。而且佛涅槃後,凡夫不知道佛在那裏,所以要學佛法就得跟「僧」學。僧有聖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薩及初果以上的出家人爲聖僧,一般的出家人爲凡夫僧,住持佛法,則以凡夫僧爲主。聖僧在凡夫群中出現,也當以凡夫身、凡夫相來接觸凡夫,化導凡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稱爲菩薩、被稱爲佛、被稱爲聖僧的,都不是他們本人所說,而是他的弟子所說或是後人所說。像印度的馬鳴、龍樹、無著、世親都被後人稱爲菩薩,他們沒有自稱聖者、菩薩。中國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後來有人稱他爲東土小釋迦,但他自己說仍是未得六根清淨的凡夫。永明延壽禅師,後來有人稱他爲阿彌陀佛再來。故將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當作阿彌陀佛的誕辰。可是永明延壽並未自稱是阿彌陀佛。事實上如果有人自稱聖人,自稱是佛,那就有問題了。

  乙、佛教以四聖谛爲基本教理

  所謂四聖谛,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叁是滅苦的方法,四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

  人生在世,從生到死,有苦有樂。不過,樂是苦的代價,也是苦的開始,所謂苦盡甘來,所謂良宵苦短,都說明了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樂的情況不能持久,佛法稱爲壞苦。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做苦苦。人生的事實,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種類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是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連續。

  苦的原因稱爲「集」,是因爲自己不了解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而厭苦欣樂,求到了樂,還得求安全,永遠不覺安全,那就貪得而無厭。迷信有錢能使鬼推磨,那就拼命地賺錢。有了錢的不肯用,沒有錢的拚命追。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爲了厭苦而求樂,所以造作殺、盜、邪淫、妄語種種業。造種種業,在因緣會合時便受種種…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淨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