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P36

  ..續本文上一頁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們要講滅苦的方法。

  滅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們要離苦應修正道,修正道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深信世間一切現象均不離因果的定則: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會貪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爲不負責任,也相信真正的要離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體驗到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無常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成功是大家的幫忙,衆緣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變。比如我們現在是煩惱凡夫,將來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啓發一切衆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緣、善福德而去度衆生。信因果、明因緣,就是正知正見和正思惟。

  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凡是跟殺、盜、淫、妄、酒五事有關的職業,都應該盡量避免。第二要有正當的生活方式,不沈迷于吃、喝、嫖、賭等靡爛的生活。第叁要有正當的言語行爲,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

  除此之外還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損于人的事絕對不做;凡是有利于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薩戒的精神。持戒清淨,並以禅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經常處在平衡的狀態,才能使信心堅固,努力讀誦經典,聽聞佛法,如法修行,便能開發智慧,有了智慧,方能滅苦。

  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以小乘來講是解脫生死,從我們這凡夫世界生死之中出離。大乘的解脫,則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衆生而不爲凡夫的煩惱所困擾,這叫做大涅槃。

  

  《四》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特色在于涵容而有層次、正信而不迷信、神聖而非神秘。

  甲、涵容而有層次

  佛教是以「法」爲救濟,不是以人或神爲救濟。佛法對世間的一切法沒有偏執,所以是無我、慈悲、智慧的。因此世間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任何對社會人心和生活有幫助的宗教、哲學、知識、技能,都不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間所有善法的。

  佛教把善法,分爲五個層次: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人,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盡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最基層的條件,若加上修行利他的布施,當然更好。行善的定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獨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具備人天標准,再加上禅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後得到解脫而進入涅槃的,是聲聞及緣覺二乘的層次。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爲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爲衆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便是佛,是以以上的四個層次爲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乙、正信而不迷信

  「迷信」有四項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所謂「盲目崇拜」,就是人雲亦雲,聽說某人神通很靈,就不經理性的思辨而趨之若□。這好像有事時聽說找流氓比警察有效,便找流氓幫忙一樣。流氓可能在一時間比警察管用,爲你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但是它的後遺症是可想而知的。

  所謂「不合情理」,是指違背因果原則。例如相信「稻無天水不發,人無橫財不富」,而不擇手段,大做投機生意,謀取不合理的利益,大放高利貸等,都是不合情理的。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是身敗名裂,甚至傾家蕩産,家破人亡。又如媚鬼賄神求橫財,或用符咒求橫財等,縱然能讓你一時間好像發了財了,可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凡是不合情理的,不論借神的力量也好,鬼的力量也好,人的力量也好,因其不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是迷信。

  所謂「似是而非」,是指任何宗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有的說靠神的力量或加持的力量,只要信他、依他,一定會靈、一定會驗,可以叫你即身成佛,立刻開悟,或是有病祛病,沒病消災。在他們開出的萬靈保單上也有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論,但是對真正的原因則諱而不談,對這樣的宗教,最好謹慎,以免後患。

  所謂「邪正不分」,是指鬼神現象所製造的迷信,是不分邪正的。鬼神往往通過靈媒及乩壇等的工具,以勸人爲善、助人爲樂的善良姿態,誘人去信從,當你進了他們的門之後,則是順之者昌,逆之者死,威脅利誘,使你恐懼,也使你馴服,若要脫離則可能會發生身心的障礙及家庭和事業上的困擾了。他們的是非標准與常人不同,他們的因果觀念也暧昧不清。

  佛教的「正信」,就是以佛、法、僧叁寶爲信仰的對象。

  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留給我們的恩德。

  信佛陀的教法,使我們依教奉行而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釋迦牟尼佛臨要涅槃之時,有弟子問他:「您老人家入滅後,我們怎麼辦呢?」佛說:「你們應以法爲師,以戒爲師。」就是依賴佛所說的正法,建立信心,如法修行,就能得解脫,證菩提。

  信教團的比丘比丘尼僧,由僧代代相傳,傳法受戒,以僧代表叁寶,住持佛法。以僧寶爲正信的對象,並不等于把出家人神格化,而是出家人以法爲師,依戒而住,以定、慧自修,並教他修,即使他們還沒有成佛,也沒有開悟,出家人的形象,已爲佛教作了清淨離欲的表徵。

  正信是信佛、法、僧叁寶,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這等于是信鬼神一樣;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這等于是說食數寶的書呆子;如果只信僧而不信佛、不信法,這等于是拜了個乾爹娘一樣。一定要佛、法、僧叁寶具足,才算是正信的佛教。

  丙、神聖而非神秘

  「神秘」是高不可攀但又可以感覺到他的威力;處處可以控製你但又不知他從何來;隨時可給你照顧但又不知是何理由;隨時可給你懲罰而又處處尋他不著;往往表現出超乎常情的能力,卻又未必真的對你有用。這些現象,有的是由人操縱的幻術,有的是出于自我的心理反常,有些是真的由神鬼的靈力所産生。

  佛、法、僧叁寶是神聖的。佛是偉大人格慈悲與智慧的究竟圓滿者:法是除煩惱證菩提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無上正覺,下化無邊衆生的修行者。此叁者均非一般世間的宗教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議的神聖而非鬼神技倆的神秘。佛教徒要發無上的大菩提心,學佛、修法、行菩薩道,以佛法幫助衆生,使衆生已生之惡速斷、未生之惡不生,此即令衆生早日得離苦。還要使衆生已生之善增長、未生之善速生,此即令衆生早日得安樂。不爲自己求安樂,但令衆生得安樂,便是無我的大菩提心。不必用大菩薩及活佛的形象來勸導人,而是顯現衆生相來勸化衆生于不著痕迹之中。所以是神聖而非神秘。

  

  《五》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

  甲、無神與有神之別

  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論。佛教主張衆生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起、因緣滅。我們這個世界的形成,因爲是由生到這世界來的那些衆生,過去所造種種業,而感受到的結果,這叫做「業果」,或稱「業報體」。共同的環境是由共業所感;各人的環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別業所感。是由衆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創造,所以是無神論的宗教。但是佛教並不否認各種神鬼。只是佛教所講的神鬼是衆生的類別,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論者,有叁種類別層次:1.原始形態的多種信仰。認爲宇宙間的任何現象,都有各類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爲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溝有小溝的神,廚房、廁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這些神和神之間,沒有領袖,彼此各不相屬。2.中央集權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婆羅門教,都是在衆神之上有一個最大的神,統攝所有的神。中國的道教是元始天尊,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羅門教是大梵天、又叫濕婆神。3.唯一神論的宗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創造和毀滅宇宙的主宰神,其他一切靈界靈體的神明統統是魔鬼,比如猶太教、基督教、回教。

  乙、淨化與神化、俗化之別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微。他們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間禍福,而把自己的命運全部交給不可知、不可測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們上天國,也有權使我們下地獄。不因犯過而不升天國,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獄,但看是否信神信得徹底。信者升天國,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獄。這一類的人,如果信心堅定的話,雖跟佛教的理論不相同,也往往非常有修養,但難免有點類似澳洲的駝鳥。另有一種信仰,是仗神的力量使自己修練成神。附佛法外道便說以他們的加持力,可以即身修練成佛。這些神化的宗教,就好像拮據之時向地下錢莊告貸一樣。一時之間錢是有了,但不是自己的。也像挖肉補瘡,雖然解決一時的問題,跟著衍生的問題,終究無法解決。

  至于「俗化」的信仰,則是以賄賂神明來祈求神明,賜給世俗之間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暴富。拜財神求發財、拜注生娘娘求子息、拜媽祖等海神求海上平安、問蔔命運求黃石公,乃至爲了彩券中獎求土地公,過節祭祖、吉慶祭神希望保佑子孫平安。這些就是俗化的信仰了。

  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間信仰和神化的各級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肯定淨化的佛教,則對世道人心更加有用。佛教以佛、法、僧叁寶化導世間,又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說謊、不飲酒等五戒來淨化人間的身口行爲,再以禅定的功夫淨化我們心理的行爲,更主張以理性的智慧處理自己,利益他人。若能依教奉行,對自己則身心健康,對他人則家庭和樂、社會安甯。佛教的淨化人間,也具足神化的功能和俗化的力量,確不會由于神化、俗化的偏頗而造成個人的困擾及社會的失衡。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來淨化人間,提升人品,使得衆生,既得現世利益,也得後世安樂。如何達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踐、去修行。

  基礎的修行方法,不出福業、定業、慧業。福業是指布施與持戒,定業是指禅定,慧業是指智慧。以…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淨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