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入门▪P36

  ..续本文上一页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们要讲灭苦的方法。

  灭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们要离苦应修正道,修正道必须具备正知正见:深信世间一切现象均不离因果的定则:思惟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会贪便宜或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也相信真正的要离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体验到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无常的,就能胜不骄、败不馁,成功是大家的帮忙,众缘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变。比如我们现在是烦恼凡夫,将来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启发一切众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缘、善福德而去度众生。信因果、明因缘,就是正知正见和正思惟。

  有了正知正见之后,要有正确的修行。第一要有正当的职业,凡是跟杀、盗、淫、妄、酒五事有关的职业,都应该尽量避免。第二要有正当的生活方式,不沈迷于吃、喝、嫖、赌等靡烂的生活。第三要有正当的言语行为,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除此之外还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损于人的事绝对不做;凡是有利于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萨戒的精神。持戒清净,并以禅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经常处在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信心坚固,努力读诵经典,听闻佛法,如法修行,便能开发智慧,有了智慧,方能灭苦。

  灭苦以后所得的结果,以小乘来讲是解脱生死,从我们这凡夫世界生死之中出离。大乘的解脱,则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众生而不为凡夫的烦恼所困扰,这叫做大涅槃。

  

  《四》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特色在于涵容而有层次、正信而不迷信、神圣而非神秘。

  甲、涵容而有层次

  佛教是以「法」为救济,不是以人或神为救济。佛法对世间的一切法没有偏执,所以是无我、慈悲、智慧的。因此世间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任何对社会人心和生活有帮助的宗教、哲学、知识、技能,都不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间所有善法的。

  佛教把善法,分为五个层次:人、天、声闻、缘觉、菩萨。

  人,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尽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最基层的条件,若加上修行利他的布施,当然更好。行善的定义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独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具备人天标准,再加上禅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后得到解脱而进入涅槃的,是声闻及缘觉二乘的层次。以人天善法做基础,发大菩提心,永无止境地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馈地为众生服务、贡献,这是自觉觉他,大乘菩萨行的层次,菩萨的最高便是佛,是以以上的四个层次为基础而达到空、无相、无愿的境界。

  乙、正信而不迷信

  「迷信」有四项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所谓「盲目崇拜」,就是人云亦云,听说某人神通很灵,就不经理性的思辨而趋之若□。这好像有事时听说找流氓比警察有效,便找流氓帮忙一样。流氓可能在一时间比警察管用,为你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但是它的后遗症是可想而知的。

  所谓「不合情理」,是指违背因果原则。例如相信「稻无天水不发,人无横财不富」,而不择手段,大做投机生意,谋取不合理的利益,大放高利贷等,都是不合情理的。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身败名裂,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又如媚鬼贿神求横财,或用符咒求横财等,纵然能让你一时间好像发了财了,可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凡是不合情理的,不论借神的力量也好,鬼的力量也好,人的力量也好,因其不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是迷信。

  所谓「似是而非」,是指任何宗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有的说靠神的力量或加持的力量,只要信他、依他,一定会灵、一定会验,可以叫你即身成佛,立刻开悟,或是有病祛病,没病消灾。在他们开出的万灵保单上也有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论,但是对真正的原因则讳而不谈,对这样的宗教,最好谨慎,以免后患。

  所谓「邪正不分」,是指鬼神现象所制造的迷信,是不分邪正的。鬼神往往通过灵媒及乩坛等的工具,以劝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善良姿态,诱人去信从,当你进了他们的门之后,则是顺之者昌,逆之者死,威胁利诱,使你恐惧,也使你驯服,若要脱离则可能会发生身心的障碍及家庭和事业上的困扰了。他们的是非标准与常人不同,他们的因果观念也暧昧不清。

  佛教的「正信」,就是以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对象。

  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体,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留给我们的恩德。

  信佛陀的教法,使我们依教奉行而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释迦牟尼佛临要涅槃之时,有弟子问他:「您老人家入灭后,我们怎么办呢?」佛说:「你们应以法为师,以戒为师。」就是依赖佛所说的正法,建立信心,如法修行,就能得解脱,证菩提。

  信教团的比丘比丘尼僧,由僧代代相传,传法受戒,以僧代表三宝,住持佛法。以僧宝为正信的对象,并不等于把出家人神格化,而是出家人以法为师,依戒而住,以定、慧自修,并教他修,即使他们还没有成佛,也没有开悟,出家人的形象,已为佛教作了清净离欲的表徵。

  正信是信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这等于是信鬼神一样;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这等于是说食数宝的书呆子;如果只信僧而不信佛、不信法,这等于是拜了个乾爹娘一样。一定要佛、法、僧三宝具足,才算是正信的佛教。

  丙、神圣而非神秘

  「神秘」是高不可攀但又可以感觉到他的威力;处处可以控制你但又不知他从何来;随时可给你照顾但又不知是何理由;随时可给你惩罚而又处处寻他不著;往往表现出超乎常情的能力,却又未必真的对你有用。这些现象,有的是由人操纵的幻术,有的是出于自我的心理反常,有些是真的由神鬼的灵力所产生。

  佛、法、僧三宝是神圣的。佛是伟大人格慈悲与智慧的究竟圆满者:法是除烦恼证菩提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无上正觉,下化无边众生的修行者。此三者均非一般世间的宗教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议的神圣而非鬼神技俩的神秘。佛教徒要发无上的大菩提心,学佛、修法、行菩萨道,以佛法帮助众生,使众生已生之恶速断、未生之恶不生,此即令众生早日得离苦。还要使众生已生之善增长、未生之善速生,此即令众生早日得安乐。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令众生得安乐,便是无我的大菩提心。不必用大菩萨及活佛的形象来劝导人,而是显现众生相来劝化众生于不著痕迹之中。所以是神圣而非神秘。

  

  《五》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甲、无神与有神之别

  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论。佛教主张众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起、因缘灭。我们这个世界的形成,因为是由生到这世界来的那些众生,过去所造种种业,而感受到的结果,这叫做「业果」,或称「业报体」。共同的环境是由共业所感;各人的环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别业所感。是由众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创造,所以是无神论的宗教。但是佛教并不否认各种神鬼。只是佛教所讲的神鬼是众生的类别,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论者,有三种类别层次:1.原始形态的多种信仰。认为宇宙间的任何现象,都有各类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沟有小沟的神,厨房、厕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这些神和神之间,没有领袖,彼此各不相属。2.中央集权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国的道教、印度的婆罗门教,都是在众神之上有一个最大的神,统摄所有的神。中国的道教是元始天尊,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罗门教是大梵天、又叫湿婆神。3.唯一神论的宗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创造和毁灭宇宙的主宰神,其他一切灵界灵体的神明统统是魔鬼,比如犹太教、基督教、回教。

  乙、净化与神化、俗化之别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微。他们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间祸福,而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不可知、不可测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们上天国,也有权使我们下地狱。不因犯过而不升天国,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狱,但看是否信神信得彻底。信者升天国,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狱。这一类的人,如果信心坚定的话,虽跟佛教的理论不相同,也往往非常有修养,但难免有点类似澳洲的驼鸟。另有一种信仰,是仗神的力量使自己修练成神。附佛法外道便说以他们的加持力,可以即身修练成佛。这些神化的宗教,就好像拮据之时向地下钱庄告贷一样。一时之间钱是有了,但不是自己的。也像挖肉补疮,虽然解决一时的问题,跟著衍生的问题,终究无法解决。

  至于「俗化」的信仰,则是以贿赂神明来祈求神明,赐给世俗之间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暴富。拜财神求发财、拜注生娘娘求子息、拜妈祖等海神求海上平安、问卜命运求黄石公,乃至为了彩券中奖求土地公,过节祭祖、吉庆祭神希望保佑子孙平安。这些就是俗化的信仰了。

  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间信仰和神化的各级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肯定净化的佛教,则对世道人心更加有用。佛教以佛、法、僧三宝化导世间,又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不饮酒等五戒来净化人间的身口行为,再以禅定的功夫净化我们心理的行为,更主张以理性的智慧处理自己,利益他人。若能依教奉行,对自己则身心健康,对他人则家庭和乐、社会安宁。佛教的净化人间,也具足神化的功能和俗化的力量,确不会由于神化、俗化的偏颇而造成个人的困扰及社会的失衡。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来净化人间,提升人品,使得众生,既得现世利益,也得后世安乐。如何达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践、去修行。

  基础的修行方法,不出福业、定业、慧业。福业是指布施与持戒,定业是指禅定,慧业是指智慧。以…

《佛教入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净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