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築的尼拘律(Nigrodharama)園精舍,見了佛陀,同時也見到了佛陀座下的許多比丘,披著極爲褴褛的袈裟,剃光了須發,所以頗感不忍,到了第二天朝晨,佛陀依照慣例,外出托缽乞食,向街上的人家,沿門托化。此事又被傳到了淨飯王的耳中,于是急忙地來找佛陀,他說:「我的孩子啊,你爲何要像乞丐那樣,向人乞化呢?你實在辱沒我了!」
佛陀的回答是:「大王啊!這是我的祖先的遺規呀!」僅是這樣的解釋,淨飯王是不會理解的,因此佛陀又說:「我們出身的王族和士族,如今當然尚未淪落到要做乞丐的地步。」佛陀接著作了一個微笑,又說:「您和您的王族,的確應以榮譽爲首。可是,我的祖先,是過去的諸佛,與我的所作是相同的。」
因爲此時的釋尊,已不是釋迦族的太子,乃是一位以救濟全體衆生爲職志的人天導師,不宜再受王族觀念的限製,當以教團的規律爲依准了。至于托缽的生活方式,乃是印度當時所有各種沙門團的共同形態。因爲出家舍家,身無長物,亦無定居之處,僅以遮身及禦寒之用的披衣,以及用來托化食物的缽盂隨身。目的是擺下了一切的名利物欲,專心于道業的修持。
再說,就在那天,釋尊爲了會見以前的妃子耶輸陀羅,由兩位弟子的陪伴之下,到了王宮。耶輸陀羅見到披著乞丐衣(袈裟)的釋尊,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撲倒在釋尊之前,抱住釋尊的雙膝,嗚嗚地哭泣。此時的釋尊,扶起了耶輸陀羅,給予安慰,用親切的語言,向她宣說了佛陀的教法。那一番話,在她心中,深深地留下了佛陀的慈悲,因此,當他離開佛陀以後,她便替小王子羅侯羅,穿起了華麗的服裝,來見釋尊。這位少年,受了母親的指導,見到佛陀,便問:「父王啊!我于何時能成爲國王,承襲釋迦族的王位呢?請您給我繼承吧!」佛陀聽了此語,便牽了羅侯羅的手,離開王城,把這少年帶到了他和他的弟子們所住的尼拘律園,並且向他說:「你希望繼承的東西,那不是永恒的,而且是引發苦惱的東西;這樣的繼承,我早已不能給你了。但是,我在菩提樹下所得的諸寶,可以成爲你的東西,那是能讓你永遠繼承的。」因此,便把這位少年王子,交給了舍利弗,成了僧團中最早的沙彌(S”ramaneraka)。
這次釋尊回國,在俗情的觀點上說,固是省親性質,但在佛陀的立場而言,乃是用佛法度了釋迦族的人。他的父王于聞法之後,即得「法眼淨」的初果見道,也就是說,雖未立證阿羅漢果,解脫生死苦患,但已解脫在望,涅槃可期了。宮人也多受了戒法,並且還度了摩诃婆□波提所生的異母弟難陀(Nanda)等人出家。
因此,在這一共七天的歸省期中,感化的顯著成果,是使佛教的僧團,增加了許多位由釋迦王族來出家的弟子們,其中有名的就是阿那律(Aniruddha)、阿難陀(Ananda)、金毗羅(Kumbhira),以及後來與佛陀爭取領導權的提婆達多(Devadatta)等人的追隨出家,爲王子們理發的賤民優婆離(Upali),亦于此時趕來出家。
後世傳稱的佛陀座下的十大弟子,除了解空第一的須菩提(Subhuti),似乎出家較晚之外,其他九位如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頭陀(苦行)
第一的大迦葉、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說法第一的富樓那(Purnamaitrayaniputra滿慈子)、論義第一的迦旃延、持律第一的優婆離、密行第一的羅侯羅,均已出現了。
佛陀的行止
釋尊于成道之後,直到入滅爲止,大約有四十五年的歲月,每年除了四個月的雨季,和常隨的弟子們在某信徒的家裏,或在某長者所建贈的精舍、林地、莊園之中,安居度過之外。平均每年有八個月的時間,從事于遊化人間的工作。經常由村至村,由城至城,由此國到彼國,在許多弟子的伴同之下,到處宣化佛的教法,往往是用淺近的比喻和生動的民間故事,作爲宣揚佛法的方便。
佛陀時代,有名的居所,除了前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尚有舍衛城(Savatthi)附近的只園精舍,亦名只樹給孤獨園(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這地方,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佛陀的許多經典的說出,與這兩處有關,因爲場所廣大,便于容納多數的聽衆和出家人的住宿,所以在許多佛經的開卷之時,即說明當時佛陀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或舍衛城的只園精舍所說。王舍城是摩竭陀國(Magadha)的首都,舍衛城是□薩羅(Kosala)國的首都,這兩個國家,正是恒河流域印度新文化的中心,比起釋迦族的迦毗羅衛,也都是大國和強國。
說起只園精舍的因緣,非常富有詩意。據說,當佛陀帶著來自釋迦王族的新弟子們,回到王舍城之後,即有一位當地的富豪,恭請佛陀及其弟子們,到他家裏應供吃飯,恰巧于前一天的下午,這位富豪有位親戚,名叫須達多(Sudatta),特別自舍衛城來訪,見到這個富豪的全家上下,都在忙碌非常,一問之下,始知是爲准備迎請佛陀應供。當他聽到「佛陀」的尊號之時,感到驚喜不已,即說:「佛陀的名字都不容易聽到,何況能夠見到佛陀並且禮敬佛陀,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啊!」因此,等不及第二天天明,須達多便迳自前往佛陀的住處求見,那晚的佛陀,是在塞林(Sitavana)中靜坐,那是林葬的墓地,人死之後,棄屍于此,任鳥獸□食的林地。雖在極端的恐怖心理之下,須達多還是鼓足了勇氣,走進了陰森的寒林,拜見了佛陀,親聞了佛法,成了虔誠的在家弟子。因他乃是舍衛城的首富,故請佛陀到西北方的舍衛城去弘法。他在回國的途中,凡是遇到了熟人,就勸他們共同發心,建一座精舍,供養佛陀和佛的比丘弟子。由于他的交遊廣闊,並且受到許多人的尊敬,頗收一言九鼎之效,一邊勸說,一邊著手建造精舍的工程。
再說建造精舍的處所,當他回到舍衛城後,看了很多地方,均不理想,唯有只多(Jeta)太子的私人遊園最合適,所以投金五十四億,買下了地皮,另由只多太子獻出園中的樹木,故名只多林(Jetavana)。須達多樂善好施,周濟孤獨,號爲給孤獨長者。由兩者的功德所成,故稱只樹給孤獨園。當在只園精舍的建築工程進行之際,佛陀首先派了舍利弗前往,負起監督任務。這所精舍占地達八十頃,長一千六百英尺,寬四百五十英尺。約一萬九千一百七十坪,建有十六大重閣,六十窟屋,六十四院,窟外的別房住屋千二百處,各別集衆打犍錐處百二十所。
由此看來,這是多麼雄偉的大寺院了。住于舍衛城的□薩羅國王波斯匿(Prasenajit)王,當佛陀到了只園精舍之後,也常喜前往訪問聽法,成了叁寶的擁護者。
從此之後的釋迦世尊,便經常往返于東南的王舍城和西北的舍衛城之間,佛教的教化活動,也即以此約六百公裏直徑的範圍爲中心。
五、佛陀的根本教義
何謂根本教義
此所謂根本教義,顧名思義,乃是佛教教義的基礎或原則。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沒有這樣的思想,佛教的悟道,便是開發了自有地球的人類曆史以來,從未發現過的真理,這個真理,便是說明宇宙人生的存在及其變遷的原理,明乎其中的道理之後,便可循著此一道理的軌迹,走向超脫的境界。
所以,當釋迦世尊成道之後,最初說出的教法,即是從其大覺智慧之中流露出來的根本教義。但是,佛陀在世,一共度過了四十多年的傳道生涯,在此漫長的歲月之中,他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個人和群衆,也經曆了好多文化背景和風俗語言並不相同的環境,爲了適應各種不同的對象,便以種種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宣說他的教法。然而,宣說的角度和方式雖有不同,卻是爲了同一個原則,站在同一個基礎,那便是佛陀的根本教義。
印度宗教的梵天和人類
在佛陀以前的印度宗教,認爲宇宙萬物均系梵天所生,在祭師階級的婆羅門,優勢獨占的情形下,又將人類的産生,分爲四個等級:由梵天的頭上生出職業的宗教師婆羅門族,由肩上生出武士及王者階級的刹帝利族,由腿上生出農工及商業階級的吠舍族,由足上生出奴隸賤民階級的首陀羅族。此系出于四吠陀(Veda)中最早出現的梨俱吠陀(Rg-veda)所收的<原人歌>,這也就是說,人類,由于神的造作,有始以來就是不平等的;人類唯有畏神和敬神,並向神獻祭之外,不可能自行解決任何問題。尤其對于被征服的奴隸階級,稱爲「一生族」,他們沒有信奉宗教的權利,被置于神的眷顧之外,當他們死了之後,再沒有轉生的機會。
至于其他叁種階級,稱爲「再生族」,同在神的眷顧之下,尚有死後再生的權利;這種不平等的宗教思想,雖然指出了宇宙的起源和人間的現象,但卻無以證明它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佛陀的教法──四聖谛
佛陀的教法如何呢?不用說,佛陀是經過了印度原有宗教思想的薰染,而再予以審察的結果,開出了新鮮合理而偉大的智慧之花,那便是以「四聖谛」
(catursatya)──四種轉凡夫爲聖人的真理。雖然,在這四條真理之中,沒有告訴我們宇宙的起源爲何?但卻爲我們解答了宇宙的存在以及人生的價值問題,更爲我們說明了人生的歸向以及達到永恒目的的實踐方法。事實上,整個的宇宙,便是一個無限的存在,我們對于空間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産生出分辨的認識,乃是由于我們在無限的存在之中,自我局限于有限的存在之故,假如擺脫時間和空間的範圍,當下便進于無限的存在,和整個的宇宙相等。
至于,在此無限的宇宙之中,何以會産生了有限感覺的凡夫衆生?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佛陀對此,沒有加以解釋,僅謂「法爾如是」,也就是說自然如此的。
因爲有了凡夫衆生,始有宇宙之存在的感受,故也可說,凡夫衆生,並非來自宇宙的分裂,或所謂上帝的創造,乃是本來就有的,無法…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