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P7

  ..續本文上一頁追究其起源的;因爲宇宙本身,沒有時空的界限,存在于宇宙中的凡夫衆生,亦無時空的起點可求,所謂起迄和來往,僅是凡夫衆生的幻覺,不是宇宙本體的真相。所以釋迦世尊,不談宇宙和人生的創始,並且堅決否認上帝創造世界之說。佛陀只教我們如何從有限存在的凡夫衆生,轉變而成無限存在的大解脫者,凡夫衆生的憂悲苦惱和生老病死,均系由于對于種種幻景的貪求、嗔拒、無智慧,故被幻景所左右,以致身陷于幻景的有限之中。由此可見,我們所感受的有限存在,並非真實的存在,乃是虛幻的存在。佛陀的教法,便是指點我們:循著一定的方法,從迷幻的有限之中走出來。具體的說,便是「苦、集、滅、道」的四聖谛法,現在,分別而又一貫地將之介紹如下:

  苦聖谛是佛陀的本體論

  苦聖谛,略名「苦谛」(duhkha),上面已說到,觀宇宙本來是無限的存在,也無所謂有什麼宇宙本體論的必要,若一涉及宇宙本體觀念,便不是無限,而是出于有限的要求了。比如說,宇宙的觀念,是從我人有了四方、上下的方位和過去、現在、未來的過程之設想,才標立了宇宙這名詞的觀念,既有了方位和過程的假設,當然不是無限,而是落于時空範圍的有限了。

  因此,佛陀爲了說明此一時空範圍之形成的因素,而宣說的苦聖谛,便是佛陀的宇宙本體論了。也就是說,以佛陀的智慧,所見的宇宙之形成,乃是由于凡夫衆生,對于如下的五種對象(五蘊)的執著,有此五種對象,構成自我的觀念,由于有了自我的意識作用,便引來了不自在、不滿足、不完整的感受;這些感受,便是苦惱。

  五 蘊

  構成凡夫世間的要素者,名爲五蘊或五陰(skandha):

  (1)色蘊:(rupa-skandha)──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境。這是構成自我觀念的物質要素,也即是自我存在的主觀的身體及客觀的環境。

  (2)受蘊:(vedana-skandha)──此爲對于五境的接觸,所生起心理上的感受作用,即是當身體的五根(五種官能),和其所在環境中的事物,發生了感觸的心理活動。

  (3)想蘊:(sanjna-skandha)──此爲由感觸而變成接受的心理活動,例如與順境接觸所感到的欣樂,與逆境接觸所感到的悲苦,即是心理上的受取作用。

  (4)行蘊:(samskara-skandha)──此爲産生了苦樂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後,接著生起的貪欲、嗔惡,或與之不相關涉的其他心理活動。通常的情況,總是對于可悅的事物,起貪欲心;對于不可悅的事物,起鎮惡心,但是也有覺得無關痛養的,或因甲境而想到乙境上去的。

  (5)識蘊(vijnana-skandha)──此爲更進一步,對于所接觸的境物,了別識知,即是意念或意識的活動,也即是心的主體。前面的受、想、行叁蘊,是心體的現象,識蘊才是心的主宰。故也可將受、想、行的叁蘊,稱心王所有之法,識蘊便是心王。凡夫衆生的生生死死,生來死去,死去生來的主體,便是這個被稱爲識蘊的心王。一般人稱之爲靈魂,但是,佛教不稱爲靈魂,而稱爲識,因爲,識和一般人所說的靈魂,觀念頗有不同,靈魂好像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普通人把人的生死,比作搬家,從破了的老家,搬進新建的家,屋子雖換了,住屋的人卻未變換。至于佛教所說的識蘊,乃是隨著各人的善惡行爲,經常都在變化不已的,因爲,人的善惡行爲,不是讓什麼天曹地府的神明記在生死簿中,而是隨時積儲在各自的識蘊之中,再根據善惡的輕重類別,感受不同的生死果報。

  可見,以上五種構成凡夫衆生之自我存在的要素,乃是物質世間和精神世間的綜合,從這觀點來看佛陀,他既非唯物論者,也非唯心論者,而是心物合一論者。

  宇宙是衆生所造成的

  宇宙是衆生活動的舞臺,這是通俗的說法;若依佛陀的見地,宇宙是由衆生的活動而形成的。比如,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團,我們的國家,是由家庭中的成員、社員、國民的全體活動而成立的。故可推知,我們的地球世界,是由于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一切衆生所共同完成的傑作,在地球尚未形成之先,一切將要來到地球上生活的衆生,便已在各種不同的世界,造作了感受地球世界之果報的業因。所以,地球世界是地球衆生共同活動的舞臺,但在未到地球上活動之前,即已在其他世界,爲了地球的形成而作了相同性質的活動。這些活動的本體,便是構成自我的五種要素,由此五種要素構成的自我,便是凡夫衆生,凡夫衆生的存在,便是生、老、死的周而複始地受苦,稱爲「輪回生死」,或名「流轉生死」,因爲隨著時間過程中的善惡行爲,而來感受種種環境和生命的果報,升降不已,浮沈無定,所以喻作車輪的回旋,或波流的滾轉。人在一生之中的際遇,當然是苦樂相參的,所以,僅從一截生命的片段上著眼,做爲一個凡夫衆生,未必是絕對可哀的事,然從連貫的生死之流中,觀察凡夫衆生,那就不能不贊仰佛陀的教義了。因爲,佛陀所說的苦谛,並非苦樂相對的苦,而是指出感受此種苦樂存在的本身,便是苦果的報應。宇宙的存在,是爲凡夫衆生的受苦,那麼,苦惱的起源又是什麼呢?

  集聖谛和滅聖谛是佛陀的現象論

  從宇宙的本體而變成宇宙的現象,便是衆生生死的起滅,佛陀以心物合一的五蘊,作爲凡夫衆生世間的本體,又以什麼來說明宇宙的現象呢?前面已經表明,佛陀是以衆生爲宇宙之中心的,有衆生始有宇宙,有宇宙即是有限,此一有限的本身就是宇宙的現象,現在所說的現象論,是指此一現象的産生和消滅而言。此一現象的産生,名爲苦集谛(samudaya),這是伴著追求快樂和貪欲的滿足而來的種種渴望,使得我們從此生到來生,生了又死,死了再生。總括而言,乃是由于我們渴望快樂(欲愛),渴望生存(有愛),渴望無常(無有愛),故使我們永遠在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叁界之中,六道輪回。修了善業,生于天上和人間;作了惡業,便下墮地獄、鬼、畜的叁惡道中受生。只要一天不斷此一渴愛(tanha)之心,永遠都在集聚生死的苦因。要想不受苦果,唯有先從明白苦因著手,進而不造苦因,便可不受苦果了。

  滅苦的真理,稱爲苦滅谛(nirodha),必須拾棄欲望,斷除欲望,離開欲望,不使欲望有其殘存的余地;破除了一切的欲望之後,渴愛之心亦可消滅了。也就是說,從所有的煩惱和善惡之中,解脫出來,由生死的叁界,進入寂滅的涅槃境界。此所謂寂滅的涅槃境界,不是永恒的死亡,也不是永恒的生存,而是不生不滅的,寂靜安穩的,自由自在的,絕對的存在,無限的存在,無遠弗屆,無微不至,是沖破了時空界限的,超越了心物觀念的徹底存在和究竟存在。

  十二因緣的生死觀

  根據佛陀的悟境所見,形成生死循環的叁世因果者,名爲十二因緣,亦即是由于十二個環節的連鎖,便構成了連續生死之苦的起因,也可由此十二個環節的逐段逆轉,達到滅卻苦因、斷絕生死的目的。故在四聖谛的集谛和滅谛之中,要用十二因緣的道理來說明。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即是以十二個段落的因果關系,說明凡夫衆生的生死連續,所以稱爲十二因緣。現在先將十二因緣,依其排列的次序,介紹如下:

  (1)無明(avidya)──此爲迷之根本,可以稱作無知,即是貪欲、嗔恨、愚疑等的煩惱,故爲迷惑于生死界中的根源。

  (2)行(samskara)──即是行業,是從無明産生的意識行爲,是前世所造的善業和惡業。

  (3)識(vijnana)──即是由于過去世中的種種行爲所積聚的業體,便是以此業體的本能,投入母胎的最初一念。

  (4)名色(nama-rupa)──即是投入母胎之後,業體的心識(精神)和胎體的肉身(物質)相結合的狀態。

  (5)六入(sad-ayatana)──即是在母胎中,逐漸形成胎兒的眼、耳、鼻、舌、身(五官四肢),意等六種感覺器官,又可名爲六根。因爲一切善惡行爲的造作和感受,均系由此六種官能爲媒介,而達于心體,成爲業因業種,或苦因苦種,所以名爲六入,意爲諸業的六個入口。

  (6)觸(spars”a)──此爲我們于出胎之後,自我身心的六入(六根),和外在環境的六塵之間,發生了相對的接觸。所謂六塵,便是和六根相應的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我們這個身心所處的生活環境中的一切事物。

  (7)受(vedana)──即是由接觸外境而産生的領受苦或樂的感覺。

  (8)愛(trsna)──此爲由于苦樂的感覺之後,所起欣樂厭苦,求樂避苦,並且貪于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

  (9)取(upadana)──對于自己所喜所貪的欲求的事物,生起執著不舍的心理。

  (10)有(bhava)──愛和取,乃是求取生存的欲望,正因爲有此生存的欲望,便造下了種種惡行爲的有漏(生死)之因,故將接受未來的生死果報。此所謂「有」,便是指的生死因素、善惡行爲的有漏之業。

  (11)生(jati)──今生造了生死的業因,必將接受來生的再度出生的業果,那便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所構成的身心,和此身心所處的環境。如前所說我們的身心是六根,身心所處的環境是六塵,同爲五蘊構成,同爲所感受的業果報應。如果加以區分,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主觀的身心,名爲「正報」;色(眼所接受的美醜、明暗等),聲(耳所接受的一切音聲),香(嗅覺所接受的一切氣味),味(舌所接受的一切滋味),觸(身體所接受的冷暖、粗細、軟硬、澀滑等),法(心意所接受的一切學問、觀念、思想、方法)等客觀的環境,名爲「…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淨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