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P9

  ..續本文上一頁如此的顧慮,結果還是被許多願意接受的人理解了,所以也發揚光大了。

  從五蘊的基礎上,發展成了「唯識法相」的哲學;從因緣生法的立場上,發展成了「般若性空」的實相論;從身口意叁業清淨的立足點,完成了戒律的體系;從正念及正定的基本上,發達了禅觀的思想。統括佛教思想史上的小乘佛教,而至大乘佛教,其中心思想的源頭,皆不出如上所舉的四聖谛和八正道,所以把它稱爲佛陀的根本教義;因爲它是大乘、小乘,一切佛法的根本,故又被現代學者們,稱爲根本佛教。

  六、佛陀的教團

  教團的構成

  在佛陀當時的印度,尤其在恒河流域一帶,有著許多的沙門團,是于各種不同的思想下,形成各式各樣的出家人的團體。當佛陀成道之後,有了自己的教義,依照佛陀的教義,作爲實踐依准的出家人,也日漸多了起來,這便是自成爲一個佛教教團之開始。

  但是,佛陀的教團,雖以出家的沙門(s”ramana)爲中心,經常追隨佛陀的,也以沙門爲主,佛法教化的對象,卻不限于出家人,佛陀倒是爲了教化在家人而到處遊曆,並且教導他的出家弟子們隨緣教化,往往利用出外托缽乞食,接觸俗人,應機施予佛法的宣化,故將托缽乞食視爲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以之接引、化導與佛法有緣的人們,所以名爲化緣。

  俗人歸信之後,絕對的多數,不會隨佛出家,佛陀也不要求人人出家。因此,出家的沙門,形成了教團,教團的外圍,便是衆多的男女信徒;他們雖不直接參加教團的集體生活,卻和教團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提起佛陀的教團,也不能忽視了在家身分的佛弟子們。

  將在家的男女信徒和出家的大小男女,分別起來,佛陀的教團之中,便有七類不同的身分了:

  (1)優婆塞(upasaka):漢譯爲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即是親近叁寶的在家男子。

  (2)優婆夷(upasika):漢譯爲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等,即是信仰佛法,近事叁寶的在家女子。

  (3)沙彌(s”ramanera):漢譯爲息慈(息惡行慈)、求寂(勤求圓寂)等,即是依比丘而住的出家少年。

  (4)沙彌尼(s”ramanerika):即是依比丘尼而住的出家少女。

  (5)式叉摩那(s”iksamana):漢譯爲學法女、學戒女、正學女等,即是女子于十八歲至二十歲的兩年之間,修習特定的不淫、不盜、不殺、不虛诳語、不飲酒,不非時食的六法,而住于比丘尼的團體中者。此與沙彌尼所不同者,沙彌尼是未成熟的少女出家,一旦進入教團,便可肯定她的出家身分。式叉摩那是已成熟的少婦或已不是處女的女子,須以兩年的時間來觀察她是否能夠適應出家的生活。

  (6)>比丘(bhiksu):漢譯爲乞士、熏士、破煩惱等,即是二十歲以上受了比丘戒的出家男子。

  (7)比丘尼(bhiksuni):即是二十歲以上受了比丘尼戒的出家女子。

  依據佛教的慣例,以上七類的尊卑位次,是這樣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塞婆、優婆夷。總名之爲佛陀座下的七衆弟子,也即是構成佛教教團的全體信徒。

  在家信徒的生活軌範

  作爲一個在家的佛教信徒,和非信徒之所不同的,即是歸依叁寶和受持五戒的要求。也就是說,一進佛門,首先要對佛陀生起崇敬之心。雖然,佛陀本身無須由于信徒的崇敬而顯出他的崇高偉大,也不是由于佛陀有什麼權威而強製信徒對他崇敬,乃是爲了崇敬佛陀的偉大人格和智慧,他將他自己所悟的解脫方法,悲天憫人地告訴了我們,我們對他的救世精神,是否應該崇敬呢?假如你已接受了佛法的教化,是否應該見賢思齊,對于佛陀的人格有所向往呢?如果是的,那麼,對于佛陀的崇敬,乃是爲了提挈自己,使得自己也能漸漸地走向成佛的道路。

  所以信佛的第一個條件,便是對于佛陀的敬仰和歸信,佛經中稱爲「歸依佛陀」。

  信佛的最大目的,不該僅是爲了求取現實的利益,但是信佛的利益是通過了現實生活而達到解脫目的者。要想求取利益,必須依照佛陀所示的方法來做。所以對于佛陀的教法,也當歸信,名爲「歸依達磨」。達磨(dharma)即是佛陀的教法,嘗被漢譯爲軌持和軌則等。

  佛陀的教法,要藉人的傳持和宣揚,才能長時間地讓廣大的人們接觸到,故對傳持佛法的人,亦宜恭敬如同佛法,此名爲「歸依僧伽」。僧伽(samgha),意譯爲和合衆,即是以佛陀的教法爲軌範,意見相同、利益均等、生活相同,身、口、意的行爲方面,也均和睦相處的人們。主要是指出家的佛弟子們。

  以上叁項,加起來名爲「叁歸依」,亦名「歸依叁寶」。以現代的觀點來說,便是敬愛教育我們的老師、珍惜老師傳授的學問、尊敬創發學問的古聖先賢。不過佛法不同于普通的學問,這是使我們從有限的生死界中,進入無限解脫境中去的方法,所以在歸敬的程度上是頗有差別的。

  歸依叁寶之後的人,依照佛陀所示的生活軌範,至少要遵守五點:

  (1)不殺害有情:有情(sattva)即是對于具有感情意識的一切生物,不得加以殺害。此有兩種原因:一是從因果的觀點及輪回的觀點上說,現世殺害有情衆生,將來也要接受殺害,爲了急求解脫生死,不得再造生死的殺業;另一是從滅除無明煩惱的觀點及增長慈悲心的觀點上說,不應爲了自身的欲求而殺害衆生,更不應爲了嗔怒而殺害衆生。

  (2)不屬于自己應得的任何財物,均不得不與而取,不論巧取或強奪,皆爲不法的行爲。

  (3)不得與夫婦之外的男女發生性關系,夫婦之間亦不得過度地縱欲。

  (4)不得虛言、妄語、惡口罵人、兩舌挑撥、淫詞豔語。

  (5)不得飲酒,亦不得食用刺激和麻醉的物品。

  以上五點,便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殺、盜、邪淫,屬于身業,妄語屬于口業,飲酒是爲防止因酒而造成亂性,所以最好不飲酒。事實上,五戒的內容,已在八正道的正業和正語之中,能夠實踐八正道,便能受持五戒。同時,請勿誤會,佛教的戒律精神,並非僅止于消極的不得作,更有積極的不得不作的要求在內。例如,不殺害有情衆生,進而要救生和放生,有情之中,以人爲中心,所以要盡其所能,救濟病貧和災難中的人們;不偷盜他人的財物,進而要量力施舍,多做慈善事業;不淫他人的妻女,進而要勸請他人,共同來淨化人間的男女關系;不妄語,更要用語言給他人帶來福利。

  在家信徒的處世原則

  除了五戒之外,作爲在家的叁寶弟子,對于子女,應當善盡撫養和教育之責;子女對于父母應該敬順忠實,不得浪費父母的財物,父母年老或虛弱之時,應盡援助和敬養之責。

  學生對于老師要致禮敬,並且深深體念老師的教誨;老師對學生當以懇切之心,將自己的技能和學問,盡量地傳授,並給予愛護。

  丈夫應愛他的妻子,尊敬妻子,並且對妻守貞,適時給與適當的衣服和裝飾;妻子應善維持家庭生計,親切地接待來訪的親友,對丈夫要賢淑而有貞操,照顧丈夫的財産,熱心而勤勉地作一個家庭的主婦。

  對于親友和同伴,要以平等的態度相待,要經常表示親切和鄭重;要爲對方的利益設想,以公平的方式分配共有的財物;不可掉于輕率;當其必要之時或于危難之際,應給與保護;遇到不幸,更當把他視作自己的忠實夥伴。

  主人對于屬下,勿使負起超過其體力或能力的工作,不要勉強他們,應該多爲他們的幸福設想而給與照顧;應給與適當的食物和費用;他們有了疾病,要加以照料;要許可他們有充分的休息。

  屬下對于主人,當盡力爲之服務,以愉快的心情,擔負起所做的工作,盡量做到能使主人滿意的程度;不要批評主人,更不可咒罵主人。

  作爲一個在家的佛教信徒,對于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們的身口意叁業,要以非常友善的態度來接近,歡迎他們到自己的家中乞化,並且供給他們用以維持身體的必需品。

  這段教訓,出于<阿含部>的《善生經》。由此可見,佛陀的宗教,即是人間的宗教了。

  沙彌生活的軌範

  本來,沙彌之在佛陀的教團中出現,是在佛陀成道後第五年,由于他的兒子,少年羅侯羅的出家而來,所以是出現在比丘之後。現在爲了由沙彌的戒律,到比丘戒的由簡入繁,便于敘述起見,所以先介紹沙彌的生活軌範。

  沙彌的生活軌範,共有十條守則,名爲沙彌十戒,是從五戒的基礎上,加了五條與世間俗欲隔離的規定,而成爲養成出家人格的訓練。因爲,要使凡夫衆生,從滔滔的人欲洪流之中抽出身來,便不得不先以自我的意志遠離物欲,最後才能達到無欲的境地。

  僅守在家的五戒,雖也能夠到達無欲的邊緣,然對于夫婦關系的淫欲未斷,終究尚差一步。當然,如果能以在家身分而守出家的戒律,也能達到離欲無欲的目的。

  現在,將十戒的名目,條列如下:

  (1)不殺害有情:此與素食思想雖有關連,但卻並不等于規定素食,而是規定不

  得殺生。

  (2) 不偷盜他人財物:乃至一針一線。

  (3) 斷絕男女的淫事:此與五戒所不同者,乃是由不邪淫而進爲不淫。

  (4) 不妄語:此與五戒的相同。

  (5) 不飲酒:亦與五戒的相同。

  (6) 不非時食:過了日中之後,不得進食,這是印度當時,各沙門團的共同原則,也是出家人的共通生活方式的一種。

  (7) 不用花□等的一切裝飾,也不得以香水、香油等物擦臉塗身:這是爲了避免虛榮心,以及男女之間的相互誘惑而製。

  (8) 不得自作歌舞、音樂、伎藝等的世俗遊戲,亦不得存心去觀賞世俗的歌舞、音樂和伎藝等的演唱:此乃爲了不使已經出家的身心,再爲世俗的娛樂所迷,引發貪戀俗情的心理。

  (9) 不坐臥華美輕軟而高貴的床座:爲免引起高傲心和舒適感,而忘了生死的苦惱,所以應當臥坐堅硬低下的床座。

  (10) 不爲自己保持金錢:出家…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淨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