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禅坐▪P13

  ..續本文上一頁熟,所以沒有福;過幾天因緣成熟了,就是有福的人了。當因緣不成熟時,不要失望,說不定另外一個機會正在等著你。

  

  人的優缺點,可以是多方面的:有性格的、有品德的、有心理的、有智能的,最重要的還是在于福德因緣的配合與否。

  

  所謂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舒卷自如,一般人往往是能伸不能屈,那便是大缺點。

  

  先要自我肯定,才能受人肯定;先要自己有信心,他人才會對你有信心;先要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我勉勵我們法鼓山的全體會員,要有「見人低一級」的修養。意思是不要自高自大,要虛懷若谷;不要盛氣淩人,要尊上謙下。可是,對長輩、對能力強過自己的人,謙虛還容易,對晚輩、對不如你的人謙虛禮讓,就很不容易了。如果當你的稚子叛逆不聽話時,你是打他一頓,罵他一番,還是倒一杯茶給他?小孩子有叛逆的表現時,倒一杯茶給他,可能要比打罵訓責一頓更好。這就是見人低一級的好處。

  

  見人低一級,並不是自我作賤,而是自我的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面對任何人時,一定要在心平氣和的態度下,尊重他,關懷他;在肯定他人幫助他人同時,也肯定了自己。

  

  

  

  自我的成長

  

  成長什麼?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

  

  有智慧的菩薩,不會厭世,也不會戀世,故名爲出世;真能出世,才能入世及化世。入世化世而成爲圓滿的大覺者,便是成佛。例如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間成佛,一切菩薩必須以慈悲心廣度衆生,方能成佛,假如菩薩不入世間,豈有衆生可度;菩薩出現世間而又迷戀世間,豈能救度衆生?唯有入世,才能有化世的工作好做。菩薩們有慈悲,所以能入世化世;菩薩們有智慧,所以入世而不會被世事迷惑,並且運用智慧來指導去做救度衆生的化世工作。這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的菩薩行。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叁個方面:第一是聞慧,從聽講開示、看佛經書而摒除邪見,建立正見,信因果,明因緣。第二是思慧,以禅觀的方法,做思惟練習,從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産生明晰的智慧。第叁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叁無漏學。修戒是在身口意叁種行爲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說自害害人的話,不動自害害人的念頭。也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盡一己之所能及所有,用身、口、意叁業,來作自利利他利益一切衆生的事,就會産生無我的智慧。

  

  修戒,亦名爲持戒,凡是危害身心健康的行爲不可以做,凡是有益于他人大衆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消極面是已作之惡要改過,未作之惡令不起;積極面是已作之善要增長,未作之善要開發。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經常保持情緒的穩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打坐,也可以念佛安心。前一陣子我在臺北時,有一位國大代表見我,他說剛才在陽明山中山樓開會時吵了一架,甚至有人說粗話罵「叁字經」。我勸他:「下次別人罵你們叁字經,你就改念『阿彌陀佛』的四字經,架就吵不成了。念佛之後,就能心平氣和,就能好好地商談溝通了。」除了打坐與念佛可以安心定心,誦經、禮拜等,也都能産生心平氣和的作用。

  

  修慧,是要看佛經、佛書,看有益于身心健康及精神修養的書籍,而佛書是最好的,它能讓我們心胸豁達、氣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座標。

  

  從聞思修的叁慧,能夠獲得利益的經驗,名爲證慧。證慧的最高深點,便是大覺智者的佛果位。

  

  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當從慚愧、忏悔、感恩的叁方面努力。

  

  「慚愧」的意思是自知對不起自己稱爲慚,自知對不起他人稱爲愧疚。一般自負、自大、狂傲、驕慢的人,不會産生慚愧心,總覺得自己無愧于天,無愧于地,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像這樣的人,在智慧和慈悲方面,是不容易成長的。有了慚愧心,便會謙虛禮讓。儒家也說,滿招損、謙受益。自知有所不足和有所缺失,是自我的檢討反省,便有改過改進的可能,否則錯上加錯,那裏還有自我成長的機會。所以慚愧心是人格的清潔劑,在清理了染汙物之後,向著既定的方向,繼續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忏悔」就是承認自己的過失,承擔應負的責任。比如做老師的人,沒有盡到老師應盡的責任,對不起學生,就是用忏悔心來彌補;小過失對自己的良心忏悔,大過失當對學生的面忏悔,忏悔不會丟臉,忏悔也不等于老師永遠就有過錯,那是表示勇于負責,勇于改過的態度。有些人不懂得忏悔的真義,他們在神前或佛前,焚香祈禱,說是犯了錯害了人,請求神佛,網開一面,原諒他們無知;這樣在神佛的偶像之前忏悔之後,便以爲不再受到應得的懲罰了,下一次有了機會,再叁再四地犯錯害人,又再叁再四地去焚香祈禱表示自己的無知,請求神佛原諒他們的無知。這種忏悔的心態不正確,也不能收到忏悔的功效。

  

  「感恩」不僅是一般人所說的回饋,應該是飲水思源,感念之情常系心頭。所謂恩人,究竟是誰呢?除了父母是最親的恩人之外,凡是在你的生命中對你有益有助的人,都是恩人。恩人可有兩類:一是爲你順水推舟的人,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一般人僅以順水推舟的人爲恩人,給你打擊、批評、誹謗、阻擾的人,便以爲是仇人。其實,那些人使你從逆境中受到鍛練,助你久煉成鋼,豈可以說不是恩人。例如釋迦牟尼在《法華經》中說過,他的一個叛逆弟子提婆達多,將來一定成佛。因爲從釋迦牟尼在過去無量劫前發菩提心後,提婆達多都是給他逆向的幫助──打擊、阻撓、破壞。提婆達多使釋迦牟尼得到了磨煉,使他成了佛,所以有大恩德。

  

  諸位菩薩,在你們的生命史中,這樣的恩人多不多呢?如果有,在你們心裏是怨恨抑是感恩呢?一般人要做到不怨恨已經很不容易,何況要向這種人感恩!曾有兩位法師,因爲細微的法義之爭而吵了一輩子的架,彼此發誓不想見面。逢到佛教界有聚會的時候,兩人都會先問有沒有對方參加,如果有一方參加了,另一方就不參加。另有第叁者跟其中的一位說:「我們大家總有一天要到極樂世界去,你們二位也要去啊。怎麼現在就有他沒有你,有你沒有他地吵個不休呢?」那位法師說:「阿彌陀佛,如果那個魔王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還是什麼極樂世界嗎?他都去了我還想去嗎?」雙方怨恨到如此程度,還是兩位出家人呢?不過出家人也還是人,所以也會産生怨恨。畢竟不是爲了私利而爲法義,故在二位法師中,有一位在臨終前悔悟了,他留下遺言說:「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與某某法師爲了佛法的觀點之爭,吵了一輩子架,並且從此不相往來。我死之後,希望某某法師能夠原諒我,能來參加我的葬禮。」因此使得另外一位法師在葬禮上痛哭流涕地說:「阿彌陀佛,我怎麼跟他吵到死爲止呢?還是他先原諒了我,他真是成佛了,而我卻仍是個丟不下怨恨心的鬼。」

  

  像這樣的一個故事告訴我們,産生怨恨心是很容易的,消除怨恨心則很難,如果能把恨得很深的人當成恩人看待,是極不容易的事,但是我們要練習,不練習就沒有智慧,也沒有慈悲。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總會遇到像這樣助你逆水行舟的人,如果你從來沒有遇到過,總是一帆風順地走過人生,你真是一位福德殊勝、因緣殊勝的人了。

  

  

  

  自我的消融

  

  自我的消融,是要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如果連自我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同他談自我消融是毫無價值的。譬如對一個不知道錢爲何物的人,說不要錢,便等于廢話。諸位不要因爲聽到說佛教講「無我」,就等于否定了自我的價值。所以一定先要有我,然後才能無我。

  

  我是什麼?是生命加身體。可以用一個「十」字來標示,豎的一條線代表時間,橫的一條線代表空間。在時間這條線的座標上不斷地移動的是生命,昨天在,今天在,明天還在,表示我還活著,這是生命的存在;在空間這條線的座標上,我的身體要占據一個位置,或是在這裏,或是在那裏,不停地移動,表示我有一個活著的身體,在兩條線的交叉處「+」,便是活動于時間和空間中的自我價值的存在,自我的價值,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正面的價值是獲得的成就,負面的價值是遇到的挫折,成就和挫折使人産生了愛和憎,因此愛和憎相加,也等于自我。愛什麼?首先是愛自己的身體所擁有的生命,有了命,另外想愛的東西就多了,財、色、名、位、權、勢等,恨不得整個世界都屬于我的。可惜的是,世事無常,包括老命在內,一切的東西,都不能保有多久。因此,身體加生命,所構成的自我,是那般的脆弱與無奈。因此,自我的另一個代詞就是「無常」。從觀念上說,這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故也人人可把自我消融。自我消融就等于佛說的無我。

  

  但諸位不要害怕,一聽到無常、無我的道理之後,回家去就會連先生、太太、孩子都不要了。因爲一切都是無常嘛!因爲自我消融,並不等于不負責任。何況無常無我,也不就是什麼也沒有,尚須有慈悲的責任及智能的功能。

  

  無常並非不好,如果當你正處在接受惡運折磨的情況下,因爲惡運也無常,你就不會絕望,往往惡運過後否極泰來;因緣的轉變,壞事可成善果,這種因緣就是自己的努力,加上時勢環境等的配合。菩薩就是按照因→緣→果的法則,從凡夫轉化爲聖人,從菩薩完成佛果。成長到佛的層次,就是從自我的成長中,逐步完成了自我消融的境界。當在沒有達到這個徹底的消融自我之前,就要練習著如何來自我消融。《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亦不可得。」從時間上來說,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尚未來,現在的,轉眼即成爲過去。都只有過程而無實在的東西,所以都不能執著,執著也是幻境,如把幻境當作實有,就會變成自我的累贅。人生的過程,猶如火箭升空,火箭從發射臺發出而飛向太空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扔掉一節已經用完燃料的廢物,若不扔掉就會成爲阻礙火箭繼續升空的累贅。人要自我成長,就像要上升的火箭一樣,不斷的丟掉累贅的廢物;使用燃料時那是儲蓄著動力的有用之物,用完了動力不扔掉它的空殼,便成上升前進的累贅。人生應當要不斷地落實于現在,努力于現在;有了成就,而能不執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

  

  《金剛經》裏,尚有這樣的幾個名詞:「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我相」是個人與另一人相處而存在;「人相」是因爲我相而存在;「衆生相」,是從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壽者相」是自我中心在時間上的延續。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便不會感覺到我的存在,因爲有我與別人的相對比較,才有自我價值的出現。我的成敗得失,是相對于別人的存在而浮現出來。一旦能夠把自我價值的情執化解消融,便會體驗到《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的四相,其實就是自我的消融,也就是自我的最高人格的完成。

  

  消融了自我的執著、自我的煩惱,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實際上就是自我的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可以稱之爲空,也可以稱爲無我、無相、無住、無念,一切都無,唯有智慧與慈悲的功能,在世間的衆生群中,永無休止地展現于無窮空間及無盡時間的內外中間。

  

  《聖嚴法師教禅坐》第四篇 禅修的功能 完

  

  (全書完)

  

《聖嚴法師教禅坐》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