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家沒好日子過。相反地,若能以利他爲出發點而努力的人多,這個環境便能在平順和諧中繁榮,每一個人,自然也都是身在其中的受惠者。這樣的生活體系,便是菩薩道模式的環境了。
依據大乘佛教的觀點,凡是信佛學佛的人,均可稱爲「菩薩」,雖從一般初發菩提心的凡夫菩薩到最高位的等覺菩薩,乃至成就正等正覺的佛,其間差異,有如天壤,但其修行的原則是一致的,那就是:止惡、修善、利益衆生,合稱爲菩薩所持的叁聚淨戒。凡夫持戒,必定犯戒,不過凡夫階段的菩薩行者,就像是初生的嬰兒,樣樣從頭學起,也像是嬰兒學習走路,爬著走,滾著走,跌倒了站起來再走,反複不斷地練習,便會越走越穩、越走越遠了。因此在《涅槃經》卷一一,稱學佛的人分有五種行: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嬰兒行及病行,都是大菩薩們以聖示凡的範例,也是初發心菩薩們以劣向勝的範例。
修行菩薩道的動機,是爲利益衆生,透過利益衆生的修行過程,最後則是利益菩薩自己,成就了菩薩的悲智,完成了佛的果位。
活在現在.佛在現在
佛在佛國淨土,也在我們心中。佛是具足智慧與慈悲的人,如果我們念念活在現在,念念都與佛的智慧及慈悲相應,佛在念念與我們在一起。如果念念之中自心有佛,我們的自心也就是佛,所以佛是由人完成的。當下的一念心中有佛,當下的一念即與佛同,念念心中如果都有佛,念念之間也都是佛。如你念念活在當下的智慧與慈悲之中,當下的現在,你就能夠見佛成佛。
當然,凡夫不可能每一念都跟清淨的智慧與慈悲相應,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練習著念念活在現在,把握住每一個念頭的當下。便可體會到佛是無時不在、佛是無處不在的事實了。
這樣的觀念和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去除自身的煩惱,雖你還是處身于塵世,卻也能體驗到超越塵世的自在。當你心中充滿了貪、瞋、癡等心垢之時,即是身處塵世;當你心中沒有那些心障之時,那就是超越塵世之外的人了。可見出世並非一定要離開現實的世間,而只要心念不受物欲的誘惑及逆境的刺激,便是解脫。因此,禅宗的《六祖壇經》曾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可是,一般的人往往因爲不能把握現在,也不能念念活在當下,便無法領會到佛在心中。其實只要不是沈溺在過去和未來,就是認真地活在現在;若能不將過去及未來的人事物等種種境界,執爲實有,便能活在現在而體會到佛在現在。
因此,學佛的人要時時提醒自己:活在現在,不要老是活在過去的回憶中,也不要老是活在未來的夢想中。沈緬于過去和迷惑于未來,都是徒然浪費掉寶貴的生命,于人于己,都是損失。但這並不表示對于工作和生活,不需要檢討和計劃。檢討過去,計劃未來,便是對現在的肯定,也是現在的延伸。最好的方法,乃是時時記得記得都能努力于現在,體驗著現在;展開現在,放下現在;念念清楚,事事分明。這就是活在現在,佛在現在的境界。
慚愧心
凡夫衆生通常同時具有兩種個性,一是虛驕、自負,一是自卑、自賤,看似兩種不同的毛病,實則是一體的兩面。
虛驕自負的人,多半是有些許能力的人,只因害怕別人瞧不起他,便像螳螂向車子伸臂,也像小狗小貓的張牙舞爪般地,展現他的攻擊實力和防衛實力,以表示他的重要性,以滿足他的安全感。
其實我們人類的所知所能,不論何人,都是非常有限,每個人的身心和個性,也都有很多的缺陷。一個人對宇宙而言,是那麼的渺小,一個人對于社會曆史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虛驕自負的人,故意不想了解這個事實,結果呢,一旦受到挫折,便會信心全失,即可能變成一個自卑自賤的人物。
在人的潛意識中,因爲有自尊自大的我慢習性,故也含有一些神性的成分,而在神性中也同時會具有魔性。可是人性與佛性、神性與魔性之間的差別,很難分辨。尤其是神性與魔性往往是一體的兩面,如果能有自我約束、自我反省及忏悔的修養工夫,便與佛性相應,便不容易表現出貢高我慢的習性,也就不易顯露出神性及魔性的霸氣與邪氣。
在人類史上,所謂天縱的聖人,畢竟不多,所以諸佛菩薩化現人間,也多以凡夫身修行成道。因此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的完人,或多或少都帶著缺點和弱點。人在順境中,自負自大的自信心越強,不可一世的傲慢心也會成正比地增強;相反地,一旦遇到挫折的困境,便會覺得滿地荊棘,喪失自信而一蹶不振。這都是由于沒有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缺點是指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的不足,實力除包括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外,還得加上時節環境的因緣順逆。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是有所不足的,是有許多缺點的。在這樣的認識下,凡事但求盡力而爲,結果要靠因緣的發展。如果因緣不具足而失敗了,也毋須氣餒遷怒,毋須怨天尤人。相反地,如果因緣際會,功成名就,也當防止睥睨一世、得意忘形等傲慢心的産生;時時保持仁厚謙沖、虛心學習、謹小慎微、尊重他人的菩薩儀態,做一個有慚愧心的人。
有了慚愧心的修養,便能具有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便不會輕易地接受成敗得失、毀譽褒貶的影響。欣譽厭毀,乃人之常情,如果聽到他人的贊歎或批評,只表示他人對你的看法,可能未必就是事實,自己的心,沒有必要隨著他人的毀譽及一時間的得失而起舞。若有慚愧心的人,他會聞過而喜,聞譽則懼,喜的是既然有人指責,便是有人愛護,君子之過如光天化日看純玉小疵,知過能改,是最大的進步;懼的是自知不夠完美,竟然有人贊美,稍不謹慎,便以得少爲足,若被成功與贊美沖昏了頭,前程豈不堪虞!
因爲承認是普通人,無法像孔夫子所說的君子不遷怒、不貳過。所以我們常常是身不由己、心無主宰,而且不能自我警惕,唯有時常將慚愧心提起,庶幾可免于不測的殒越。
我見到有一位事業很成功的企業家,抽煙抽得很凶,導致長期的哮喘,他雖很痛恨香煙,卻又戒不了煙瘾。天天能夠發號司令指揮大批的員工,卻無法指揮他自己不要抽煙。因此他來問我怎麼辦?我教他先以慚愧心反省自己,再用毅力和耐心,漸漸地減少抽煙的數量,然後以堅決的信心戒煙。
正因爲我們身心皆不受自己的約束,所以經常犯錯還不認錯,因此,只要承認自己一定有錯,就會生起慚愧心來,跟著承擔錯誤的責任,便名爲發露忏悔。每日反省,常常慚愧,時時忏悔,內心自然清明,性格自然穩定,縱然未得悟境,也是一個健康和快樂的人。
拜佛的意義
一般人拜佛,多爲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薩行,故對人格的成長亦無助益,甚至還有鼓勵人去投機取巧,走偏鋒的負面作用。修行的拜佛,則有叁層意義:1.忏悔罪過,2.修持禅定,3.感恩禮敬。
佛教中常有批評只知瞌頭而不知忏悔、只知拜佛而不知慚愧者,那種拜佛,不過是如雞吃米、如搗蒜頭。只有動作沒有用心,對于身體健康,雖也有用,對于人格的提升則不起作用。真忏悔是發自內心懇切的意念,不拘限在一定的場所,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佛像是禮拜時的道具,是偉大人格的象征。對于拜佛的凡夫而言,佛菩薩的聖像,具有證明我們正在修持忏悔功德的功能。只是佛與菩薩的法身,遍處都是,永遠都在。
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地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的敬禮,又稱爲頂禮。
彎腰低頭是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許多的錯誤。一般人是很難向人低頭的,何況還要把額頭著地呢!可是,大地是非常偉大的,大地孕育衆生,負載衆生,衆生把大地踩在腳下,把不要的垃圾丟給大地,大地卻提供我們無窮盡的資源,我們如此的享用了大地,無以爲報,是否應該心誠意敬來感謝大地呢?其實,我們如果能夠飲水思源,應該要感謝感恩的人實在很多。
成熟的人格,好象成熟的稻穗,都會往下低頭的,愈成熟愈飽滿的,頭垂得愈低;空心幹枯的稻稈,倒是頭昂天外挺得筆直的。如此想通了,低頭禮拜也就不難了。更何況在很多情況下,頭不低還真過不了身,不肯低頭而趾高氣揚的人,往往會阻難重重,撞成鼻青眼腫乃至頭破血流,還不知究竟錯在那裏。
一般人向位高權重的人士低頭,較爲容易,對于沒有利害關系的人乃至不如自己的人,能夠低頭,就必須具有大修養的工夫了。古時候的一些仁君賢臣,能夠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禮賢下士,給一般庶民予禮遇尊重,因而才能獲得賢士們之輔弼效命,這就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現代人,雖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還是需要禮貌的尊敬。對長輩及上司低頭,是受大家認同的,對于夫妻之間及屬下之前的低頭禮敬,也不能說是不應該的。
犯了錯誤,當以禮佛來忏悔,心緒煩躁,當以禮佛來定心;得到了利益,當以拜佛來感恩。拜佛的動作,實在是提升人格的好方法。
蒙山施食
我們的晚課中,有一段〈蒙山施食儀〉。
施食是以佛法的功能,施給一切衆生,作爲活命的飲食。衆生分爲叁類:一是佛教徒(佛子衆),二是一般有情衆生(有情衆),叁是所有冥界衆生(孤魂衆)。這叁類衆生是包括了凡夫世間的陽界衆生以及冥界衆生。
使用施食儀軌所施的甘露法食,是用七粒米及一小瓶淨水,作爲代表,其真正的意義是讓這叁類衆生,得到智慧,解除苦惱,增長慈悲,同修福報。使每一位有緣的衆生都能得到佛法的救濟,叫作…
《聖嚴法師教禅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