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禅坐▪P4

  ..续本文上一页细小动作及感触,妄念也会平静。

  

  打坐是要慢工出细活的,要有恒心、毅力,要保持每天定时打坐,成为习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积月累,必有收获。到了那个程度,若有一天不打坐,都会觉得生活有些失序。非有长期打坐经验的人,难以体会到混乱的思绪与井然有序的思惟之间有绝大的区别。

  

  禅修的功能,有三个层次:1身体的健康。2心理的平衡。3精神、人格的升华,以及智慧的开发。如果只在方法上用功,欲达到头两个目标是不太困难的,至于第三个目标就不容易了。所以禅修者,除了健康的方法,尚须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才能从身心平衡而进步到人格的升华及智慧的开发。

  

  很多资深的禅修者,打坐的工夫很深,心理却很不平衡,贪欲心虽被控制,却充满自负、瞋恨、嫉妒、猜疑等心情。这都是由于未知佛法的「空」理所致。

  

  (二)禅修与神通

  

  禅修者如无好的老师,指导正确的观念,纵然身心变化,似得神通智慧,也在邪魔境界。

  

  这种人可能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得到些神通感应,或许是天眼通、他心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即使具足五神通,其骄慢心、瞋恨心、疑虑心还是很重。表现慈悲宽大,而对其自我的观点,自我成就的利害得失、名闻利养,还是看得很重。

  

  这种人有某种程度的神通力,能为人解疑,告诉你的过去、未来,看似对人有益。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他们个人的人格不健全、性格不稳定,岂是真的成就和解脱;且可能造成大众对神通力的依赖、迷信,而失去自主自发的开拓精神,对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若从正确的禅修观点而言,我们是人,应以人的方式及人的标准,由人来处理人的事务;若是人事而请鬼神来料理,那岂不成了人神鬼不分的世界了吗?我们都知道「敬鬼神而远之」的一句话,因为「请神容易送神难」,对鬼神虽要尊敬,但要保持距离,太接近了便会为我们人的身心环境,带来困扰。

  

  我们人的社会,当依人的因缘、因果而运作,若借神鬼灵力之助,暂时看来似乎帮了忙,从深远处看,实是混淆了既有的秩序,反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人有「共业」也有「别业」,属于个人的因果是别业,属于大众共同大环境的因果叫作共业。不可以用特权或非自我努力的方式去改变既定的共业,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因个人的暂时利益而造成整个社会因果的错乱,遗祸于未来。

  

  神通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佛与罗汉都曾运用。但那只是在显示佛与罗汉的力量不可思议,而非为个人之利害改变其因果原则。且佛与罗汉不断地表示因缘不可思议,因果不可思议,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不易厘清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自己所能完成的心愿。

  

  现在用一个佛经的故事,来说明业力、因果的不易改变。

  

  释迦牟尼佛的故国,是印度的一个小城邦,名叫迦毗罗卫,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后,该国的许多菁英,也跟着出家。未出家的释迦族,则有一大共业的业报现前,故将遭到灭族亡国的灾难,释迦世尊座下,有一位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目犍连尊者,悲悯释迦族人的灾难,乃请释尊显现神通化解,佛陀心理虽感到悲痛,但却深知业力不可违,因果不可改,所以默然不语,经目犍连一再请求,释尊才答应试一试。

  

  释迦世尊于烈日当空之际,坐在敌军必经之路的一棵大树下,那棵树已经干枯得仅剩一截老干。当摩揭陀国的琉璃大王,率大军去攻打迦毗罗卫国的途中,看到释尊坐在大枯树下,便下车请问释尊:「为何不找一株有荫的树下去坐?」释尊仅答以:「一切荫不如祖国之荫。」琉璃王听后似有感动,掉头把军队带了回去。

  

  第二天,琉璃王还是想攻打迦毗罗卫国,释尊又坐到大枯树下,此次琉璃王路经时不再下车问话,仅在车上狠狠瞪了释尊一眼,便掉转军队回去。但释尊已然了悟,其族人之共业是无可挽救了,因此第三天便不再坐到大枯树下去了。

  

  目犍连尊者则于心不忍,便运用他的神通,把迦毗罗卫城的许多居民,装在他的钵中,来保护他们,释尊亦未加阻止。等到第四天琉璃王的大军攻破了迦毗罗卫城后,目犍连要把那些百姓放出来,发现钵中仅剩血水,无一人存活,这些释迦族人,都是在劫难逃。别说目犍连的神通救不了,连释迦牟尼佛的力量也无可奈何!

  

  这说明神通还是有其极限性,强大的共业及定业是难以改变的。只有用二种方法,可以改变命运:一为被动的受报,一为主动的还报(还债)。

  

  故在正统的佛法,是不轻易用神通的,禅宗更是忌讳、禁止谈神通和用神通。如有禅师说自己有大神通,并且表演神通,那必非正统的禅师,可能是修学其他法术的附佛法外道。

  

  那么禅师究竟有否神通?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禅修的工夫很深,有神通是很可能的。因为这种人的心非常宁静安定而统一,这样的「心」,能与外在的物质环境和精神世界统一,因此他能接收到一般人无法接收到的讯息,这种讯息不是一般所谓的电波,而是心的磁波(心波)。但是一位已得解脱的大阿罗汉,或是一位中国禅宗已得大悟的禅师,却未必有神通。解脱是因悟得无我的智慧,大悟是悟毕竟的空性,所以未必会跟神通相关。

  

  禅修的人如遇到灵体附身或异象出现时,切记要懂得处理,对善境既不贪着,对恶境亦不恐惧,便可安心自在,不受干扰。

  

  提醒自己要做到三种统一:1.身心统一,2.内外统一,3.念念统一。第一步要达成身口意三业相应的目标,第二步要完成身心世界粉碎的程度。如何做到呢?要如禅宗有句名言所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处理异象的最好方法。

  

  所谓的「斩」,就是用智慧之剑来勘破戳穿任何异象,不论是好境、坏境,凡有异于常情的现象发生,或声、或色、或味、或触都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绝缘体,便可不受任何异象的干扰了。

  

  所谓善境好境,就是在你打坐时,可能在你面前出现诸佛菩萨,通常都不是真有诸佛菩萨现前,而是内心的妄念的反应或是外来诸魔的干扰,使你不能达成心境统一的定境,更不能发明心无罣碍的空慧。此时如不保持正念,就有可能使你变成一般民间宗教所见的灵媒或乩童。

  

  在禅修过程中,身心有所反应,是正常的。心理的反应是要达到宁静、和谐和安定,使情绪不易波动。如产生神、鬼、精灵、佛、菩萨等,在耳边说话,在面前出现,或使你进出佛国净土、天堂地狱等的境域,均属幻境,应当不予理会,切切不可执着,只要见怪不怪,必可平安无事。

  

  至于身体的反应,酸、痛、麻、痒、气动等的现象,均是正常的。如遇头部胀痛,心脏不舒服时,若无老师教你如何处理,便不宜继续打坐,应该去看医生了。

  

  禅修会不会开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开悟有速有缓,有的人能于一闻佛法,就在言下大悟,有的人累劫修行,也不开悟。一般人修行,自我的心都指挥不好,自信心也不易建立,所以很难开悟。必须先从炼心和净心做起,才能从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然后把自我的执着摆下,便是悟境的现前。

  

  学佛修禅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稳定、观念不清楚、行为不端正,而想藉禅修开悟,便会带来走火入魔的危机。禅修者最忌讳的是迷恋神通,那会导致各种魔境的产生,丧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赖神力的迷信。这与禅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升、终至于自我消融的修行,是背道而驰了。

  

  (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至四日法鼓山第四届社会菁英禅修营)

  

  《圣严法师教禅坐》第一篇 禅修方法指导 完

  

  

  

  第二篇 一般佛法开示

  

  佛与菩萨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也就是自利利他、无我无私、悲智无限、究竟圆熟的人。佛是充满智慧功能和慈悲行为的人,他是无上的「大觉」者。当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功德究竟圆满之时,自与他、内与外、善与恶、主观与客观等的分别心,都不存在,只有无我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之时,那便是成佛了。

  

  菩萨是能够自利利他的人,并且是以利益他人来作为成就自己的人。菩萨是能够用佛法断除自己的烦恼,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能够用佛法来关怀他人,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人。菩萨又被称为「觉有情」,觉悟是智慧的来源,有情众生是悲心的来源,若将智慧和悲心运用得宜,相辅相成,便称为悲智双运的菩萨。菩萨道的完成者,便能成佛。

  

  一个人,如果仅是为了个人的财富、权势、名位而努力奋斗,必会引起他人的猜疑、妒嫉、觊觎,而来跟你明争暗夺,那就像是一群野犬争逐一块骨头,会给你带来忧虑、挫折的打击和困扰。

  

  如果能以利他为目的而努力于自我的成长,则可经常保持坦荡的心胸。因此,自利者必须是以利他为出发点,才是具有智慧和慈悲的人;此种人的心量,有如大海,可纳百川,也能滋养万物。在利他之前,已有利人之心,如此所得的利益,便是实至名归,才不会变成自己的包袱而带来烦恼。

  

  世人汲汲营取,多为了自利,却在获得自利的同时也招惹了更多的烦恼,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增加了更多的问题;就像入宝山取宝,当在取得宝时,竟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看来极其愚蠢,犹自乐此不倦。类似的情况,岂可说是真正的自利。所以站在菩萨的立场,自利必须建立在对众生有益的基础上。

  

  在一个共同生活的社会里,小至一个家庭,大至整个世界,为了自利而自利的人很多,为了利他而自利的人很少,必然问题丛生;每一个人只顾自利而不顾利他的结果,是大家没有好环境住…

《圣严法师教禅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