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打坐时腰干原是挺得很直的,坐久了,会慢慢弯了下来,如不是弯得很厉害,不需刻意调整姿势,那会使自己紧张。如果气通了,背椎腰背会自己挺直的,完全是由气带动,不是人为的操控,这是非常奇妙的现象。
不常打坐的人单盘腿就可以了。如果是瘦子,双盘时双腿会卡得很痛;如果是胖子,则两腿的腿肉会把双腿卡成一高一低,也不舒服,单盘比较平稳。
打坐时如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是因为心不能安定,心里不自在的缘故。时间的长短跟心情有绝对的关系,心不能适应,就觉得时间长,心能适应,便觉得短。所以佛经里说,在地狱觉得时间特别长,在天堂觉得时间特别短。当心不能适应时,便需要予以调整,方能得自在。
经行.立禅
经是持续不断、经常不变的意思。经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们的心念没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环境打断,亦即行走的过程中,我们的心不要被自己内心的妄念和外在的环境打断。
(一)经行方法
经行的方法是右手握虚拳,左手手掌抱住右手,置于前腰之前。慢步经行时,每一步都尽量的慢,一脚跨出,先将脚尖着地,再慢慢将脚掌、脚跟放下,平常每跨一步,大约半个脚掌至三分之二脚掌的长度,也可视情况调整。经行时要清清楚楚的感觉每一步的跨出、着地及换脚的感觉,尤其要把注意力落定在脚尖、脚掌、脚跟着地的每一瞬间。
除了动作之外,经行时的调息、调心方法,均与打坐时相同。基本上从头到脚,全身的每个部位,都要尽量完全的放松,头顶天、收下颚、缩小腹、腰背挺直、眼睛微闭、自然的向下前方看,面带喜悦的微笑。
脚虽是踩在水泥地上,因是脚尖先着地,重心在脚掌前端,因此感觉地是柔软的,如是脚后跟先着地,便会感到地是硬的。当脚掌完全着地时,会感觉到地有一股吸引力,地就像一块大磁石,把这只像一小块铁一样的脚吸住,每一脚踩下去,均被稳稳地吸住,无论身体无何摇晃,都不会影响脚步。提起脚时则感觉仍有吸力,因此仅能慢慢移动抬起,再换另一脚踩下去,两只脚都应是很稳定的。
一方面注意重心,一方面注意动作,注意动作的感觉从小腿到脚尖,每一个移动,都感觉得清清楚楚。此时听不到四周的声音,那跟自己无关;看不到周边的景物,景物也跟自己无关。只是专心注意在两腿两脚的每一个动作。这是在锻炼心的忍耐性、稳定性和意志力。
(二)步步为营
经行时,在当下的一步尚未走好之前,千万不要迈出第二步,此可称为步步为营。营就是能攻能守,进退自如,攻能百战百胜,守能固苦金汤。如果只是站着不动,或者还没站稳就动,都是不妥的。
有人说「活在现在,佛在现在」,正是此意。「现在」可长可短,短如一个念头、一个动作、一小时、半天、一天,一个时段、一生一世等都是。精进修行的人,应当「克期取证」,「期」即是指定一个时间的规划,在此特定的期间,要完成一个预设的目标。在当下的此刻,要站得稳稳的,守得牢牢的,再把这一刻的心境,继续延长为一个时段,在此时段内,全力以赴地完成既定目标,千万不可半途而废。这就是将现在延伸,而达成实证的目的。
一般的修行人,常会三心二意,例如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后天拜忏等,这样的修行必修不好。应当先把方向掌握认定后,一门深入,坚持到底。这个原则,也可用于成事及做人,当依各人本身之资质,选定方向,奋力前进,即能完成一项大事业,至少也能尽力走完自己该走的路。否则就像赛跑时经常变换跑道,终其一生,便可能一事无成,却还认为空有满腔热血,竟然落得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怨天尤人。
经行时大家是同一方向走,每步均宜踩得很稳。当别人脚步宽时,跟着宽,别人慢下来时也跟着慢,否则别人慢自己快必发生冲撞,这是团队精神。但在团体的大同中可有小异,经行时整体方向是一致的,唯脚步大小,则依个人情况,可大可小,加以调整,但不能影响及整体之活动。所以集体修行有助于发挥对别人的关怀,以小看大,可扩及对团体、社会整体的关怀。
人是群体的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尤其现在的工商社会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彼此均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个人的方向、目标,宜配合团体或全体的方向、目标而行。如硬要跟全体逆向而行,必然问题丛生,除非已发现他人走反了方向,能肯定自己的逆向而行才是正确的,那倒也可以纠正他人走出另一条正路来。
经行的时候,整个注意力集中在脚的移动和身体的移动,很清楚的感觉到自己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断的往前进。这时的你,会发现越走越有意思,越走越感到愉快。
(三)立足点和方向感
当我们踩在茫茫的沙漠地上,那种感觉是虚浮不实的,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立足点和方向感。生活中如常有踩不稳,和迷失方向之情况,无论是短暂的或终生的,都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莫大的困扰。
在户外经行,通常都感到轻松愉快又自在。有些人感觉慢步经行比快步经行更安定、更自在;有些人则觉得快步经行比慢步经行更能集中注意力,这与慧根之深浅无一定关系,倒是与个人的体质及生活习性有关。
有些人觉得,在禅堂里打坐比在室外经行,更能感到安定和舒服;有些人相反。在禅堂里打坐与在室外经行,都是必要的。透过动中修行与静中修行,期使我们在生活中任何一种情况下,都能摄心收心,随时随地,动静相宜。
在禅修营中所教授的方法很多,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依照自己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练习之后,便能慢慢体会到个中的妙用。这套禅修方法,对社会各界人士均适用,在不同的时代,也一样适用。
(四)立禅
当我们等车、等人或搭乘巴士时,以及凡是需要站立时,便可用立姿修行,叫作立禅。
中国人所谓的打坐,英文的名称叫meditation,就是冥想的意思,冥想是坐、立、躺均可以做的。
冥想和思考不一样,思考是集中精神去想一特定的事物,冥想则让自己的头脑完全放松使之处于很宁静、明净、空灵的状态。有人形容冥想为跟自我的心灵约会。
在佛经里,把meditation翻成思惟修。一般人的观念认为禅坐就是「坐」,因此害怕来参加禅修活动,怕自己的腿不够熟练,坐不下去。其实真正的参禅,也不是光靠用腿坐的,行、住、坐、卧,皆可参禅。
立禅的姿势,上半身与打坐相同,双手自然下垂,双手握虚拳,手指自然轻松弯曲,大拇指轻轻扣住食指和中指,不宜用力,此式是让指尖之气,能相互交流不外泄,但不要为了做好这个姿势而变得紧张。两脚打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弯,把重心平均放在双脚的脚掌上,不要把身体重心集中在脚跟上,其用意在于可让我们的上半身较为舒缓不紧张,且重心较稳。此时除膝盖、小腿及脚掌,需稍微用力之外,身体其他部分,尽量地放松。
站好姿势后,可用你平常用惯的方法,不论是随息法、数息法、念佛法、念佛数数法的那一种,都是可以的。
一般人在站立时,如把眼睛闭上,会有失去重心而身体摇晃之感,容易倾倒,所以练习立禅时,还是把眼睛睁开为宜。立禅是随时随地只要站立着便可做,不过,若在户外,要记得把随身的物品摆在脚前,方便照顾以免遗失。
当站立时,过五至十分钟双脚可能产生麻、僵、硬或累的感觉,可将身体重心移到一只脚上,让另一只脚休息,等重心所在的脚累了,再换到另一只脚上,双脚相互交替,但切记勿频频换脚,避免影响身心之安定。站立时,要去感觉或想象着心中的轻安及喜悦。
参禅的重点虽不在「坐」,但以人体的结构、重心看,仍以「打坐」较为舒服、合适并且持久。唯在禅修时为变换姿势,调剂身心,立禅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辅助方法。
对治妄念.禅修与神通
(一)对治妄念
不论是在坐禅、立禅或经行时,总会有杂念持续不断的浮现,并且无法有效摒除。
通常在用心思考告一个时段之后,会觉得疲倦,那是因为集中心力思考,非常消耗体能,同时要把杂念排除,也是很费体能,因此会有累的感觉。
如何能在杂念浮起时,加以化解,如何做到思考时,不觉得累?是需要透过训练的:
1.让自己的心更忙些。当心里没事或太单纯时,杂念也容易出现。譬如打坐时数息或念佛数数,杂念仍不断浮现的话,不妨改用倒着数数,从十倒数到一。若再不行,还可跳着数,只数偶数或只数奇数。甚至还可把数字增至二十来倒数。就能令自己的心念专注。
2.什么也不想,仅注意自己有没有妄念,这是最轻松的方法。很清楚自己有没有妄念,妄念一起,马上觉察,也立即停止。但当妄念纷飞绵绵不断时,往往会跟着妄念进行,时间过了很久,自己还没发现,因为妄念就像银幕上的影片一样太有趣了。这时当用数息法或念佛法,来调息、调心。
当打坐、经行用功时,不经思考而起的念头,无论善念、恶念,均属杂念、妄念。用功时即使起了赞叹佛法、布施救人的念头,也是妄念;打坐就是打坐,经行就是经行,别无他念才是正念。若于布施救人时,想到打坐、诵经,也是妄念。
3.当偶尔有一个、二个妄念浮起的话,比较还不是问题,严重的是,妄念就像放映电影片一样地持续下去。这时候可以随顺妄念想下去,同时注意是什么性质的妄念,到底想些什么,给予分类分级,妄念自然平息。或者注意自己拜佛、经行、坐着运动双手的每一个…
《圣严法师教禅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