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打坐時腰幹原是挺得很直的,坐久了,會慢慢彎了下來,如不是彎得很厲害,不需刻意調整姿勢,那會使自己緊張。如果氣通了,背椎腰背會自己挺直的,完全是由氣帶動,不是人爲的操控,這是非常奇妙的現象。
不常打坐的人單盤腿就可以了。如果是瘦子,雙盤時雙腿會卡得很痛;如果是胖子,則兩腿的腿肉會把雙腿卡成一高一低,也不舒服,單盤比較平穩。
打坐時如覺得時間過得很慢,是因爲心不能安定,心裏不自在的緣故。時間的長短跟心情有絕對的關系,心不能適應,就覺得時間長,心能適應,便覺得短。所以佛經裏說,在地獄覺得時間特別長,在天堂覺得時間特別短。當心不能適應時,便需要予以調整,方能得自在。
經行.立禅
經是持續不斷、經常不變的意思。經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們的心念沒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亦即行走的過程中,我們的心不要被自己內心的妄念和外在的環境打斷。
(一)經行方法
經行的方法是右手握虛拳,左手手掌抱住右手,置于前腰之前。慢步經行時,每一步都盡量的慢,一腳跨出,先將腳尖著地,再慢慢將腳掌、腳跟放下,平常每跨一步,大約半個腳掌至叁分之二腳掌的長度,也可視情況調整。經行時要清清楚楚的感覺每一步的跨出、著地及換腳的感覺,尤其要把注意力落定在腳尖、腳掌、腳跟著地的每一瞬間。
除了動作之外,經行時的調息、調心方法,均與打坐時相同。基本上從頭到腳,全身的每個部位,都要盡量完全的放松,頭頂天、收下颚、縮小腹、腰背挺直、眼睛微閉、自然的向下前方看,面帶喜悅的微笑。
腳雖是踩在水泥地上,因是腳尖先著地,重心在腳掌前端,因此感覺地是柔軟的,如是腳後跟先著地,便會感到地是硬的。當腳掌完全著地時,會感覺到地有一股吸引力,地就像一塊大磁石,把這只像一小塊鐵一樣的腳吸住,每一腳踩下去,均被穩穩地吸住,無論身體無何搖晃,都不會影響腳步。提起腳時則感覺仍有吸力,因此僅能慢慢移動擡起,再換另一腳踩下去,兩只腳都應是很穩定的。
一方面注意重心,一方面注意動作,注意動作的感覺從小腿到腳尖,每一個移動,都感覺得清清楚楚。此時聽不到四周的聲音,那跟自己無關;看不到周邊的景物,景物也跟自己無關。只是專心注意在兩腿兩腳的每一個動作。這是在鍛煉心的忍耐性、穩定性和意志力。
(二)步步爲營
經行時,在當下的一步尚未走好之前,千萬不要邁出第二步,此可稱爲步步爲營。營就是能攻能守,進退自如,攻能百戰百勝,守能固苦金湯。如果只是站著不動,或者還沒站穩就動,都是不妥的。
有人說「活在現在,佛在現在」,正是此意。「現在」可長可短,短如一個念頭、一個動作、一小時、半天、一天,一個時段、一生一世等都是。精進修行的人,應當「克期取證」,「期」即是指定一個時間的規劃,在此特定的期間,要完成一個預設的目標。在當下的此刻,要站得穩穩的,守得牢牢的,再把這一刻的心境,繼續延長爲一個時段,在此時段內,全力以赴地完成既定目標,千萬不可半途而廢。這就是將現在延伸,而達成實證的目的。
一般的修行人,常會叁心二意,例如今天念佛,明天持咒,後天拜忏等,這樣的修行必修不好。應當先把方向掌握認定後,一門深入,堅持到底。這個原則,也可用于成事及做人,當依各人本身之資質,選定方向,奮力前進,即能完成一項大事業,至少也能盡力走完自己該走的路。否則就像賽跑時經常變換跑道,終其一生,便可能一事無成,卻還認爲空有滿腔熱血,竟然落得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怨天尤人。
經行時大家是同一方向走,每步均宜踩得很穩。當別人腳步寬時,跟著寬,別人慢下來時也跟著慢,否則別人慢自己快必發生沖撞,這是團隊精神。但在團體的大同中可有小異,經行時整體方向是一致的,唯腳步大小,則依個人情況,可大可小,加以調整,但不能影響及整體之活動。所以集體修行有助于發揮對別人的關懷,以小看大,可擴及對團體、社會整體的關懷。
人是群體的動物,不可能離群索居,尤其現在的工商社會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爲密切,彼此均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個人的方向、目標,宜配合團體或全體的方向、目標而行。如硬要跟全體逆向而行,必然問題叢生,除非已發現他人走反了方向,能肯定自己的逆向而行才是正確的,那倒也可以糾正他人走出另一條正路來。
經行的時候,整個注意力集中在腳的移動和身體的移動,很清楚的感覺到自己腳踏實地、步步爲營,不斷的往前進。這時的你,會發現越走越有意思,越走越感到愉快。
(叁)立足點和方向感
當我們踩在茫茫的沙漠地上,那種感覺是虛浮不實的,人生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立足點和方向感。生活中如常有踩不穩,和迷失方向之情況,無論是短暫的或終生的,都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莫大的困擾。
在戶外經行,通常都感到輕松愉快又自在。有些人感覺慢步經行比快步經行更安定、更自在;有些人則覺得快步經行比慢步經行更能集中注意力,這與慧根之深淺無一定關系,倒是與個人的體質及生活習性有關。
有些人覺得,在禅堂裏打坐比在室外經行,更能感到安定和舒服;有些人相反。在禅堂裏打坐與在室外經行,都是必要的。透過動中修行與靜中修行,期使我們在生活中任何一種情況下,都能攝心收心,隨時隨地,動靜相宜。
在禅修營中所教授的方法很多,但是每一個人都可依照自己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去練習之後,便能慢慢體會到個中的妙用。這套禅修方法,對社會各界人士均適用,在不同的時代,也一樣適用。
(四)立禅
當我們等車、等人或搭乘巴士時,以及凡是需要站立時,便可用立姿修行,叫作立禅。
中國人所謂的打坐,英文的名稱叫meditation,就是冥想的意思,冥想是坐、立、躺均可以做的。
冥想和思考不一樣,思考是集中精神去想一特定的事物,冥想則讓自己的頭腦完全放松使之處于很甯靜、明淨、空靈的狀態。有人形容冥想爲跟自我的心靈約會。
在佛經裏,把meditation翻成思惟修。一般人的觀念認爲禅坐就是「坐」,因此害怕來參加禅修活動,怕自己的腿不夠熟練,坐不下去。其實真正的參禅,也不是光靠用腿坐的,行、住、坐、臥,皆可參禅。
立禅的姿勢,上半身與打坐相同,雙手自然下垂,雙手握虛拳,手指自然輕松彎曲,大拇指輕輕扣住食指和中指,不宜用力,此式是讓指尖之氣,能相互交流不外泄,但不要爲了做好這個姿勢而變得緊張。兩腳打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彎,把重心平均放在雙腳的腳掌上,不要把身體重心集中在腳跟上,其用意在于可讓我們的上半身較爲舒緩不緊張,且重心較穩。此時除膝蓋、小腿及腳掌,需稍微用力之外,身體其他部分,盡量地放松。
站好姿勢後,可用你平常用慣的方法,不論是隨息法、數息法、念佛法、念佛數數法的那一種,都是可以的。
一般人在站立時,如把眼睛閉上,會有失去重心而身體搖晃之感,容易傾倒,所以練習立禅時,還是把眼睛睜開爲宜。立禅是隨時隨地只要站立著便可做,不過,若在戶外,要記得把隨身的物品擺在腳前,方便照顧以免遺失。
當站立時,過五至十分鍾雙腳可能産生麻、僵、硬或累的感覺,可將身體重心移到一只腳上,讓另一只腳休息,等重心所在的腳累了,再換到另一只腳上,雙腳相互交替,但切記勿頻頻換腳,避免影響身心之安定。站立時,要去感覺或想象著心中的輕安及喜悅。
參禅的重點雖不在「坐」,但以人體的結構、重心看,仍以「打坐」較爲舒服、合適並且持久。唯在禅修時爲變換姿勢,調劑身心,立禅仍不失爲一種很好的輔助方法。
對治妄念.禅修與神通
(一)對治妄念
不論是在坐禅、立禅或經行時,總會有雜念持續不斷的浮現,並且無法有效摒除。
通常在用心思考告一個時段之後,會覺得疲倦,那是因爲集中心力思考,非常消耗體能,同時要把雜念排除,也是很費體能,因此會有累的感覺。
如何能在雜念浮起時,加以化解,如何做到思考時,不覺得累?是需要透過訓練的:
1.讓自己的心更忙些。當心裏沒事或太單純時,雜念也容易出現。譬如打坐時數息或念佛數數,雜念仍不斷浮現的話,不妨改用倒著數數,從十倒數到一。若再不行,還可跳著數,只數偶數或只數奇數。甚至還可把數字增至二十來倒數。就能令自己的心念專注。
2.什麼也不想,僅注意自己有沒有妄念,這是最輕松的方法。很清楚自己有沒有妄念,妄念一起,馬上覺察,也立即停止。但當妄念紛飛綿綿不斷時,往往會跟著妄念進行,時間過了很久,自己還沒發現,因爲妄念就像銀幕上的影片一樣太有趣了。這時當用數息法或念佛法,來調息、調心。
當打坐、經行用功時,不經思考而起的念頭,無論善念、惡念,均屬雜念、妄念。用功時即使起了贊歎佛法、布施救人的念頭,也是妄念;打坐就是打坐,經行就是經行,別無他念才是正念。若于布施救人時,想到打坐、誦經,也是妄念。
3.當偶爾有一個、二個妄念浮起的話,比較還不是問題,嚴重的是,妄念就像放映電影片一樣地持續下去。這時候可以隨順妄念想下去,同時注意是什麼性質的妄念,到底想些什麼,給予分類分級,妄念自然平息。或者注意自己拜佛、經行、坐著運動雙手的每一個…
《聖嚴法師教禅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