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禅坐▪P4

  ..續本文上一頁細小動作及感觸,妄念也會平靜。

  

  打坐是要慢工出細活的,要有恒心、毅力,要保持每天定時打坐,成爲習慣,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積月累,必有收獲。到了那個程度,若有一天不打坐,都會覺得生活有些失序。非有長期打坐經驗的人,難以體會到混亂的思緒與井然有序的思惟之間有絕大的區別。

  

  禅修的功能,有叁個層次:1身體的健康。2心理的平衡。3精神、人格的升華,以及智慧的開發。如果只在方法上用功,欲達到頭兩個目標是不太困難的,至于第叁個目標就不容易了。所以禅修者,除了健康的方法,尚須有正確的觀念作指導,才能從身心平衡而進步到人格的升華及智慧的開發。

  

  很多資深的禅修者,打坐的工夫很深,心理卻很不平衡,貪欲心雖被控製,卻充滿自負、瞋恨、嫉妒、猜疑等心情。這都是由于未知佛法的「空」理所致。

  

  (二)禅修與神通

  

  禅修者如無好的老師,指導正確的觀念,縱然身心變化,似得神通智慧,也在邪魔境界。

  

  這種人可能在修禅定的過程中,得到些神通感應,或許是天眼通、他心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即使具足五神通,其驕慢心、瞋恨心、疑慮心還是很重。表現慈悲寬大,而對其自我的觀點,自我成就的利害得失、名聞利養,還是看得很重。

  

  這種人有某種程度的神通力,能爲人解疑,告訴你的過去、未來,看似對人有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因他們個人的人格不健全、性格不穩定,豈是真的成就和解脫;且可能造成大衆對神通力的依賴、迷信,而失去自主自發的開拓精神,對社會的價值觀念,也可能産生負面的影響。

  

  若從正確的禅修觀點而言,我們是人,應以人的方式及人的標准,由人來處理人的事務;若是人事而請鬼神來料理,那豈不成了人神鬼不分的世界了嗎?我們都知道「敬鬼神而遠之」的一句話,因爲「請神容易送神難」,對鬼神雖要尊敬,但要保持距離,太接近了便會爲我們人的身心環境,帶來困擾。

  

  我們人的社會,當依人的因緣、因果而運作,若借神鬼靈力之助,暫時看來似乎幫了忙,從深遠處看,實是混淆了既有的秩序,反會帶來更多的麻煩。

  

  人有「共業」也有「別業」,屬于個人的因果是別業,屬于大衆共同大環境的因果叫作共業。不可以用特權或非自我努力的方式去改變既定的共業,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因個人的暫時利益而造成整個社會因果的錯亂,遺禍于未來。

  

  神通在佛陀住世的時代,佛與羅漢都曾運用。但那只是在顯示佛與羅漢的力量不可思議,而非爲個人之利害改變其因果原則。且佛與羅漢不斷地表示因緣不可思議,因果不可思議,其錯綜複雜的關系是不易厘清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來完成自己所能完成的心願。

  

  現在用一個佛經的故事,來說明業力、因果的不易改變。

  

  釋迦牟尼佛的故國,是印度的一個小城邦,名叫迦毗羅衛,釋迦牟尼佛出家以後,該國的許多菁英,也跟著出家。未出家的釋迦族,則有一大共業的業報現前,故將遭到滅族亡國的災難,釋迦世尊座下,有一位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目犍連尊者,悲憫釋迦族人的災難,乃請釋尊顯現神通化解,佛陀心理雖感到悲痛,但卻深知業力不可違,因果不可改,所以默然不語,經目犍連一再請求,釋尊才答應試一試。

  

  釋迦世尊于烈日當空之際,坐在敵軍必經之路的一棵大樹下,那棵樹已經幹枯得僅剩一截老幹。當摩揭陀國的琉璃大王,率大軍去攻打迦毗羅衛國的途中,看到釋尊坐在大枯樹下,便下車請問釋尊:「爲何不找一株有蔭的樹下去坐?」釋尊僅答以:「一切蔭不如祖國之蔭。」琉璃王聽後似有感動,掉頭把軍隊帶了回去。

  

  第二天,琉璃王還是想攻打迦毗羅衛國,釋尊又坐到大枯樹下,此次琉璃王路經時不再下車問話,僅在車上狠狠瞪了釋尊一眼,便掉轉軍隊回去。但釋尊已然了悟,其族人之共業是無可挽救了,因此第叁天便不再坐到大枯樹下去了。

  

  目犍連尊者則于心不忍,便運用他的神通,把迦毗羅衛城的許多居民,裝在他的缽中,來保護他們,釋尊亦未加阻止。等到第四天琉璃王的大軍攻破了迦毗羅衛城後,目犍連要把那些百姓放出來,發現缽中僅剩血水,無一人存活,這些釋迦族人,都是在劫難逃。別說目犍連的神通救不了,連釋迦牟尼佛的力量也無可奈何!

  

  這說明神通還是有其極限性,強大的共業及定業是難以改變的。只有用二種方法,可以改變命運:一爲被動的受報,一爲主動的還報(還債)。

  

  故在正統的佛法,是不輕易用神通的,禅宗更是忌諱、禁止談神通和用神通。如有禅師說自己有大神通,並且表演神通,那必非正統的禅師,可能是修學其他法術的附佛法外道。

  

  那麼禅師究竟有否神通?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禅修的工夫很深,有神通是很可能的。因爲這種人的心非常甯靜安定而統一,這樣的「心」,能與外在的物質環境和精神世界統一,因此他能接收到一般人無法接收到的訊息,這種訊息不是一般所謂的電波,而是心的磁波(心波)。但是一位已得解脫的大阿羅漢,或是一位中國禅宗已得大悟的禅師,卻未必有神通。解脫是因悟得無我的智慧,大悟是悟畢竟的空性,所以未必會跟神通相關。

  

  禅修的人如遇到靈體附身或異象出現時,切記要懂得處理,對善境既不貪著,對惡境亦不恐懼,便可安心自在,不受幹擾。

  

  提醒自己要做到叁種統一:1.身心統一,2.內外統一,3.念念統一。第一步要達成身口意叁業相應的目標,第二步要完成身心世界粉碎的程度。如何做到呢?要如禅宗有句名言所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就是處理異象的最好方法。

  

  所謂的「斬」,就是用智慧之劍來勘破戳穿任何異象,不論是好境、壞境,凡有異于常情的現象發生,或聲、或色、或味、或觸都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絕緣體,便可不受任何異象的幹擾了。

  

  所謂善境好境,就是在你打坐時,可能在你面前出現諸佛菩薩,通常都不是真有諸佛菩薩現前,而是內心的妄念的反應或是外來諸魔的幹擾,使你不能達成心境統一的定境,更不能發明心無罣礙的空慧。此時如不保持正念,就有可能使你變成一般民間宗教所見的靈媒或乩童。

  

  在禅修過程中,身心有所反應,是正常的。心理的反應是要達到甯靜、和諧和安定,使情緒不易波動。如産生神、鬼、精靈、佛、菩薩等,在耳邊說話,在面前出現,或使你進出佛國淨土、天堂地獄等的境域,均屬幻境,應當不予理會,切切不可執著,只要見怪不怪,必可平安無事。

  

  至于身體的反應,酸、痛、麻、癢、氣動等的現象,均是正常的。如遇頭部脹痛,心髒不舒服時,若無老師教你如何處理,便不宜繼續打坐,應該去看醫生了。

  

  禅修會不會開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開悟有速有緩,有的人能于一聞佛法,就在言下大悟,有的人累劫修行,也不開悟。一般人修行,自我的心都指揮不好,自信心也不易建立,所以很難開悟。必須先從煉心和淨心做起,才能從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然後把自我的執著擺下,便是悟境的現前。

  

  學佛修禅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穩定、觀念不清楚、行爲不端正,而想藉禅修開悟,便會帶來走火入魔的危機。禅修者最忌諱的是迷戀神通,那會導致各種魔境的産生,喪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賴神力的迷信。這與禅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升、終至于自我消融的修行,是背道而馳了。

  

  (一九九叁年九月一日至四日法鼓山第四屆社會菁英禅修營)

  

  《聖嚴法師教禅坐》第一篇 禅修方法指導 完

  

  

  

  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佛與菩薩

  

  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也就是自利利他、無我無私、悲智無限、究竟圓熟的人。佛是充滿智慧功能和慈悲行爲的人,他是無上的「大覺」者。當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功德究竟圓滿之時,自與他、內與外、善與惡、主觀與客觀等的分別心,都不存在,只有無我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之時,那便是成佛了。

  

  菩薩是能夠自利利他的人,並且是以利益他人來作爲成就自己的人。菩薩是能夠用佛法斷除自己的煩惱,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能夠用佛法來關懷他人,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的人。菩薩又被稱爲「覺有情」,覺悟是智慧的來源,有情衆生是悲心的來源,若將智慧和悲心運用得宜,相輔相成,便稱爲悲智雙運的菩薩。菩薩道的完成者,便能成佛。

  

  一個人,如果僅是爲了個人的財富、權勢、名位而努力奮鬥,必會引起他人的猜疑、妒嫉、觊觎,而來跟你明爭暗奪,那就像是一群野犬爭逐一塊骨頭,會給你帶來憂慮、挫折的打擊和困擾。

  

  如果能以利他爲目的而努力于自我的成長,則可經常保持坦蕩的心胸。因此,自利者必須是以利他爲出發點,才是具有智慧和慈悲的人;此種人的心量,有如大海,可納百川,也能滋養萬物。在利他之前,已有利人之心,如此所得的利益,便是實至名歸,才不會變成自己的包袱而帶來煩惱。

  

  世人汲汲營取,多爲了自利,卻在獲得自利的同時也招惹了更多的煩惱,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增加了更多的問題;就像入寶山取寶,當在取得寶時,竟是搬了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看來極其愚蠢,猶自樂此不倦。類似的情況,豈可說是真正的自利。所以站在菩薩的立場,自利必須建立在對衆生有益的基礎上。

  

  在一個共同生活的社會裏,小至一個家庭,大至整個世界,爲了自利而自利的人很多,爲了利他而自利的人很少,必然問題叢生;每一個人只顧自利而不顧利他的結果,是大家沒有好環境住…

《聖嚴法師教禅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