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禅坐▪P6

  ..續本文上一頁得到解脫苦惱的甘露之藥,又稱爲甘露法食;是通過各種真言,將七粒米和一小瓶淨水,化爲豐盛的美食,使得叁類衆生,解除煩惱的饑渴,同得法喜和禅悅。

  

  

  發願

  

  每一個人都會貪生怕死,只可惜當我們正在呱呱落地之時,便已開始一步一步邁向死亡的旅程。很多人自以爲還很年輕,其實一眨眼間就會成爲耄耋老者。人是很少能夠活過一百歲的,雖然也有少數高壽的人瑞,但其生命的快速,也像是石火光影中事。就拿我們每一分鍾十六次的呼吸來算,活到一百歲,也只有八億四千一百八十叁萬六千次,尚不是什麼天文數字。我們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一分一秒一點一滴地消逝,卻很少有人警覺得到。唯有聽聞了佛法,開始了修行,才會真的發覺人生無常,時光飛逝。

  

  在我們的晚課中,有〈普賢菩薩警衆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這是菩薩慈悲,苦口婆心的告誡我們,人命無常,人生苦短,應及時把握現在,發願好好修行。

  

  在我們的早晚課誦之中,都有發願文,可見發願對于修行之重要。簡單地說,就是教誡我們,應當珍惜這個極其短暫的人生過程,及時努力,遵循通往菩薩道的方向,早日完成成佛的目標。

  

  

  四弘誓願

  

  我們在生活上及事業上,必須要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對于生命的前程遠景,更要有終極的方向和最高的目標。因此,我們發願也有小願和大願,小願多爲小利、近利和自利,大願則爲大利、遠利和利益一切衆生。「四弘誓願」就是爲了一切衆生的究竟成佛所發的大願。

  

  何爲四弘誓願?便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願,是作爲一個初發心的菩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由于菩薩的修行層次有淺有深,對此四願的實踐,也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可以彈性調整自己的修行幅度與速度,但其大原則大方向是不可改變的。   現將四弘誓願,分條說明如下: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的「度衆生」:是從自己先來學佛爲開始,而真正的自利卻必須以能利他爲出發點。也就是說,凡夫信佛學佛的原因,一定是爲了先求自利,而要自利則必須先自覺,不能自覺就無法真正的自利,不能自利而想要幫助他人,只是口號。如沒有個「覺」字,自利的行爲便會引發煩惱。如何覺悟?則又非得將自私的我執放下。

  

  諸位菩薩來法鼓山參加禅修營,用方法把自己的心沈澱下來,讓自己對自己多了解一些,從自利做起,進而便能利他。然後必須做到不思自利只知利他,這才是真正的度衆生。利他的方法很多,有用物質的、精神的、知識的,有用個人的名譽、地位、信用、福報等等的影響力。

  

  常有人認爲自己是人微言輕,沒有什麼能力助人。其實只要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爲需要的人做個祈禱和回向,也是助人。雖僅是簡簡單單的一句佛號,但我們相信:只要有心,諸佛菩薩確實有感應。「衆生有盡,我願無窮」,便是菩薩所發的大悲願心,又名大菩提心。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的「斷煩惱」:人們都是因爲沒有智慧,才會煩惱叢生,苦不堪言。

  

  天下本無事,煩惱都是自己製造的,一般人卻認爲煩惱是外在的環境帶來的。其實,真正的困擾,是來自各自內心的掙紮,就像俗話所言:「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人之所以會受外境的引誘、沖擊而起煩惱,而産生困擾,都是由于「自我中心」的作祟,包括我貪、我瞋、我癡、我疑、我慢、自卑、嫉妒等等的習性,如果你能把自我中心的執著放下,把事實真相厘清,外在的環境就困擾不到你了。

  

  佛教將煩惱之多,稱爲八萬四千塵勞,其實是說煩惱的種類之多,有八萬四千,而其根深柢固,生滅不已,所以稱爲無盡。可是,若不斷盡煩惱,永在生死的苦海之中,唯有斷除我見我執的自我中心,無盡的煩惱,才會一時斷盡。

  

  (叁)「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法門」:指的是學佛修行的種種方法和觀念,用佛說的無量法門,來對治衆生無盡的煩惱,用種種法門來幫助他人,稱爲度衆生,幫助自己,稱爲解脫煩惱。

  

  對于個人的自利而言,只需一門深入或少許法門,即很受用,對于無邊的衆生,則因根器不同、時機不同,煩惱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因此,針對許多不同的需要,就須有諸多不同的法門。

  

  例如光是打坐,就有好多不同的方法,可以睜眼也可以閉眼,可以隨息也可念佛,可以數息也可以數數念佛,隨息可隨鼻息也可隨腹息,數息可順數也可逆數,另有五停心、四念處等次第禅觀,也有參話頭及默照禅等頓修法門。端看每個人的不同情況而用不同的法門。但是,一門通即門門通;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一門深入,通達之後,對于其他各種法門,也能如數家珍了。

  

  以我們這個佛殿爲例,有好多個出入口,只要選擇其中一個,便可進入大殿,一旦進入殿內,便可以跟其他每一個出入口進到大殿的人一樣,一目了然就知道這座大殿有幾個出入口了。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其中道理也是這樣的。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的「佛道」:也就是發了菩提心必將成爲佛的意思。《心經》及《金剛經》等諸大乘經,所提到的「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現在發了無上菩提心,將來一定會成無上的佛道。凡夫位的衆生,彼此相處,都有親疏之別,一旦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就要學習佛的心量,對衆生則是完全平等,無所分別,也就是無限的包容和平等的關懷。當煩惱斷盡、智慧圓滿、慈悲無限、福德圓滿,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了。

  

  

  

  皈依叁寶

  

  「皈」是由「白」與「反」兩個字組成。「白」代表光明,其反面的「黑」代表黑暗。當一個人的習性不好,造諸惡業,便陷自己于黑暗之境,我們欲脫離黑暗之境而得到光明,便稱之爲反黑爲白,簡稱爲反白,就是「皈」意。「皈依」則是接受、認同、回歸和依靠之意。叁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叁寶。

  

  在人間修行證悟解脫而得無上涅槃的人是「佛」,由佛所說的經教是「法」,傳承弘揚佛法的出家人是「僧」,由此叁者,便構成了佛教,若缺其一,即不成其爲佛教;若只信仰其中的一寶或二寶,也非正信的佛教。

  

  出家、在家二衆,都是一樣的能夠修學佛法、行菩薩道。唯出家的僧人是以全部的生命和時間,來過清淨的梵行生活,來修學佛法、弘揚佛法、住持佛教;在家居士則還有家業負擔,不易像出家僧人那樣能夠全心全力全時間全生命的投入,因此出家的僧團便成爲佛教的中心。學佛的人,除了依靠對佛的信仰,依靠佛所說的法爲准繩,還要依靠傳承佛法的僧人來做正確的指引。

  

  僧是指僧團而非個人,僧團的存在,便代表著佛教的存在及佛法的弘揚,而每一位弘法的法師,都是僧團中的一員,道場不分彼此,僧團不分彼此,大家都是回歸到本師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叁寶。

  

  從信仰上說,佛、菩薩、諸天護法,都是有感應的,我們修學佛法,需仰賴諸佛菩薩及一切善神的護念護持,依賴僧團將佛法傳授給我們,作爲修行的依據。簡言之,信佛學佛,必須以佛、法、僧叁寶爲依歸,即稱爲皈依叁寶。

  

  談到皈依,有些人認爲是很嚴重的一件事,誤以爲皈依之後,須受到很多的約束,便爲自己找出種種的借口,或說尚是初學,對佛法懂得不多,所以不敢皈依,或說自己的條件因緣尚未具足,等待因緣成熟時再說,其實就是不敢皈依叁寶。這像是一個病人,以爲自己的病還不夠重,所以不願去看醫生一樣;諱疾忌醫,是很錯誤的觀念。事實上,當一個佛教徒,是很簡單的,不用發重誓,也不需備厚供,只要請一位皈依師在佛前爲你證明,證明你已發心,願意接受叁寶,並以叁寶作爲人生的指標,那就是叁寶弟子,那就是皈依叁寶。像各位菩薩,在禅修營的這段時間,成天跟著師父修行,每天早晚課時,也都跟著僧衆唱誦了叁皈依詞,實際上已是叁寶弟子了。

  

  

  

  感恩

  

  有一位養女,出生時因家境非常貧困,被生父母賣給她的養父母,雖然養父母非常疼愛她,但她未曾享有生父母的愛,始終認爲自己是個被棄的孤兒。她感激養父母養育疼愛之恩,卻痛恨其生身父母將她遺棄了。直到她自己懷孕生子,才體會到生養孩子之不易,才漸漸諒解了她的生身父母,願意同樣地感恩他們。

  

  另外有一對夫妻,生下一個殘障兒,感到非常痛苦,爲了不忍孩子一生受罪,也害怕一輩子照顧殘障孩子的負擔,幾乎有一度想把孩子弄死。我告訴這對夫婦:「各人有各人的福報,應該把這孩子當菩薩看,他是來度你們的,如果折磨了你們,是爲讓你們得到更多的人生體驗,從照顧這孩子的過程中,你們可以體會到什麼叫作慈悲,什麼叫作無私無怨的愛。」他們終于把殘障兒留下來,奇妙的是,自從這孩子出生以後,他們的事業越做越好,而在照顧孩子的相互扶持中,夫妻的感情也越來越融洽,最後他們也認定這孩子真是個菩薩,爲他家庭帶來福報、帶來快樂,從而對孩子産生感恩之心。

  

  在一般人觀念中的感恩,多半是指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導之恩、親友的扶持之恩。其實,做父母、師長的人,也要懂得感謝子女、學生,讓自己有付出關懷機會的成全之恩。

  

  一般人往往恩怨分明,認爲有惠于己的,才是恩人,給予痛苦的,便是怨家、對頭。但當知道,人生有些波折,才能有所成長,所以不論順逆,凡是成長成功的助緣,都應該心存感激。從修學佛法的立場看,唯有怨親平等,才能包容一切衆生,才能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自我。

  

  …

《聖嚴法師教禅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