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知恩不報恩,是忘恩負義;不知恩也不報恩,那就是禽獸不如了。
如何報恩?例如我自己,受到父母、師長及各方協助之處甚多,等到我有能力回報之時,父母、師長等恩人,多半已不在人間,只有盡我的能力,幫助更多的衆生,來表達對恩人的感恩。
恩惠就像流水,自上而下,順向而行。因此感恩的方法,便是順向往前推動;簡言之,即是承先啓後。把從前人處所受的恩惠,再施予後人,綿延不絕。
因此,當諸位對我禮拜,感謝師恩的時候,我也感謝著你們。因爲你們諸位菩薩,讓我有機會傳授我的所知、所能。教學相長,利他便是利己,在你們得到利益的同時,我也有所成就,對我個人人格的提升及人性的發揮,又往前跨了一步。所以我們對周遭的一切,都應心存感恩;對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則不應求其回報,如有所期待,便成了有漏功德。例如此次禅修營的舉辦,我究竟有何功德?端看諸位能將在此所學的,有多少可以應用到各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對各位自我之提升,各位對周遭環境之影響,到底有多深廣而定。更何況禅修營的成功,除我擔任指導的師父之外,尚有十多位僧尼法師以及二十多位男女義工菩薩的奉獻。功德屬于大家的,我們應該大家感恩大家。
叁寶恩
作爲一個佛教徒,應當常常感謝叁寶恩德。銘感釋迦牟尼佛的恩德以及曆代祖師們的恩德。因爲:
(一)娑婆世界的一切衆生,得聞佛法,乃是仰仗十方叁世一切叁寶之弘傳佛法和住持佛法。「十方」是指盡虛空界的所有空間,「叁世」是指盡過去際、盡現前際、盡未來際無限時間。衆生是依靠流傳于無限時空的佛法僧叁寶,而得聞佛法、修行佛法。因此應該心存感恩。
(二)釋尊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成佛,並把他修行的道理和方法,用四十多年的時間,在印度各處傳法,依各人之根器、個性,因才施教,說了種種法門,經後人結集成一本本的經典,再由出家法師像輸送管那樣地,一代一代依這些經論,把釋尊所說的佛法,傳播給有緣需要的人,因此我們要感謝釋尊,修道悟道,留下了遺教。
(叁)釋尊的肉身,僅在地球的人間,住了八十年的時間,我們現在利用的佛法,是他的法身舍利,一部部的佛經,是由一代代的高僧、祖師爲中心,在家菩薩爲輔佐,以他們全部的生命學習、修行、體驗佛法,再一代代傳承下來給了我們,因此我們亦要感恩曆代的一切菩薩祖師。
回向
回向的意思是:1.回己向人,2.回小向大,3.回有限向無限,4.回有漏向無漏。
做任何好事,不論是無形的、有形的,爲己的、爲人的,均有功德。如果認爲該功德只應歸于自己,功德便很有限,因爲個人是一個非常有限的存在。相反地,如果把功德回向給一切人,其功德將是無限的大了;如果做了功德而不執著功德,便是做的無漏功德。
《維摩經》中有一個無盡燈的譬喻:點燃自己的一盞油燈,那照明度是很小的,如能主動去點燃別人或被動的讓別人來點亮他們的燈,那麼燈燈相傳相續,點亮的燈越多,照明度越強,照明的範圍也越大,終究使大家都能得到光明。
所以說做人不可自私自利,千萬要有自利利他的觀念,自己得到了利益,不要忘了也不要吝啬,與別人分享,這叫回向。
人與人的彼此之間,是息息相關而無法單獨存在的,所給予別人的利益,會像空氣的回流,又像日光的反射,最後又回到自己身上,這也叫作回饋。
如果人人死守著個人的錢財而不活用流通,那便是凍結了社會資金,停滯了經濟活動,那會使社會蕭條,人人都得不到利益。相反地,如果人人能把多余的錢財存于銀行,不但個人可以得到利息,也能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這也是回向的一種。
有些人做了功德或念了經,回向的目的很多、很貪心,包括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以及財富、名利、權勢等等,就像僅僅做了一點好事,便列了一張長長的請求單,要求佛菩薩去代爲執行似的。把功德的利益回向給自己,雖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能將所做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自己不僅無損,而且是成就了更多的功德。如果不爲自己求功德而願衆生得利益,衆生得了利益,也不以爲那是由于自己的回向,那樣的回向,才是清淨無染的無漏功德,也是無邊無量的無上功德。
因果.因緣
佛教認爲宇宙萬物具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的主要內容便是因果和因緣。佛教另有一個觀念叫做「妙有論」,其內容說的也是因果和因緣,是從妙有了解真空。真空並非「無」,真空存于妙有之中,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二者,看似兩個相反的觀念,實則卻是一體的兩面。
(一)因果
因果分爲兩類:1.有漏因果(凡夫的因果),2.無漏因果(聖人的因果)。因緣亦分爲兩類:1.因緣有,2.因緣空。因緣有的「有」,是指有因有緣而産生種種現象;因緣空的「空」,是指一切現象的自性本空。自性不是哲學上所稱之本體,而是說,現象的本身即無不變的自性,故稱自性本空。
有漏因果,可分爲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善因亦名白業,惡因亦名黑業,白業指的是持五戒修十善的善因善業,當得人天果報的善報福報,黑業則是造的十惡五逆之罪,當受畜生、餓鬼、地獄等叁途惡道之果報。善因趨向光明面,惡因趨向黑暗面,實是一種自然法則。
光明面是通向人道、天道,人道當然是指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天道呢?除了六欲天及禅定天,人道中有些人身心特別強健,能力智慧特別高超,能呼風喚雨,有的夫婦兒女如神仙眷屬般享有很大的福報。從某個角度看,這些人就像是天道之神仙。
從反方向看,除了實有叁惡道之外,世間有一些人,鬼頭鬼腦、鬼心眼,他們就像是鬼道之鬼;此外,人間尚充滿了酒鬼、色鬼、賭鬼、貪心鬼等。
此外,動物方面從單細胞的阿米巴原蟲到高等動物,也是與人類並存于世。人類中也有一些心地險惡而被稱爲人面獸心的人;其實動物只是福報差、智慧低,在造作惡業方面,反不如人類之中某些人的陰險凶惡。即如山王老虎、獸王獅子,通常只有在肚子餓或生命受到威脅時才會傷人、吃人;而人類一旦起了惡心,任何傷天害理的事均可做盡,可見有時候的人心比獸心還可怕。
至于地獄,有些人在打禅七時,對禅期中所受身心的煎熬、感到痛苦難耐,而謂地獄大概就是這般景況了。實則地獄之苦是人所無法想象的,雖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把慘痛的遭遇形容爲人間地獄。例如在醫院裏,一些病重的病人,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同時吊著好幾瓶點滴,不能開口說話,不能自由行動,也沒有複原的希望,其身心所受的煎熬,也有點像是陷身地獄了。
造善業善因,得善果的福報;造惡業惡因,得苦果的罪報。縱然是福報,也是有漏果報。所謂有漏及無漏,就像一個完整的杯子,裝滿水之後,不再漏失,名爲無漏;一個有洞有縫的杯子,也可裝滿水,但會漸漸漏失,直到漏完爲止。若以無我之心修福修慧,稱爲無漏功德;若以追求回饋的有我之心,修行布施持戒等功德,便稱爲有漏功德。
有漏是指一邊告作善因一邊享福報,不斷地造因得果,生滅不已,稱爲有漏功德。就像我們在銀行開的戶頭,經常存款,又經常提款,那便是有漏。
凡夫衆生只知「有我」。「我」存在于因果交替中,因是對果而說,果是從因而起。果從因起易知,因對果說難懂。
在其他的宗教,認爲神是最初的、自由的、永恒不變的存在,神是原始存在的第一因、唯一因,而宇宙萬物則是神所創造出來的果。佛教則認爲果從因而來,因也是由果而生。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一樣,是循環無端的關系,不是誰先誰後的關系。在我們這個世界,最究竟的問題是永遠無從找到開端的。佛教重視「現在」的存在,不推究最初的過去,不空想最後的未來。過去已過去,未來未可知,重要的是「現在」的當下。唯有認真地「活在現在」,才能對自己的過去負責,面對果報,無驕無餒;才能積極地准備將來,到達成佛的境界。
各位到法鼓山來參加禅修營,既是因、又是果,也是因果同時。
首先是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原因,促成你們到了法鼓山的結果。
其次也是因:在禅修營期間,每天從早到晚的各項學習和修行活動,則是又在造作另一個人生目標的原因。
再次也是因果同時:造了這個因的同時,即是得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自我之結果的過程。可見,凡事都是互相循環互爲因果的,所以因果既是前後關系,也是同時發生的現象。
有些人富可敵國,認爲其偌大家産,可供其子孫世代享用不盡。這是不可能的,依我們所見所知,能夠連續叁代富貴者,已屬不易,何況是永遠地世世代代。古今中外的許多王朝,都要曆經起起滅滅之變化,更何況是小小的家族呢!因爲世間現象,無非有漏,人間天上,也都是無常。世事瞬息變幻,故當你自己在享受福報時,切記不要作威作福,要知福、惜福,更要培福,如此下去,善因才能不斷增加,善果方能繼續保持。如能不斷的知福、惜福、培福,卻不享福,那麼總有一天你就能夠轉有漏因果爲無漏因果了。
無論善惡,都是根據所造的因,而受相類的果。佛教徒都知道有「菩薩畏因。衆生怕果。」的兩句話,那是說,菩薩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深怕一不小心造了惡因,結果損失了自己的功德,也傷害了衆生;凡夫衆生愚昧無知,不懂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常…
《聖嚴法師教禅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