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禅坐▪P6

  ..续本文上一页得到解脱苦恼的甘露之药,又称为甘露法食;是通过各种真言,将七粒米和一小瓶净水,化为丰盛的美食,使得三类众生,解除烦恼的饥渴,同得法喜和禅悦。

  

  

  发愿

  

  每一个人都会贪生怕死,只可惜当我们正在呱呱落地之时,便已开始一步一步迈向死亡的旅程。很多人自以为还很年轻,其实一眨眼间就会成为耄耋老者。人是很少能够活过一百岁的,虽然也有少数高寿的人瑞,但其生命的快速,也像是石火光影中事。就拿我们每一分钟十六次的呼吸来算,活到一百岁,也只有八亿四千一百八十三万六千次,尚不是什么天文数字。我们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一分一秒一点一滴地消逝,却很少有人警觉得到。唯有听闻了佛法,开始了修行,才会真的发觉人生无常,时光飞逝。

  

  在我们的晚课中,有〈普贤菩萨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是菩萨慈悲,苦口婆心的告诫我们,人命无常,人生苦短,应及时把握现在,发愿好好修行。

  

  在我们的早晚课诵之中,都有发愿文,可见发愿对于修行之重要。简单地说,就是教诫我们,应当珍惜这个极其短暂的人生过程,及时努力,遵循通往菩萨道的方向,早日完成成佛的目标。

  

  

  四弘誓愿

  

  我们在生活上及事业上,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于生命的前程远景,更要有终极的方向和最高的目标。因此,我们发愿也有小愿和大愿,小愿多为小利、近利和自利,大愿则为大利、远利和利益一切众生。「四弘誓愿」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成佛所发的大愿。

  

  何为四弘誓愿?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愿,是作为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由于菩萨的修行层次有浅有深,对此四愿的实践,也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可以弹性调整自己的修行幅度与速度,但其大原则大方向是不可改变的。   现将四弘誓愿,分条说明如下: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度众生」:是从自己先来学佛为开始,而真正的自利却必须以能利他为出发点。也就是说,凡夫信佛学佛的原因,一定是为了先求自利,而要自利则必须先自觉,不能自觉就无法真正的自利,不能自利而想要帮助他人,只是口号。如没有个「觉」字,自利的行为便会引发烦恼。如何觉悟?则又非得将自私的我执放下。

  

  诸位菩萨来法鼓山参加禅修营,用方法把自己的心沉淀下来,让自己对自己多了解一些,从自利做起,进而便能利他。然后必须做到不思自利只知利他,这才是真正的度众生。利他的方法很多,有用物质的、精神的、知识的,有用个人的名誉、地位、信用、福报等等的影响力。

  

  常有人认为自己是人微言轻,没有什么能力助人。其实只要会念一句阿弥陀佛,能为需要的人做个祈祷和回向,也是助人。虽仅是简简单单的一句佛号,但我们相信:只要有心,诸佛菩萨确实有感应。「众生有尽,我愿无穷」,便是菩萨所发的大悲愿心,又名大菩提心。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断烦恼」:人们都是因为没有智慧,才会烦恼丛生,苦不堪言。

  

  天下本无事,烦恼都是自己制造的,一般人却认为烦恼是外在的环境带来的。其实,真正的困扰,是来自各自内心的挣扎,就像俗话所言:「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人之所以会受外境的引诱、冲击而起烦恼,而产生困扰,都是由于「自我中心」的作祟,包括我贪、我瞋、我痴、我疑、我慢、自卑、嫉妒等等的习性,如果你能把自我中心的执着放下,把事实真相厘清,外在的环境就困扰不到你了。

  

  佛教将烦恼之多,称为八万四千尘劳,其实是说烦恼的种类之多,有八万四千,而其根深柢固,生灭不已,所以称为无尽。可是,若不断尽烦恼,永在生死的苦海之中,唯有断除我见我执的自我中心,无尽的烦恼,才会一时断尽。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的「法门」:指的是学佛修行的种种方法和观念,用佛说的无量法门,来对治众生无尽的烦恼,用种种法门来帮助他人,称为度众生,帮助自己,称为解脱烦恼。

  

  对于个人的自利而言,只需一门深入或少许法门,即很受用,对于无边的众生,则因根器不同、时机不同,烦恼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针对许多不同的需要,就须有诸多不同的法门。

  

  例如光是打坐,就有好多不同的方法,可以睁眼也可以闭眼,可以随息也可念佛,可以数息也可以数数念佛,随息可随鼻息也可随腹息,数息可顺数也可逆数,另有五停心、四念处等次第禅观,也有参话头及默照禅等顿修法门。端看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用不同的法门。但是,一门通即门门通;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一门深入,通达之后,对于其他各种法门,也能如数家珍了。

  

  以我们这个佛殿为例,有好多个出入口,只要选择其中一个,便可进入大殿,一旦进入殿内,便可以跟其他每一个出入口进到大殿的人一样,一目了然就知道这座大殿有几个出入口了。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其中道理也是这样的。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的「佛道」:也就是发了菩提心必将成为佛的意思。《心经》及《金刚经》等诸大乘经,所提到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现在发了无上菩提心,将来一定会成无上的佛道。凡夫位的众生,彼此相处,都有亲疏之别,一旦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就要学习佛的心量,对众生则是完全平等,无所分别,也就是无限的包容和平等的关怀。当烦恼断尽、智慧圆满、慈悲无限、福德圆满,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了。

  

  

  

  皈依三宝

  

  「皈」是由「白」与「反」两个字组成。「白」代表光明,其反面的「黑」代表黑暗。当一个人的习性不好,造诸恶业,便陷自己于黑暗之境,我们欲脱离黑暗之境而得到光明,便称之为反黑为白,简称为反白,就是「皈」意。「皈依」则是接受、认同、回归和依靠之意。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

  

  在人间修行证悟解脱而得无上涅槃的人是「佛」,由佛所说的经教是「法」,传承弘扬佛法的出家人是「僧」,由此三者,便构成了佛教,若缺其一,即不成其为佛教;若只信仰其中的一宝或二宝,也非正信的佛教。

  

  出家、在家二众,都是一样的能够修学佛法、行菩萨道。唯出家的僧人是以全部的生命和时间,来过清净的梵行生活,来修学佛法、弘扬佛法、住持佛教;在家居士则还有家业负担,不易像出家僧人那样能够全心全力全时间全生命的投入,因此出家的僧团便成为佛教的中心。学佛的人,除了依靠对佛的信仰,依靠佛所说的法为准绳,还要依靠传承佛法的僧人来做正确的指引。

  

  僧是指僧团而非个人,僧团的存在,便代表着佛教的存在及佛法的弘扬,而每一位弘法的法师,都是僧团中的一员,道场不分彼此,僧团不分彼此,大家都是回归到本师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三宝。

  

  从信仰上说,佛、菩萨、诸天护法,都是有感应的,我们修学佛法,需仰赖诸佛菩萨及一切善神的护念护持,依赖僧团将佛法传授给我们,作为修行的依据。简言之,信佛学佛,必须以佛、法、僧三宝为依归,即称为皈依三宝。

  

  谈到皈依,有些人认为是很严重的一件事,误以为皈依之后,须受到很多的约束,便为自己找出种种的借口,或说尚是初学,对佛法懂得不多,所以不敢皈依,或说自己的条件因缘尚未具足,等待因缘成熟时再说,其实就是不敢皈依三宝。这像是一个病人,以为自己的病还不够重,所以不愿去看医生一样;讳疾忌医,是很错误的观念。事实上,当一个佛教徒,是很简单的,不用发重誓,也不需备厚供,只要请一位皈依师在佛前为你证明,证明你已发心,愿意接受三宝,并以三宝作为人生的指标,那就是三宝弟子,那就是皈依三宝。像各位菩萨,在禅修营的这段时间,成天跟着师父修行,每天早晚课时,也都跟着僧众唱诵了三皈依词,实际上已是三宝弟子了。

  

  

  

  感恩

  

  有一位养女,出生时因家境非常贫困,被生父母卖给她的养父母,虽然养父母非常疼爱她,但她未曾享有生父母的爱,始终认为自己是个被弃的孤儿。她感激养父母养育疼爱之恩,却痛恨其生身父母将她遗弃了。直到她自己怀孕生子,才体会到生养孩子之不易,才渐渐谅解了她的生身父母,愿意同样地感恩他们。

  

  另外有一对夫妻,生下一个残障儿,感到非常痛苦,为了不忍孩子一生受罪,也害怕一辈子照顾残障孩子的负担,几乎有一度想把孩子弄死。我告诉这对夫妇:「各人有各人的福报,应该把这孩子当菩萨看,他是来度你们的,如果折磨了你们,是为让你们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从照顾这孩子的过程中,你们可以体会到什么叫作慈悲,什么叫作无私无怨的爱。」他们终于把残障儿留下来,奇妙的是,自从这孩子出生以后,他们的事业越做越好,而在照顾孩子的相互扶持中,夫妻的感情也越来越融洽,最后他们也认定这孩子真是个菩萨,为他家庭带来福报、带来快乐,从而对孩子产生感恩之心。

  

  在一般人观念中的感恩,多半是指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导之恩、亲友的扶持之恩。其实,做父母、师长的人,也要懂得感谢子女、学生,让自己有付出关怀机会的成全之恩。

  

  一般人往往恩怨分明,认为有惠于己的,才是恩人,给予痛苦的,便是怨家、对头。但当知道,人生有些波折,才能有所成长,所以不论顺逆,凡是成长成功的助缘,都应该心存感激。从修学佛法的立场看,唯有怨亲平等,才能包容一切众生,才能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自我。

  

  …

《圣严法师教禅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