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嚴法師教禅坐▪P9

  ..續本文上一頁、進出門、合拍照等等日常生活瑣事,無不各有其禮儀。希望我們的諸位菩薩,能以身作則,從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開始做起,在我們處身的社會環境,推行全民的禮貌運動。

  

  佛經裏有個故事,說有兩個牛主人,各自趕著一條拉著車的牛上坡,其中一條牛原是奮力拉著車,使勁的往坡上爬,走在另一輛之前,但這條牛的主人卻沿路不斷的斥喝著:「懶牛!死牛!快點走!」並不時用牛鞭抽打,結果這條牛越爬越懊惱,越走越不帶勁,結果索性停下不走了。另外本來落後的一條牛的主人,則不斷地對他的牛說著鼓勵的話:「你是乖牛,大力牛,你一定會走得更快的,我也幫你推著車走。」這條牛感受到主人把它當人看,並且如此地疼愛它,結果發揮了潛力,迅速地趕上前去,爬上了坡頂。

  

  連動物都是需要用禮貌的話來鼓勵,更何況是人呢!故對于你家調皮叛逆的孩子,即使是內心很想生氣,還是要以尊重的態度以及柔軟關懷的用語,好好地勸勉,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心時,可能就會變好。孩子們是會有樣學樣的,會以其身受的方式去對待別人的。

  

  有些人,爲了利害關系或需要,在人前顯得畢恭畢敬,很有禮貌,然而一轉身,便可能破口大罵叁字經,惡毒語、粗俗語,全都出口了,這不是真正懂得禮儀的人。古人有訓:「君子絕交,不出惡言。」禮儀必須內外一致,從心裏紮根。

  

  學佛的人應時刻記住:凡人凡物都可能是佛及菩薩的化身、化現。因此要用誠懇虔敬的心,去對待一切的人與物。

  

  

  

  人成即佛成

  

  人的內容是什麼?從本能的角度看,是飲食男女,是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則爲色欲、形貌欲、威儀欲、言語欲、細滑欲、人相欲);從人格的角度看,是理智、感情、責任、義務。七情六欲消而美滿人格成,人成方有佛成。

  

  一般人只知爲自己爭取權利,而要求他人盡責任、盡義務。但是,一個健全的人格,在談權利之前,必須先以責任和義務爲基礎。

  

  從責任及義務看,我們生在世間,各自都會扮演著或多或少不同的角色。具有某種身份即是某種角色,便要切切實實的把那個角色該做的事,好好地做好。

  

  每一個人在同一個時空裏,往往具有多重的身份,要把每一個身份的角色都扮演得恰到好處,實在很不容易,但也必須盡心盡力。一個在家人,不妨先從自己在家裏的角色開始做好,再慢慢擴及工作場所,以及所屬團體的角色,好好地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義務。

  

  在實際的生活中,你可能會感覺到你是很受委屈的,因爲你是如此地盡心盡力,別人卻可能敷衍塞責!如果你能摒除這樣的計較心,即可不受外境的影響,只管做好自己該做的,久而久之,別人也會受你影響,因此便可以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地互相影響,終究即有形成社會全面好風氣的希望了。

  

  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成佛,要想成佛,必須先要修行菩薩道。修行菩薩道的動機和目的,雖是爲了成佛,他的著力點,乃是在成就衆生,在成就衆生的修行過程中,也就成長了自己的智慧及慈悲。換句話說,爲了利益衆生而努力充實自己,水漲船高,在利益他人的同時也成長了自己。但到最後,必須完全放下自我利益的心念,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才能成就無漏的無上功德。

  

  我們常說的度衆生,是度諸佛心中的衆生;所謂成佛,是成衆生心中的諸佛。其實佛心與衆生心,原是同樣的心。之所以有佛與衆生之區別,是因佛的心已是清淨的,佛的慈悲及智慧也是圓滿的;衆生的心則是雜染的,衆生的智慧與慈悲,己被煩惱遮沒了;衆生縱然也有一點智慧與慈悲,卻是殘缺不全有漏有染的。一旦轉煩惱爲智慧,舍自我成慈悲,則衆生心的當下就是佛心了。

  

  衆生的種類繁多,其中唯有人類有明辨是非的認識心,所以可善、可惡,也能爲善去惡;只有人類有聽聞正法學佛成佛的善根,所以釋尊來到娑婆世界,示現由人成佛的事實。因此釋尊告訴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天我們何其有幸,生而爲人,又得聞佛法,修學佛道,怎麼還不好好地把握住這個難得的大好因緣呢?

  

  《聖嚴法師教禅坐》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完

  

  

  

  第叁篇 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

  

  佛教講「空」、「無相」、「無我」。空的道理,前面已經解釋。無相是一切現象的本身,即是本無自性的空。無我是因一切的現象,無論身心世界,均非永恒,妄想執著,爲我及我所有,無我是從發現了妄想執著的假我而來,要從妄想的「我執」轉爲「無我」的智慧,便是學佛的目的。可是一般人連自己的「我」是什麼都不清楚,又如何能「無我」呢?就好象一個人從未見過錢,對于有錢沒錢,有什麼不同,自然無法分辨。因此,一定先要認明了自我,肯定了自我的存在,才能再談無我。

  

  一般接觸佛教不深的人,都是跳過「自我」來談「無我」,那是不切實際的,也把佛法誤解了,便誤以爲佛教是否定現實的。殊不知,一個尚不了解現實爲何的人,又如何否定現實呢?必須先落實到現實、肯定了現實,更進一步超越現實,才是佛教的本意。

  

  佛教徒中的許多人,不明白無我是要從有我起步的,故不知需要經過自我肯定及自我提升的長成階段,一開始就要求自己也要求別人無我無相,因此而導致一般人誤會佛教徒是消極厭世、逃避現實之輩。

  

  晚近中國的大乘佛教,具有中國文化好簡、好略的性格,結果簡而不實,略而不說,人人都想一步登天,頓悟成佛,而沒有做紮實的基礎工作。這種偏差的思想觀念,彌漫于晚近的中國佛教界,以致知識分子的士大夫階層,普遍地輕視佛教,討厭佛教。

  

  現在先請諸位菩薩做到自我的肯定,如何肯定自我?要從現在的立足點開始。

  

  自我肯定,必須從因果的事實和因緣的現象來認識自我是什麼?這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肯定,如果否定這種價值,將會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聊又無奈的惡夢。因此,有許多人,在遇到無法跨越的障礙、無能解決的困難、無從挽回的挫折時,便會慨歎他們自己,爲何要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擔驚冒險,受苦受難,忙忙碌碌,到底爲的是誰!

  

  其實,佛法告訴我們,不論從有漏的因果看,或從無漏的因果看,人的生存與生活,都是爲了自己辛苦,爲了自己忙碌。總歸一句話,人生的意義,是對過去的所作所爲負責,是爲將來的似錦前程努力。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有瓜有豆,必定由于種瓜種豆;同時也必須明白,種瓜未必得瓜,種豆也未必得豆;但若不種,則肯定是什麼都得不到的。

  

  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無止盡的延續,因此一定要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要時時把握現在,處處活在當下,盡量避免造罪,努力種植善因,如能得到好的助緣,自然能得好的成果,否則將來的命運,即可能身陷罪惡,無法自拔,就要負擔起後果堪虞的責任了。

  

  佛法于唐朝時期傳至日本後,他們一直加以實用,用佛法來強國家、強民族、強文化,其後的武士道、茶道、花道、劍道等等,都是從禅佛教的精神衍生而來。而中國的禅宗卻偏落向兩個現象:不是僅止于口頭禅的空談,便是在山野的叢林修行。此與日本比較,大異其趣,這些都是直接間接導致我國佛教近幾百年來衰微沒落的原因。

  

  我曾說過這樣的叁句話:「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事。」正因爲「我家」沒事,所以我能爲他人隨緣行事,隨時結緣,所有的事都不是爲了「我」而做,乃應他人的需求而做。重要的是這個「我」,也不認爲自己有做了什麼好事,否則仍是有個「我」的存在而落入我執。換句話說,不是主動去幫他人的忙,也不是被動去幫人的忙,只是因緣促成,做了幫助他人的事。所以說是:「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事。」這在禅宗來說,悟後的大德,便是一位忙碌非常的「無事人」。

  

  人們經常會用「萬事如意」,來爲他人祝福,也爲自己祈願,但是真的能夠萬事如意嗎?追求如意的時候,往往已在不如意中;追求如意的過程和結果,往往又是使得自己增加痛苦的經驗。相反地,如以無所求心,來盡其在我地全心努力,則當遇到困難挫折之時,便能不受成敗的影響,而能不以爲苦。

  

  認真生活的本身,就是在重重困難中展現生機的過程,不斷的努力,也會不斷地遇上挫折及困難。即使是爲有益于社會大衆而付出自己的努力,一樣是要面對艱難辛苦及阻礙打擊的事實。困難不順利的情況,既然已是自己的意料中事,豈不就是萬事如意呢?人生就是要在如此的情況中,肯定自我及提升自我。

  

  消融自我或「自我消融」,也是要從這種「萬事如意」的心態開始。

  

  以凡夫的立場而言,若想要達到自我消融的目的,必須要學習佛的心量,至少要做到如下的叁點:1.包容心,以廣大無邊的心量,包容一切衆生。2.關懷心,以平等的慈悲,關懷一切衆生。3.無相心,以無私的智慧,消融自我。包容是靜態的不拒絕任何一個衆生,就是在自我的心中包容一切衆生。關懷是動態的不舍棄任何一個衆生,就是經常主動去照顧一切衆生。無相是超越了能度的自我及被度的衆生,而在包容衆生、關懷衆生,那是慈悲與智慧的總和,廣度衆生而不以爲有衆生已度、正度、當度,這便是學佛的目的,消融自我。

  

  自我消融,要靠無我無相的智慧來完成,但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隨時練習。現代人的社會中,充滿了父子、母女、師生等人與人間的相嫉相妒、相爭相抗的情形,上對下不慈憫,下對上下尊敬,或是爲了一丁半點的利害關系,就會弄得兄弟阋牆,骨肉反目,倫常顛倒。剛才談到要…

《聖嚴法師教禅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入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