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禅坐▪P8

  ..续本文上一页常造作恶业罪因,却在感受苦报之时,一昧的怨天尤人。菩萨与众生真是智慧与愚痴的对照。菩萨不逃避苦果而知道不造恶因,众生不知杜绝恶因却害怕接受苦果。

  

  一旦造了恶业,只要坦然接受,把该得的罪报受完之后,一样可得解脱。罪报的受报,分为被动和主动的两种。被动的受报,就像欠了人的债,不甘愿偿还,对方却苦苦相逼,这种感觉是受罪、受苦、受难。而主动的受报,则是在别人来逼债之前,自己已主动还清,甚至还得更多些,例如布施,便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是一种修行,心中容易调适,便不会感到痛苦。

  

  前面说到凡夫的因果是有漏的,而圣人的因果则是无漏的,因为圣人造无漏因,便得无漏果。无漏的果分为小乘的和大乘的两种:小乘的又分独觉和声闻,大乘的又分为菩萨和佛。凡夫所修有漏的善业,如透过不断的修行,一再地累积福慧资粮,一切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也能转有漏为无漏的。

  

  (二)因缘

  

  有与空,看似对立,实是一体的两面,「有」代表因缘有,「空」则是指的因缘所生的任何现象,其自性毕竟是空。因是主,缘是宾,一个现象的产生,必有其主因,及附属的助缘才成。例如此次禅修营,「我」是主因,我希望提供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士有听闻佛法、修学禅法的机会,以发挥其在社会上正面的影响力,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而来参加的诸位则是缘,没有诸位的参加,这次的禅修营便办不成了。反过来说,目前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种种现象,变化得太快,极需有类似禅修营的活动,提供给大众,做心灵的调适;这个需求便成为因,禅修营的提供则成为缘;亦即各位是因,我应大众之需求而给予协助,反成助缘。

  

  因此,我们彼此,互为因果,亦可互为因缘。

  

  一切的现象都无法离开因缘。《阿含经》说,因缘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有」是指现象的生起,「灭」是指现象的消失。现象的生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种种不同的层次。从宇宙的大环境看,现象的生灭有四个过程:成、住、坏、空,这是属于物质的现象。对人类的肉体而言,则有生、老、病、死,这是属于生理的现象。以我们的念头来说,则有生、住、异、灭,这是属于心理的现象。

  

  宇宙体中任何物质的现象,都不外乎成、住、坏、空四种形态的变化。

  

  当一种物质现象,由于因缘聚合而出现并存在之后,必然会逐渐经历坏的过程而归于空的结果。生理现象及心理现象,亦有相同的情况。此乃所谓的因缘「生」和因缘「灭」。我们这个众生世界的一切,总是离不开因缘生灭的变幻。犹如万花筒,暂时看似有、实际上是假、是空。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的肉体生命,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生理现象存在于环境的物质现象中,所以会产生自身与外境之差别。外境与内境,对我们造成相需相斥的影响,便有所谓内外交煎,而产生种种喜怒哀乐等心理现象。此等现象,使得人的情绪起伏不定,起伏越大,烦恼越多,起伏越小,心越平和,因此我们应努力使心理现象的生、住、异、灭,尽量减少其次数、延长其时段,那便是定,有了定则智慧渐渐产生,烦恼渐渐断除。心念的生灭现象,就像平静的水面,因风吹而波动,然后会产生层层的涟漪;若生灭现象减少,则像水波越来越平静,终至心平如镜、心明如镜,这就达到「空明」的境界了。心理现象,可好也可坏:好的是善心,因之而造善业,是修行;恶的是不善心,因之而造恶业,是堕落。既然都是从因缘而起,便可用意志的努力,向善去恶。

  

  我们是生存在「现在」、是在「空」里。对于度量大的人,我们称之为虚怀若谷,是取山谷空壑之意。然而山谷的空,还不算大,整个宇宙,才是无限宽广,所以称为虚空,能够含容一切万物。如果能够超越宇宙,那就真的体会到绝对的自在、究竟的空了。故言现象的有是含藏于究竟的「空」之中,可见空才是最好、最高的境界,如果能把「空」运用得当,将使你左右逢源,处处便利,时时自由。

  

  佛法所说的自性、法性、佛性,指的就是空性,一切现象本具空的特性,现象变而空性永远不会改变,故说自性不变。由此可知,现象「有」和自性「空」,乃是一体之两面。一般人的常识经验,只看得到「有」,而无能体验空,因为「有」的现象一直在变,无法保持,无从掌握,便使人产生种种矛盾冲突的烦恼。如果能看到「有」,也看到「空」,便能了解万法的真实相,便不会引起烦恼了,那是有了高度智慧的人。但如只看到「空」,没看到「有」,这种人会显得消沉,同样也是烦恼不已,对自己对社会均有负面作用。

  

  我们要了解:「有」是过程,「空」是目的,在达到目的前,不能够离开「有」的过程,必须在过程中,看目的是空而离过程的有;然后要离有也离空,不落空有,即空即有,才是正见。

  

  

  

  戒.定.慧三学

  

  做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须知道,戒、定、慧三学,是学佛修行的基础。

  

  (一)戒:从消极面说,戒是「止一切恶」。诸恶不作,恶业恶因便不增加。从凡夫的阶段做起,到了大小乘圣者的阶段,自然不再造作任何恶因。从积极面说,戒是进而「修一切善」,诸善奉行,不思回馈,但求「利益众生」。小乘的声闻及缘觉(一名独觉),已能做到消极的止一切恶,若能积极的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便是大乘菩萨的层次了。

  

  (二)定:大乘菩萨的定,是心念不受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所动,即谓之定。「外境」经常会为众生(人)带来诱惑、打击、刺激、情绪失控等种种烦恼,心随外境变化而生起忧、欣、悲、喜、贪瞋、怨怒、嫉妒等的感受和反应。受到环境牵动,便是乱心不是定心。故要用种种禅修方法,帮助自己稳定内心,使之不受外境的干扰。

  

  内在的「心境」,是指对于自己过去的回忆,以及目前心里浮现出来的种种妄想和杂念。比如有人正在此地打坐用功,突然想到公司里有事未解决,怕公司的职员处理得不好,犹豫着要不要起身打电话回公司查询。这究竟是属于内境抑或外境呢?这件事并不存在于眼前,只是自己的心念在困扰着自己,心理的作用扰乱了心境,所以是属于内境。

  

  也可以说,凡是回忆、推想、忧虑之类的心理活动,都是属于内在的心境。

  

  一般人经常是处于身心分离、妄念纷纭的状态,如能做到身心统一,内心的不安及身体的负担,便会消失。倘若能把内外境界统一,便会形成内也是我,外也是我,内在的心境与外在的环境合而为一,便没有「我」的感觉了。实则仍有我的存在,只因心念统一,成为一个统一了的我的存在。此时已不以个人的身心为我,而是以全宇宙为我了。

  

  如果仅是方法用得顺利,正念相继,并不等于念念统一。例如在数息时,数得很顺,别无杂念,至少尚有三个念头,在不断地交互进行:我在数呼吸,呼吸,数目。因此,正在做数息的工夫,并不就是念念统一。

  

  念念统一是只有止于一个念头,不断的进行下去,如在数息中,数到只有「我……」,或只有「呼吸」,或只有「……」的一念,这才是前念与后念,念念统一了,是真正的入定。

  

  内心与外境的统一、身与心的统一,都是属于刚刚要入定前之浅定,两者的层次大致是相等的。前念与后念的念念统一,则是深定。念念统一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但至少希望做到身心统一和内外统一,便能够摒除妄念纷飞,收摄散乱的心,不为环境所牵,不被情绪所动,就能享受到稳定的自我,是多么的可贵了。

  

  禅宗的定,则别有胜义,那是「即定即慧」。定的本身就是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从定生慧。禅宗的大师们,静态动态,皆不离定;因为人的身、口、意三业的彼此关系,如鼎三脚,缺一不可。三业一贯相应即是定;虽在定中,依旧生活起居、依然待人接物,即是智慧的功能。唯有如此,才可能达到真正的禅宗的定境。

  

  (三)慧:我们都知道,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圆满者。智慧便是为断除烦恼,慈悲则是广度众生。一个凡夫,做了善业如未得回馈,心中便会生起烦恼,这便是未有真正的慈悲,也没有无漏的智慧。倘若你能做了善事,未思善报,甚至有人对你恩将仇报,你也不起烦恼,那你已和「无我」的智慧相应。

  

  具有无我的智慧,才会有平等的慈悲,才能真正的断除烦恼,才能真正的广度众生。有很多人认为佛教徒讲的慈悲,就是一味地受辱退让,无原则的逆来顺受,无条件地施舍他人,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也是一种没有智慧的见解。佛教徒应当要识己识人识进退,便是智慧,也是慈悲;没有智慧做指导的慈悲,那就不是真慈悲。

  

  一个从事各项工作的佛教徒,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藉由正业正命,赚取正当的利润,而得以造福人群,或藉由正修正语,而得以利益社会者,便应该当仁不让,那才是菩萨道的实践者,所以,佛教徒是积极进取的!就智慧而言,小乘行者只做到断除自己的烦恼,尚做不到有教无类地广度众生。大乘菩萨则在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时时都要做到自利利他,自觉觉人。

  

  

  

  身.口.意三仪

  

  个人的威仪,当包括身仪、口仪、心仪的三大项目。初机学佛修行的人,如果离开了这身、口、心的三仪,便无着力点了。

  

  我们在欧美社会随时可以看到互不相识的人,在街上见了面,彼此点头举手打招呼。在东方的日本,更是公认最有礼貌的民族。即使是工商业较落后之南传佛教国家如泰国等国的国民,也都很有礼貌,见了人以合掌为礼,与长辈说话时也一定先合掌,乃至合着掌说话。

  

  举凡吃饭、说话、走路、上下车、坐座位…

《圣严法师教禅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