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圣严法师教禅坐▪P9

  ..续本文上一页、进出门、合拍照等等日常生活琐事,无不各有其礼仪。希望我们的诸位菩萨,能以身作则,从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开始做起,在我们处身的社会环境,推行全民的礼貌运动。

  

  佛经里有个故事,说有两个牛主人,各自赶着一条拉着车的牛上坡,其中一条牛原是奋力拉着车,使劲的往坡上爬,走在另一辆之前,但这条牛的主人却沿路不断的斥喝着:「懒牛!死牛!快点走!」并不时用牛鞭抽打,结果这条牛越爬越懊恼,越走越不带劲,结果索性停下不走了。另外本来落后的一条牛的主人,则不断地对他的牛说着鼓励的话:「你是乖牛,大力牛,你一定会走得更快的,我也帮你推着车走。」这条牛感受到主人把它当人看,并且如此地疼爱它,结果发挥了潜力,迅速地赶上前去,爬上了坡顶。

  

  连动物都是需要用礼貌的话来鼓励,更何况是人呢!故对于你家调皮叛逆的孩子,即使是内心很想生气,还是要以尊重的态度以及柔软关怀的用语,好好地劝勉,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心时,可能就会变好。孩子们是会有样学样的,会以其身受的方式去对待别人的。

  

  有些人,为了利害关系或需要,在人前显得毕恭毕敬,很有礼貌,然而一转身,便可能破口大骂三字经,恶毒语、粗俗语,全都出口了,这不是真正懂得礼仪的人。古人有训:「君子绝交,不出恶言。」礼仪必须内外一致,从心里扎根。

  

  学佛的人应时刻记住:凡人凡物都可能是佛及菩萨的化身、化现。因此要用诚恳虔敬的心,去对待一切的人与物。

  

  

  

  人成即佛成

  

  人的内容是什么?从本能的角度看,是饮食男女,是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则为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欲、细滑欲、人相欲);从人格的角度看,是理智、感情、责任、义务。七情六欲消而美满人格成,人成方有佛成。

  

  一般人只知为自己争取权利,而要求他人尽责任、尽义务。但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在谈权利之前,必须先以责任和义务为基础。

  

  从责任及义务看,我们生在世间,各自都会扮演着或多或少不同的角色。具有某种身份即是某种角色,便要切切实实的把那个角色该做的事,好好地做好。

  

  每一个人在同一个时空里,往往具有多重的身份,要把每一个身份的角色都扮演得恰到好处,实在很不容易,但也必须尽心尽力。一个在家人,不妨先从自己在家里的角色开始做好,再慢慢扩及工作场所,以及所属团体的角色,好好地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义务。

  

  在实际的生活中,你可能会感觉到你是很受委屈的,因为你是如此地尽心尽力,别人却可能敷衍塞责!如果你能摒除这样的计较心,即可不受外境的影响,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久而久之,别人也会受你影响,因此便可以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地互相影响,终究即有形成社会全面好风气的希望了。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要想成佛,必须先要修行菩萨道。修行菩萨道的动机和目的,虽是为了成佛,他的着力点,乃是在成就众生,在成就众生的修行过程中,也就成长了自己的智慧及慈悲。换句话说,为了利益众生而努力充实自己,水涨船高,在利益他人的同时也成长了自己。但到最后,必须完全放下自我利益的心念,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才能成就无漏的无上功德。

  

  我们常说的度众生,是度诸佛心中的众生;所谓成佛,是成众生心中的诸佛。其实佛心与众生心,原是同样的心。之所以有佛与众生之区别,是因佛的心已是清净的,佛的慈悲及智慧也是圆满的;众生的心则是杂染的,众生的智慧与慈悲,己被烦恼遮没了;众生纵然也有一点智慧与慈悲,却是残缺不全有漏有染的。一旦转烦恼为智慧,舍自我成慈悲,则众生心的当下就是佛心了。

  

  众生的种类繁多,其中唯有人类有明辨是非的认识心,所以可善、可恶,也能为善去恶;只有人类有听闻正法学佛成佛的善根,所以释尊来到娑婆世界,示现由人成佛的事实。因此释尊告诉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我们何其有幸,生而为人,又得闻佛法,修学佛道,怎么还不好好地把握住这个难得的大好因缘呢?

  

  《圣严法师教禅坐》第二篇 一般佛法开示 完

  

  

  

  第三篇 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

  

  佛教讲「空」、「无相」、「无我」。空的道理,前面已经解释。无相是一切现象的本身,即是本无自性的空。无我是因一切的现象,无论身心世界,均非永恒,妄想执着,为我及我所有,无我是从发现了妄想执着的假我而来,要从妄想的「我执」转为「无我」的智慧,便是学佛的目的。可是一般人连自己的「我」是什么都不清楚,又如何能「无我」呢?就好象一个人从未见过钱,对于有钱没钱,有什么不同,自然无法分辨。因此,一定先要认明了自我,肯定了自我的存在,才能再谈无我。

  

  一般接触佛教不深的人,都是跳过「自我」来谈「无我」,那是不切实际的,也把佛法误解了,便误以为佛教是否定现实的。殊不知,一个尚不了解现实为何的人,又如何否定现实呢?必须先落实到现实、肯定了现实,更进一步超越现实,才是佛教的本意。

  

  佛教徒中的许多人,不明白无我是要从有我起步的,故不知需要经过自我肯定及自我提升的长成阶段,一开始就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无我无相,因此而导致一般人误会佛教徒是消极厌世、逃避现实之辈。

  

  晚近中国的大乘佛教,具有中国文化好简、好略的性格,结果简而不实,略而不说,人人都想一步登天,顿悟成佛,而没有做扎实的基础工作。这种偏差的思想观念,弥漫于晚近的中国佛教界,以致知识分子的士大夫阶层,普遍地轻视佛教,讨厌佛教。

  

  现在先请诸位菩萨做到自我的肯定,如何肯定自我?要从现在的立足点开始。

  

  自我肯定,必须从因果的事实和因缘的现象来认识自我是什么?这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肯定,如果否定这种价值,将会觉得人生只是一场无聊又无奈的恶梦。因此,有许多人,在遇到无法跨越的障碍、无能解决的困难、无从挽回的挫折时,便会慨叹他们自己,为何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担惊冒险,受苦受难,忙忙碌碌,到底为的是谁!

  

  其实,佛法告诉我们,不论从有漏的因果看,或从无漏的因果看,人的生存与生活,都是为了自己辛苦,为了自己忙碌。总归一句话,人生的意义,是对过去的所作所为负责,是为将来的似锦前程努力。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有瓜有豆,必定由于种瓜种豆;同时也必须明白,种瓜未必得瓜,种豆也未必得豆;但若不种,则肯定是什么都得不到的。

  

  时间是过去、现在、未来,无止尽的延续,因此一定要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时时把握现在,处处活在当下,尽量避免造罪,努力种植善因,如能得到好的助缘,自然能得好的成果,否则将来的命运,即可能身陷罪恶,无法自拔,就要负担起后果堪虞的责任了。

  

  佛法于唐朝时期传至日本后,他们一直加以实用,用佛法来强国家、强民族、强文化,其后的武士道、茶道、花道、剑道等等,都是从禅佛教的精神衍生而来。而中国的禅宗却偏落向两个现象:不是仅止于口头禅的空谈,便是在山野的丛林修行。此与日本比较,大异其趣,这些都是直接间接导致我国佛教近几百年来衰微没落的原因。

  

  我曾说过这样的三句话:「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事。」正因为「我家」没事,所以我能为他人随缘行事,随时结缘,所有的事都不是为了「我」而做,乃应他人的需求而做。重要的是这个「我」,也不认为自己有做了什么好事,否则仍是有个「我」的存在而落入我执。换句话说,不是主动去帮他人的忙,也不是被动去帮人的忙,只是因缘促成,做了帮助他人的事。所以说是:「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事。」这在禅宗来说,悟后的大德,便是一位忙碌非常的「无事人」。

  

  人们经常会用「万事如意」,来为他人祝福,也为自己祈愿,但是真的能够万事如意吗?追求如意的时候,往往已在不如意中;追求如意的过程和结果,往往又是使得自己增加痛苦的经验。相反地,如以无所求心,来尽其在我地全心努力,则当遇到困难挫折之时,便能不受成败的影响,而能不以为苦。

  

  认真生活的本身,就是在重重困难中展现生机的过程,不断的努力,也会不断地遇上挫折及困难。即使是为有益于社会大众而付出自己的努力,一样是要面对艰难辛苦及阻碍打击的事实。困难不顺利的情况,既然已是自己的意料中事,岂不就是万事如意呢?人生就是要在如此的情况中,肯定自我及提升自我。

  

  消融自我或「自我消融」,也是要从这种「万事如意」的心态开始。

  

  以凡夫的立场而言,若想要达到自我消融的目的,必须要学习佛的心量,至少要做到如下的三点:1.包容心,以广大无边的心量,包容一切众生。2.关怀心,以平等的慈悲,关怀一切众生。3.无相心,以无私的智慧,消融自我。包容是静态的不拒绝任何一个众生,就是在自我的心中包容一切众生。关怀是动态的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就是经常主动去照顾一切众生。无相是超越了能度的自我及被度的众生,而在包容众生、关怀众生,那是慈悲与智慧的总和,广度众生而不以为有众生已度、正度、当度,这便是学佛的目的,消融自我。

  

  自我消融,要靠无我无相的智慧来完成,但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时练习。现代人的社会中,充满了父子、母女、师生等人与人间的相嫉相妒、相争相抗的情形,上对下不慈悯,下对上下尊敬,或是为了一丁半点的利害关系,就会弄得兄弟阋墙,骨肉反目,伦常颠倒。刚才谈到要…

《圣严法师教禅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入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