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把消融自我的第一点,就是要能有包容心,即使一时间做不到怨亲平等地包容一切众生,至少应该做到包容自己的亲友。
就关怀来说,关怀他人,似乎只是单向的付出,实则付出之后,必有回收:一者能够使得被你关怀的人对你产生信赖;二者对你本身而言,付出就是一大欢喜。故对他人多一分关怀,就能多得一分来自他人的安全感及安慰感,在无形之中,增长了自己的福德智慧,在成佛之道,又前进了一程。
诸位居士们,在家庭生活中,就夫妻而言,要相互包容彼此的缺点和不同的意见。包容他人的缺点,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尊重他人的意见,能够促成彼此的和谐。这也是提升自我及消融自我的方法之一。
首先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不论在性格上、心理上、言行上,都有很多的缺点,也用这样的想法看待他人,便可谅解他人有缺点也是正常事,岂容自己一味的挑剔他人。当他人的意见与自己的不一致时,切记要将心比心,若能换个立场为他人想想,往往角色转换后,便能够接纳对方了。彼此都能以包容心及关怀心相互对待,即有助于彼此间的相互接纳,共同成长,可见,彻底的消融自我虽不容易,但也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包容心、关怀心、无私心。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人,必须先要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唯有能够自我肯定的人,才有自信心来努力着提升自我。
对一个学佛的人来说,最终目的乃是成佛,如果能够透过无限的包容与平等的关怀,来广结善缘,普济众生,将来一定能够消融自我,成就佛道。
《圣严法师教禅坐》第三篇 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 完
第四篇 结营前的综合讨论
各组心得
第一组报告:从此勿走冤枉路
我们这组的成员中,有曾是二十多年虔诚的基督徒,有某种因缘下,受师父感召学佛。有患失眠症的、烟瘾的、脾气暴躁的,也有已有二、三十年宗教经验,四处寻访明师的,更有人有气动及神通等种种经验的。可谓各路豪杰,齐聚一堂。
不论各人的背景如何,三天下来,大家一致的心得是对师父的风范及人格修养,至诚感佩。虽然是初学,大家对于佛法及禅修,却都已有较深的体会。
甚至连果晖法师跟师父出家十年了,也表示这几天从师父的某些开示中,得到新启示,重新做不同方式的实践后,有了另一番的体会。
有位师兄报告他曾经迂回走过许多冤枉路,才到了这里,赞叹我们其他人能一开始便跟随师父学习,真有福报!
我们认为师父不只是位禅师,还是位人师,他的风范、他的道德修养,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受,所以他所传授的佛法,才能有如此强大的说服力。
比如打坐用的数息法,如非师父这样的高僧所教,大家可能对这么简单的方法不易信服,反而可能好高骛远,走旁门左道,胡参瞎炼走入歧途,浪费时间,无助修行。
佛法浩瀚深远,有些人从跟佛法有关的书籍中所吸收到的知识、常识、感觉佛法似乎跟很多日常的价值观是不相容的,因而感到迷惑,而在修行的路上仿徨徘徊。这三天中,师父把佛教的积极性,与生活融合的观念,透过简单易懂的说法,灌输给我们,当可解除在佛法外徘徊的师兄师姊们的疑惑了。
第二组报告:死而复苏救了人
基督教有一句话说,一粒种子摆在那里还是一粒种子,一粒种子如果撒在土里,则会发芽,生长成树。在禅修营这三天中,有的人有一种死而复苏的感受。有些人来此之前,有人告诉他们,去禅修回来之后,头上便会有光圈、光环,导致他们很紧张,觉得压力很大。
归纳这几天所学,大致是属于思想、观念方面的较多。但回去世之后似乎应该把这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行为,表达出来。因此有人说,脸应常带微笑,说话要像师父一样柔软,对人应更亲切些,凡事不要尽往不如意处想。
有位师兄对孩子的教育一向是不讲道理的,他跟他的孩子都像是跆拳道的黑带级,每次都是两个人比赛,谁赢就听谁的。他说这次回去之后,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看来师父又救了一个人,救了一个家庭了。
另一位师兄是说他经常在办公室,遇到看不顺眼的人和事,就破口大骂。听了师父的开示后,明白确实凡事都应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应有包容心及关怀心,要懂得自我反省。
我们都了解这无限的包容与平等的关怀是涵盖对一切的人、事与物,且要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学习,似乎不光是面带笑容、柔软亲切就算数了。
师父再三强调要把握现在,活在当下,「此刻」是最重要的。有人说他对部属一向很亲切,凡事尊重他们的意见,舍弃自己的成见,但他们反而认为他太民主了。现在学到师父所说的「活在当下」,今后「当下」必要的话,他会坚持自己的意见。
有位师兄说了一个「凡事尽量往好的方向想」的故事。他说有一个寺庙的大施主,每次到寺庙去都受到很好的礼遇,有一次去了之后,方丈一下叫徒弟切水果,一下倒茶水的来招待他,这个徒弟都很勤快的去做。
后来方丈有事外出,叫徒弟陪这位施主吃饭。这个施主心里便不大受用,觉得自己这么重要,方丈不陪倒叫徒弟陪。于是他问这个徒弟:「为什么方丈要你切水果便去切水果?」这徒弟答:「很好啊!师父还没叫我去种水果呢!」「为什么叫你倒水果就倒水呢?」徒弟又答:「很好哪!还没有叫我去烧水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往好处想,心里便会舒坦得多,日子也会好过些。
还有位师兄认为这几天师父的开示,等于是送了我们一面镜子,供我们随时随地检查自己。
第三组报告:自己有福学修行
我们这组一致的感想是觉得自己很有福报,能参加此次禅修营。师父的德学、口才太好,不想相信他都难,所以不得不学到很多。此外,负责辅导的法师们、护持的义工们,诚恳无私的付出,实是我们最好的身教榜样。
禅修真的像是揽照镜子,非常有意思。有人在二年前在农禅寺学禅坐时,就有这种感觉。当自己完全沉静下来,把杂念、妄念祛除后,做任何事都可以很专注。
师父举例子说,野兽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吃人,吃饱了即使人站在它旁边,只要人不惹它,它并不一定会伤人。而看看我们人类,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什么东西都可以吃下肚去;为了私利,不惜严重污染破坏河川、土壤、海域和空气。有人从事环保工作,曾亲眼目睹一只活生生的海龟,因喝了受污染的海水而当场毙死,很多时候人心比野兽还可怕。
我们这组有一致的愿望,就是一定要把禅修营的所学所得,带回去落实在生活、工作、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的学习上,做到师父的「把佛法与生命结合」。
第四组报告:因病给药好医生
一进法鼓山就看到法鼓山的理念标语:「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这三天来,一直在思考这两句话的意义,终于体会到我们得以参加此次禅修营,除了个人的福报外,师父要提升人的品质的原力才是主因,至于建设人间净土,似乎今后我们的责任比师父还重。
在禅修营里,师父融合佛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医学,将我们的生活及生命等切身的问题提出,并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教我们如何自我反省、自我观照,凡事往好处想,以及以平等心待人对事,各种困难问题,将会自然地迎刃而解。师父就像一位医生,针对不同的病人开给了不同的药方,很多师兄姊们表示,服了师父的方子,已经觉得自己的病症减轻很多了。
第五组报告:悲智兼顾利益人
此次参加禅修营的成员,大多数是负担重任、身居要职、有高成就的企业老板或高级主管。但经三天下来,我们都体悟到自己跟别人一样,只有一介凡夫,没有什么地方比别人强。无形中,贡高我慢,自视自负的心减了不少。
我们真的不应由于自己比较有学问或有钱而自觉高人一等。比如说,清洁队员或清洁工友,做的是清除垃圾、扫厕所等的杂事,我们不愿做也不敢做,即使做了也没他们做得好,就此事而言,我们便不如他们。这是一个分工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有分职、分工的区别,没有我高你低的分别,我想这就是师父所开示的:「以平等心来待人接物」的精神。
有人因长期工作繁忙、睡眠不足,脾气暴躁易怒,部属们经常对他敬而远之,慢慢地,他自己也发现了那张生气的脸,真是难看。于是就在他的办公桌上,摆了一面镜子,当要动怒时便照照镜子,久而久之,情绪比较不会那么容易波动了,甚至遇到状况,反而能够镇定的安抚部属;情境一改变,任务反而容易完成。因此,这几天的禅修训练,他对于「定」的体悟相当深刻,他确信自己往后更能够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的去面对所遭遇的一切,用智慧去解决各种难题。
有人说,对于「回向」,可借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做人要预留利息有人间」来表达,鼓励大家多做善事,虽然自己不一定能得到回馈,说不定我们正为自己的子孙种了福田。
中国人常是羞于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果能不吝于赞叹别人,必可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正如师父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从自己做起,去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
有人提到他曾花很多钱去助人,结果反而伤了自己。这是没有把慈悲和智慧配合起来运用的缘故,唯有运用了智慧,才不会落入滥慈悲;而在发挥智慧的同时,又必须有慈悲心做基础来利益他人,这样才是正确的佛法。这真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课题。
第六组报告:把智障儿当菩萨
我们这组有一位师兄是牙…
《圣严法师教禅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