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是爲了你、爲了他。用這種心態,多關懷他人,則會減少與他人起沖突或矛盾的機會,較不會産生煩惱。
貪瞋癡是你我他的具體表現。所謂你我他,其實就是「我執」。有「我」才知道有「你」、有「他」、有「我希望……」、有「我不希望……」等念頭。
一般勸人不要貪、不要瞋的人,若要他本身完全不貪不瞋,是很不可能的。若能完全不貪不瞋,就是聖人。若以聖人的尺度期許是對的,卻不必要求他人或自己都是聖人。
凡人即使不貪財,也貪名、利;不貪名、利,也貪五欲,身體是依五欲而生存,既然生在欲界,未真正入定或解脫時,對于色、聲、香、味、觸任何一樣,無不是貪。一般人貪五欲,修行的人,即使修苦行不貪求五欲,也有貪,貪的是聖果、聖位。得解脫,才真不貪。
對于不喜歡的人、物或環境等,欲離不能離,想要而得不到,就有瞋心。這和身體與觀念有很大的關系。身體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對生活有利的就貪,貪不到就瞋。對自己身體有利的,不希望離開,強迫離開,便起瞋心。與自己的名利起沖突,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生不歡喜心,也是瞋。
二、智慧如鏡子,煩惱如塵土
清淨心也是智慧的佛心。煩惱心使我們痛苦,使我們生生流轉六道中。煩惱心越少,投生的層次越高,智慧越增長。智慧如鏡子,煩惱如塵土,鏡上蒙塵是愚癡,拭去塵埃現智慧。六祖惠能大師到五祖弘忍大師的道場時,曾發生一個故事:
五祖將入涅槃,欲傳衣
,便命弟子們各作詩偈一首。大弟子神秀在牆上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其意是將心的煩惱去除以顯現智慧。五祖看了這首偈,令弟子們點香勤念熟記,會有很大的功德。
六祖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認爲菩提本來沒有樹,心也沒有鏡,既無樹也無鏡,不會有塵埃,也不必拂拭,這種境界更高。
但是,法身應依色身修,要以血肉之軀的色身修行佛道,才有可能開悟、解脫、成佛,所以身體是很重要的,它是修行的工具,也是煩惱的淵薮。
我們的心,非貪即瞋,愚癡而不知智慧,所以從減少貪瞋著手,才能發現智慧是什麼。有人在念佛或誦經時,生不清淨的雜念、妄想,這是正常的情況。就是因爲心不清淨,所以要修行。開始修行的人應該相信自己有煩惱,才要追求智慧。煩惱斷盡則見智慧,智慧圓滿便與佛心相同,佛心與衆生心原是一樣,不同的是衆生心有煩惱、佛心無煩惱,這就是明心、明佛的清淨智慧心,便能見佛的不動性和空性。
清淨心是自照照人的智慧,佛性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本來面目。有位禅師開悟以後,有人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回答:「早晨起床後,轉身碰到牆壁,才發現我的鼻孔是朝下的。」意謂佛性到處存在本來具足。當煩惱心還在的時候,即在迷中,就看不到佛性。智慧顯現時,即已開悟,不論看到什麼,什麼都是佛性,那又稱爲無分別心,或無差別性。
叁、不起貪執便是清淨心
「心淨國土淨」出自《維摩經》的〈佛國品〉,即是「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經句。那是說心清淨後環境也清淨。所謂環境,是指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到的五欲境界,又稱五塵。好看的彩色及形色就是好看,好聽的聲音就是好聽,美味的飲食就是美味的飲食,面對這些種種,心雖明白而不起愛著貪執,便是清淨的不動心,所謂心不動或心不汙染,不在于我們對環境的接觸,而在于我們放不下、丟不開。若能慢慢地練習,不爲過去的事煩惱,也不爲未來的事煩惱,心就漸漸地與清淨的境界接近了。
在日本的禅宗公案中,有這樣的一則趣談:有兩位努力修行的和尚,一是師兄,一是師弟。有一天的行腳途中,走到河邊要過河,遇到一位年輕女子也急欲過河,但那是在大雨之後,河面水漲而又無船可乘。其中的師兄自告奮勇將女子抱過了河,然後各走各的路。然而在路上,師弟不斷地向師兄抱怨:「出家人怎麼可以接觸女子,你今天抱了女子過河,是犯了大戒。」師兄不予理會,行事如常。到晚上,師兄一覺睡到天明,而這位師弟輾轉難眠,對于師兄白天的行爲,耿耿于懷,認爲他犯了戒,尚不知忏悔。師兄醒來見師弟一夜不眠,問明原因。師兄便說:「我抱女子過河後已放下,爲什麼你到現在仍緊抱著她不放。」
這個故事,便是在說明不受環境汙染。雖然對環境有接觸到,但不因接觸到而心波動,或生瞋心或生貪心,當時接觸什麼就是接觸什麼。其次,對接觸的環境,過去的已過去,不在心裏牽挂著,這樣,就是心清淨。也許經常保持心清淨,並不容易,但是按照上述的觀念試著做,雖然對所有的事不能常保心不動搖,但總可以藉此減少一些煩惱。
心清淨並不是非常困難,不能永遠清淨,能得一小時清淨,乃至一分鍾清淨也好,只要練習了清淨,就能享受到一分鍾清淨自在的快樂。
誤解佛法或不會修行的人,很可能與現實的世界産生隔閡、討厭、逃避的現象。因此,再以一則故事供大家參考:
唐朝時,有一對母女供養一位修行人許多年。有一天這位母親想試探修行人是否修行成功。母親告訴女兒:「今日送飯過去,你緊緊抱他一下。」女兒照做了。第二天,母親問這位修行人:「我的女兒怎麼樣?」修行人告訴她:「枯木倚寒崖。」
一般人認爲能對美色不動心,已是很有修行的人了。但是,這位母親認爲他並未修好,所以拿起掃帚便將他趕走,並放一把火把供給修行人居住的草寮也燒了。
這個故事說明,像這位修行人是已有工夫的,但尚沒有開悟。雖然心不動,卻違背了常識和現實生活,那是死修行。所以,不受環境汙染的意思是需要認識環境,但不受其動搖。心淨後,環境就可清淨。
四、從內至外潛移默化
如何使環境清淨、國土清淨,首先要從內心開始,那便是從觀念的糾正和信心的建立,同時要用戒定慧的修行方法來淨化身心。在修行過程中,便會發覺身不清淨、心不清淨,當發覺身心不清淨時,就是漸漸趨向清淨的表征。由個人的自我清淨,再用關懷和勸導,付出時間與耐心,影響各自的家庭和生活環境內所接觸到的人。也就是自己本身要在行爲上、觀念上、心念上,漸作檢討。同時潛移默化,影響所及,便能使得國土清淨了。
建設法鼓山的活動已開始推動,法鼓山建設的目標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其意義是從每個人的內心開始改善,當有煩惱時,對人不友善時,要及時發現自己正在起什麼心、動什麼念。我們當然無法如聖人一般地不動壞念頭、壞舉動,可是要漸漸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經常要反省,或許是說錯話,或許是做錯事而生慚愧心、忏悔心。能坦白、誠懇,人的品質一定提升,人格一定比一般人高尚,所以會受敬重。作爲佛教徒的,若能人人都朝這方向走,環境就會越來越清淨。「建設人間淨土」不是口號,不是空洞的理想,乃是全體關懷現代社會的全民,每人都應努力的事業,人間淨土,方能很快地實現。(一九九○年七月十九日講于板橋體育館的「佛法滿人間」系列演講,楊慧
整理)
人間淨土
一、人間是什麼?
一般我們講人間,好象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在佛學上,是當「人」的意思,在日本「人間」也是作「人類」解釋。
人類是衆生的一類,在佛法中,衆生可以有叁種分法:
五趣即五類的衆生。
六道即六類的衆生。
十法界即十類的衆生。
五趣和六道都是指凡夫,十法界則包括凡夫和聖人。
人是五趣之一,五趣乃從因的立場來看不同的果。此趣位的「趣」,也就是去向的「去」之意。端視我們一生中究竟造了什麼不同的業,就去到我們應該去的地方。通常五類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因此,由這五個地方,就可知道我們造了那一類的因。例如:造了地獄的因就到地獄,造了人的因就到人道上。
人是六道之一。道是「路」的意思,從果位上而言,我們正走在什麼路上就稱什麼道。例如:前生造了人類的因,即到人道,也就是走在「人」的路上。爲何稱爲「六道」?即是五趣再加阿修羅。爲何五趣沒有阿修羅趣?因爲阿修羅可以在人間,也可以在天道;可以在畜生道,也可以在餓鬼道。凡是非常凶的人、鬼、神,或凶而靈的動物都可以稱「阿修羅」。
根據佛經中記載,阿修羅常在人間作祟,又到天上像孫悟空般鬧天宮和天人作戰,而每次和天人作戰時,他一定是打敗,之後就逃到人間,人間無處躲就躲在水裏,或植物或藕孔去,他可大又可小。
就十法界而言,人是十法界中的一界。所謂十法界包括四聖、六凡。就是六道稱爲六法界,再加上小乘的聲聞和緣覺、大乘的菩薩和佛四類聖人而成。凡所有一切衆生──包括從最低層次到最高層次,均在十界之內。
「人間」的意思在經中的根據,如:
佛在《長阿含經》卷二○《世記經.忉利天品》雲:「我昔于人間,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我」是指佛。佛在人間修行時,身、口、意都是善,亦即十善業。修十善業就可得人天果報。
《中阿含經》卷叁六《聞德經》雲:「天上人間,七往來已,則得苦邊。」是說入道聖人要證得四果須到人間七次,直到證得阿羅漢果後就不再來人間,而解脫生死苦海。
人間的定義可由幾方面來看:
「人間」乃由梵文翻譯而來,梵文叫「摩奴阇」(manusya)。
《立世阿毗昙論》卷六,…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