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教禅坐
聖嚴法師著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禅修方法指導
禅修重在體驗
禅修入門方法
經行.立禅
對治妄念.禅修與神通
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佛與菩薩
活在現在.佛在現在
慚愧心
拜佛的意義
蒙山施食
發願
四弘誓願
皈依叁寶
感恩
叁寶恩
回向
因果.因緣
戒.定.慧叁學
身.口.意叁儀
人成即佛成
第叁篇 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
第四篇 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各組心得
師父結語
第五篇 禅修的功能
菩薩的意義
身心的放松
打坐的功能
打坐的反應
自我的肯定
自我的成長
自我的消融
自序
從一九九二年二月十日至十二日之間,我在法鼓山舉辦第一屆社會菁英禅修營以來,到今年一九九五年十月十日結束第九屆每次叁整天的禅修活動爲止,已曆叁個半年頭。參與的人數,從第一屆僅四十位社會各界的名流,到第九屆的成員一百零五人,總數已有四百七十六位,都是來自政經、工商、學術、文教、傳播、演藝等各界的社會傑出人士。
每屆結束之時,都有人建議,不要使用「社會菁英」來稱呼他們,我到現在還不知道該用什幺更適當的名稱來標示他們,他們若不是各界管理層次的領袖人物,便是對于當今社會深具影響力的優秀人才。
每屆結束時,大家都會提出同樣的希望,盼能將我在禅修營中的開示,印刷成書,好讓他們參考使用。這樣的禅修課程,我和我的出家弟子們,提供的是:盡心盡力的服務精神,正知正見的佛法觀念,安全實用的禅修方法。在短短的叁天之中,除了每日的作息時間表之外,僅有課目的五個主題:
(一)實用的禅修方法。
(二)健康的禅修觀念。
(叁)因人而異的禅修層次。
(四)灑脫自在而又精進不懈的禅修精神。
(五)以禅者的修養活用于自我的調適及環境的因應。
我雖全程擔任指導禅修的角色,卻未備任何書面的講義。因爲課程的功能雖相同,每屆禅衆的背景根器則互異,我的授課內容也不能沒有差別。所以無法編定刻板式的教材課本。故也未將每屆的授課錄音帶整理成文。到了第四屆圓滿後,有一位蘇麗美居士,發心將一九九叁年九月一日至四日間的錄音帶,全部抄錄編集,用電腦打字成了文章,送我過目,有感于她的熱心,經我刪修潤飾之後,便是本書第一至第四章內容。
一九九四年春,我從臺北回到紐約,也在東初禅寺舉辦了第一屆華人社會的菁英禅修營,由于場地及時間的因素,只能將我在臺灣叁天的課程,濃縮在一天之內授畢,效果也還不錯。故由戴玉冰居士,錄音整理成稿。那便是本書的第五章了。
本書即行面世,略述因緣,聊以爲序。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日晨聖嚴序于臺北市北投農禅寺
第一篇 禅修方法指導
禅修重在體驗
諸位菩薩來法鼓山參加禅修營,除了聽聞佛法之外,就是要學習禅修的方法,用來達成發明自我的目的。
禅是什幺?從字面的意義看,禅是一種「冥想」,並用冥想的方法達到入定的境界。禅的內容,則是很難用言語文字表達的,必須親身去體證。
就像一個從未看過、吃過芒果的人,無論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顔色、形狀、味道,他都無法領會,除非他親自去品嘗。又如盲人問色,一個雙目從小就失明的人,想知道白色是什幺樣子?就有人告訴他像白布、白紙一樣的白,有人告訴他像白鵝、白鴿一樣的白,也有人告訴他像白雪、白粉一樣的白。結果這個盲人糊塗了,他原以爲白色的潔白應該是很單純的,怎幺大家把它說成那幺複雜呢?原因是從未見過白色,所以任人怎幺說,他還是無法想象。
對于尚未進入禅門的人,禅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的東西,也無法依靠語言文字的說明來了解它。但語言文字卻能引導或指示初學者如何去親自體驗它。因爲禅的經驗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品嘗。
禅修入門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後叁者更重要,目的是爲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
(一)暖身運動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還有行走、站立和躺臥等方法,就是所謂的坐禅、行禅、立禅、臥禅
在坐前和坐後也需要有運動及按摩做輔助。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須動與靜並重兼顧。運動及按摩是爲使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松弛,才能使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
若身體缺少運動,生理機能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運動使生理機能,由緊張而松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禅者的運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禅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對調身的方法,是要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我們所教的運動,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容身體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塊空間,也就夠了;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的練習。
早上起床後,未活動前勿打坐,應先做一套簡易的暖身運動,讓筋骨松軟後再打坐。
1.扭身甩手:兩腳站開與肩同寬,轉腰甩手,腳不動,身體盡量向右後轉,左手掌順手打到右肩上,再向左後轉,做同樣動作,左右分別甩打十次。
2.腰部運動:雙手插腰,眼睛睜開,先以順時針方向轉動上半身與腰部,再逆時針轉動,分別各轉十次。
3.扭腰畫圈:雙手伸直高舉,身體做叁百六十度旋轉,順、逆時針分別各十次。
4.甩手屈膝:一邊雙手前後擺動,手臂盡量提到與肩平,同時雙腳隨著手的擺動原地踮腳頓腳,做一百次。
5.擎天觸地:雙手交叉,手心向外翻掌,掌心朝上,手往上擡,腳跟同時提起,越高越好。再向下彎使手掌觸地。
6.膝部運動:雙腳並攏半蹲,雙手扶在雙膝上先順時針轉十圈,再逆時針轉十圈;最後站立轉動右腳踝,及左腳踝各十次。次數多寡可自行斟酌增減。
(二)頭部運動
每次坐禅之前,不論有否做上述之暖身運動,均需作下述的頭部運動。
坐下蒲團後,先將兩手平置于左右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做頭部運動的四個步驟:1頭向下低,再往後仰;2頭向右傾,再往左傾;3頭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4頭以順時針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轉,再逆時針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轉。每個步驟身體不動,肌肉和神經放松,各做叁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呼吸自然。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力;使頭腦清新,漸漸甯靜。
做完頭部運動,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臍下約叁指)處,雙手兩拇指相觸,成一倒叁角形,深吸一口氣,接著慢慢吐氣並向下彎腰,雙掌壓小腹幫助把氣吐出,直至氣完全吐完,連續做叁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體內的濁氣排出,換取新鮮帶氧的空氣,使血液循環順暢。
(叁)七支坐法
做好預備動作,便可開始坐禅了。正統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謂七支坐法是:
1雙足跏坐——此有二式:
1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于左大腿上,再將左腳置右大腿上,稱爲如意吉祥坐。
2不動金剛坐——將右腳在下,左腳置于右大腿上,再將右腳置于左大腿上,稱爲不動金剛坐。這兩種坐法,對于年長及初學的人,很難做到。
初學的人如無法雙盤,可改爲單盤的半跏坐,只要將一只腳置于另一邊的大腿上即可。左腳在右小腿下或右腳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對于無法雙盤及單盤的人,開始時還可以采用更簡易的坐法。如:
1交腳座——兩腳均置于地,向內向後收,兩腳掌向上,置于兩小腿乃至兩大腿之下。
2跨鶴坐——即雙膝跪下,將軟墊置于骻下,如騎在鶴背上,兩腳的大拇指上下交疊,將臀部坐落在骻下的墊子上。
3天神坐——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置于身前;另一腳曲向外,置于身後側。南傳上座部佛教徒,席地聞法時多用此式,乃至坐禅寺時的初步坐法也用此式。
4如意自在坐——此式系模仿菩薩八相成道,自兜率天下降人間之前的坐姿,左腳坐如半跏式,曲向內,腳跟置于會陰前,右腳垂立、曲膝置于右胸前,左右兩手平覆分置于左右兩膝,或合抱于垂立的膝蓋。
5正襟危坐——以上各種坐法,均系席地而坐,此式則坐于與膝同高的椅子上或板凳上,兩腳平放于地,兩小腿垂直,兩膝間容一拳的距離,背不可依靠任何東西,僅臀部坐實,大腿宜懸空,與小腿成一直角。
以上各種坐法,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法規定的標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經久穩固的坐姿,仍系最難的跏趺坐。因此,初學的人即使無法雙盤,至少要多練習習慣于單盤。
1背脊豎直——腿盤好之後,挺起腰幹,勿挺胸部,頭頂天垂直,下颚內收,颔壓喉結。
2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輕輕相接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于丹田下的骻部腿上。
3放松兩肩…
《聖嚴法師教禅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