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位僧人請示馬祖:「能不能請您把菩提達摩從西天(印度)帶來的是什麼告訴我?」馬祖說:「我今天沒有這個心情,你去問智藏師兄吧!」僧問智藏,智藏說:「我今天頭痛,你可問懷海師兄去!」僧問懷海,懷海則說:「這我倒也不會了,你還是去問馬大師吧!」僧人又回到馬祖面前。馬祖罵道:「你真是個笨蛋!智藏的頭發是白的,懷海的頭發是黑的。」就這樣已經把問題解決了。
從修行的方法來說,禅, 宗爲人解, 決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離念的方法,另外一種叫觀想的方法。以上所舉的兩個例子,是屬于離念法,又叫不立文字的頓悟法,也就是不必通過經驗、知識、思考、學問的過程和努力,只要當下把自己放到時間與空間之外,把自我意識的屏障全部抖落,赤裸裸的,一絲不挂的,那就叫作「心無罣礙」。那也就是「不立文字」的「直指人心」。
第二種是所謂觀想的方法,是用轉移意識的焦點,或把意識專注于某一句話、一樁事、一個點、某一個念頭。例如用數息觀,是注意呼吸的出入,以及呼吸的數目,或者注意小腹蠕動;有的是注意念佛時所念的佛號或菩薩聖號;或者是觀想人的身體,從死亡、經腐爛、而到只剩一副白骨,到最後,骨頭也沒有,只剩下白光。用這種觀想法,也可以使人的煩惱和意識漸漸沈澱、澄淨,而漸漸産生智慧。
所以禅的方法,跟心理醫生或精神病醫生的治療方法不一樣。但是,有嚴重精神病和心理問題的人,可以用打坐的方法作爲輔助治療;卻不可希望從治病而要求達到開悟的目的,否則會引發更嚴重的精神病或心理的問題。(一九九○年十一月八日講于紐約市立大學布洛倫學院,陳淑梅整理)
禅─心理健康
一、佛法治心病
佛教原先在印度出現,釋迦牟尼佛開始就是爲了替人類治病。人類的病,應該說是與生俱來,生出來就已經開始害病。沒有害病的人還沒有生出來,如果他出生以後,一定死了以後才沒有病。所以,在人生的過程中,不管是身體的或是心理的,都是會有病痛的。佛說,身體的病,應該找醫生看;心理的病,應該用佛法來治療。
不過,人的心理越健康,身體的病也會越少,對于身體病痛的感受,也會減少。所以,佛的救世、救人的心比救人的身體問題更重要。
若能把心理的病,全部治好的話,就叫作解脫。如果身體健康而心理不健康,這種人比身體有病更痛苦。所以佛說的苦,是指生理與心理兩種,但是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苦。如果身體有病而心理很健康的話,身體的病是可以忍受的。
身體的病應該叫痛,心理的病才叫作苦。佛法不是用來除痛的,因爲那不是麻醉針,而是用來救苦的。
二、苦的原因
苦的原因,從佛法的立場來看,一共有兩種:
(一)從無始的無明而産生
西方的宗教是講有開始的,西方的哲學、科學也講宇宙什麼時候開始的問題。但是很不容易解決「什麼時候才算真正開始」的問題。所以佛教說無始,就像一個圓環,不知從那裏開始。一定有開始的地方,但是找不到。因爲每一點都可以是開始的地方,所以叫無始。因此,要問我們的苦從哪裏來,佛教回答這問題是:從沒有開始就有了,它的源頭叫作無始無明。
(二)煩惱的因果循環
從前因會産生後果,這果又變成另一個因,再産生另一個後果。在時間上不斷的往前走,不斷的製造未來的因。
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煩惱共有叁類:
1從自然的環境中來
叁藩市是個好地方,有薄霧,有涼風,有海灣景觀,但是也會冷,也會熱。許多人將叁藩市看作是人間天堂,但住在叁藩市的人照樣會病。剛才我在車上,一位居士打噴嚏。我說:「你怎麼生病了?」她說:「不是,是我對冷空氣敏感。」我以爲住在天堂的人不會害病,像叁藩市這麼好的地方也有人生病,而且還有一間這樣的總醫院在這裏。叁藩市這個地方,天氣再好,空氣再清新,環境照樣會使我們害病。在這裏偶爾也會遇上可怕的地震及連年的幹旱。在若幹種食物裏面也會偶有毒素。
2從社會的人際關系來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讓我們産生煩惱。那些人給我們煩惱最多?很多人認爲是仇人。其實不一定,很可能是你家裏的先生、太太、兒女。跟你吵架吵得最多的不一定是你的仇人,而可能是你的親人。我們在社會上,除了親人之外,一般的朋友,不論認識與不認識,産生了關系,有些會給我們幫助,有些會給我們煩惱;有時給我們幫助,有時給我們煩惱。處身在他們之間,經常互相競爭。昨天我去史丹福大學演講,有人告訴我:「學術界最黑暗,鬥爭最厲害。」照道理說,學者們的學問好,思想高明,頭腦聰明,應該懂得彼此諒解,互相幫助,不應我鬥你爭。但是學問越好的人,往往鬥爭越厲害。下焉者爲權爭、爲名爭、爲利爭,上焉者爲思想觀念、爲不同的看法而爭持不下。這種現象,到處一樣。只要有人的地方,彼此就會競爭。你看不起我,我比你更驕傲。請問:你們從來沒有發現什麼人跟你競爭過嗎?你也從來沒有跟任何人競爭過嗎?答案是沒有。達爾文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過這是物性,不是人性,更不是佛性,所以會爲人類帶來煩惱。
3出于我們內心情緒的掙紮
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在外面,而是我們自己。因爲我們常常改變我們的主意和我們的想法。若對昨天的我而後悔,或因昨天的我而高傲,就會産生情緒變化,那就是煩惱。常常由于輕重緩急的關系、親疏利害的關系、大小多少的關系、高低深淺的關系等,使得自己沒有辦法作決定。常常考慮到得與失、對或錯、正與負,使得自己舉棋不定,這是最痛苦的事。而且,認爲自己內心沒有問題,卻又常常生氣,常常難過。我曾問過類似的一個人:「你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煩惱?」他說:「我自己不會有煩惱,都是那些人讓我煩惱。」實際上,他們自己有了問題,才引起人際的問題。
昨天在我坐的汽車上,另有其他四個人,高聲談話,講得很多。有一個人問我:「師父,我們吵成這樣,真對不起你。」我說:「你們吵你們的,跟我沒什麼關系。」其實,他們吵鬧,我是全部聽到了。不過,內容既與我無關,聲音便不太重要。今天早上,其中有一個人跟我講:「有些人怕吵,只要聽到我們吵鬧聲音的時候,就厭煩生氣。」這看起來,好象是從外來的一種煩惱,其實,是他們自己本身的問題。
叁、五大類煩惱
心理的煩惱有五大類:1.貪欲,2.憤怒,3.愚癡,4.傲慢,5.懷疑。這是從佛教的觀點作的分類。
如果當我們煩惱起時,可以分析一下,這是屬于那一類的?當我們知道是屬于那一類煩惱的時候,這種煩惱便會相對地減少。當有貪欲的煩惱時,要反觀自己,知道在貪,並告訴自己是在貪,那時你的貪欲煩惱的氣勢,自然會下降。
當你因爲憤怒而痛苦煩惱時,你若能夠反省一下,你知道自己正在憤怒,你憤怒得很痛苦,應該告訴你自己:「我怎麼會自找苦吃,自尋煩惱?」這時候你的痛苦和憤怒也會漸漸減少。那時要向內看心,不要望外看你的環境,不是在看那個問題,而是告訴自己:「沒有必要如此煩惱。」
當你有愚蠢的行爲而産生苦惱之時,如果能發覺你自己愚蠢,這時候你的苦惱便會相對的減少。當你會說:「Iamsostupid」(我是如此的蠢),你已知道自己愚蠢,因蠢而生的煩惱,也就會不藥而愈了。
類似的情形,還可用到傲慢上去。看來傲慢並不是煩惱。其實,傲慢的起因是自卑,自卑的原因是無自信,無自信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所以也是一種苦惱。
另外,懷疑會帶來痛苦,因爲懷疑,不能作決定,不敢相信自己,也沒有心量相信人,對事、對人、對自己,狐疑不信,優柔寡斷,你會非常苦惱。如果你知道因爲懷疑而會帶來痛苦,應該這樣想:「我希望要完成這樣的事,就得甯可相信這是好的、對的,不要懷疑了。」那你才會真的去用,著手去做。有人在結婚以前,已經決定要結婚,卻在懷疑:「我們結婚以後,將來會不會離婚?我結婚以後,將來的那一半會不會遺棄我?我結婚以前,對方是不是說了謊?」這樣懷疑對方,要想在結婚以後,有個和樂的家庭很難,因在還沒有結婚以前,就已經很痛苦了。本來是不會離婚的,因爲懷疑,疑心生暗鬼,各懷鬼胎的結果,可能很快就會離婚了。所以,當你有懷疑心的時候,應該告訴自己:「我如真的懷疑,就不碰他。如果非得有他不可,就得接受他、相信他。」否則就等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討苦吃,何苦來哉!不過,完全沒有懷疑心是不可能的,有一點懷疑是正常的。也可以說:凡夫有病是正常的。
四、不平衡的原因
心理不平衡的原因,可有五項:
(一)不自量力的追求和抗拒
也就是不管自己的力量有多大,沒有考慮到本身的力量而貪得無厭。對于無法避免、無法抗拒的事實,希望能夠無理地逃避、無知地抗拒。這種情形,通常的每一個人多少都有一些,尤其年輕人多會認爲自己有能力,自己可辦到,自己的潛力非常強。人家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人家能得到的東西,自己也能得到。可是一旦遇到挫折或不如意的逆境現前時,他們便希望負嵎頑抗。因爲力量不夠,注定了會失敗。
(二)永遠不能滿足地伸展和征服
永遠希望伸展自己,也是世人的通性,把自己的思想行爲,施展出影響他人的力量,無限製的往外延伸。有些人是爲名而爭,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知道他。另有一些人是爲權力而爭,希望用自己來…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