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悟▪P23

  ..續本文上一頁征服他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也有一些人爲利而爭,希望自己成爲億萬富翁,富甲天下。即使在家庭裏面,也可以常常發現:太太希望征服丈夫、丈夫希望征服太太的例子。爲了名利權力而針鋒相對,水火不容,發生在個人之間、團體之間、社會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情況,屢見不鮮,永無了時。

  

  (叁)傲慢

  

  有了成就的時候,就會驕傲,傲與慢不易分開,並與謙虛相悖,虛能容物,有容乃大;傲盛則狂,狂則自傷而且傷害大衆了。

  

  (四)怨尤

  

  當在遭遇到失敗的時候,仍能鼓起勇氣,努力不懈的人很少,多半就會懊喪、氣餒、怨天尤人。殊不知人生的遭遇,必定有其原因,不信因果,光是詛咒,于事無補。

  

  (五)疑懼

  

  懷疑心較重的人,一定沒有安全感。

  

  五、如何平衡心理?

  

  如何平衡人的心理?從一般人來看,心理病可能用叁種方法來處理:

  

  第一種,自己騙自己,說自己沒有病,那是諱疾忌醫,相當可憐。

  

  第二種,知道自己有病,承認心理不平衡,但是他自己認爲可用控製壓抑的工夫幫助自己。結果壓抑越久,問題越大,也是非常可憐!

  

  第叁種,是請心理醫生,用分析的、解釋的方法來疏導,用藥物來治療。這可以有幫助,但是只可以幫助一部分,只能夠幫助一時間。因爲醫生只能夠知道你一部分,你自己也只知道一部分,並沒有完全知道你自己是害什麼病,醫生也並不完全知道你的病因是什麼。經過疏導以後,好象是把問題解決了,過了一段時間,又會發現問題還在那裏。所以,有人看了十多年、二十年的心理醫生,還需要常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看這種病人看多了,結果他們自己也會患上了心理病。

  

  六、禅佛教的心病療法

  

  如何用禅佛教的方法治療心理的病苦?

  

  (一)用觀念的方法,可以試舉叁種:

  

  1因果的觀念

  

  因果觀念是宗教的信仰,也是事實如此。所謂事實,是在現實的生活裏面,我們做任何事,都會有反應,有結果。如果通過宗教的信仰,就相信這一生之前還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有無量無數的前生。此生之後還有來生,若不解脫,會有無量無數的來生。我們現在所得到的結果,也許會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有不公平的事,這應該是從過去生所得到的結果。如果我們具足這個信心或這種觀念的話,遇到任何不平的事而又無能克服、無法解決、無法抗拒之時,也可以泰然自若地面對它、接受它了。

  

  2因緣的觀念

  

  一切的現象都是由于不同因素的聚合而産生,也由不同的因緣關系而消失。當我們知道任何事的成功之時,不需要那麼興奮,也不需要那麼高傲,因爲完成一件事絕不僅是出于個人的力量,而是來自天時、地利、人和,衆多的因緣共同的力量。如果遇到逆境,遇到壞的情況發生之時,也用不著太難過,因爲有一位西方哲學家說過:「當黑夜非常黑的時候,就知道離開天亮已經近了。」所以任何現象的出現或消失,都是因緣生、因緣滅,那裏用得著去爲之難過或興奮呢?如能心理平靜,就會健康長壽。

  

  3慈悲的觀念

  

  普通人總是希望人家慈悲自己,自己則不必慈悲人家。很多人自己做錯事的時候,常希望人家能夠原諒自己,而說:「請你們不要用聖人的尺度來要求我嘛!」但是看到人家有錯誤的時候,就要得理不饒人了:「你是應該做對的,你爲什麼做錯了?」這就是不慈悲。

  

  慈悲可有四個原則:(1)要調和自心的矛盾,(2)要憐憫他人的愚蠢,(3)要原諒他人的錯誤,(4)要關懷他人的苦難。其中第一個要調和自心的矛盾,特別重要。要想自己的心裏安定平穩,必須先要有因果觀念和因緣觀念。自心平和,然後才可能有真慈悲心來關懷他人。你若能夠憐憫他人、原諒他人和關懷他人,就可保證你的心理已經是相當健康了。

  

  (二)用修行的方法,可以試舉兩類:

  

  1念佛

  

  念佛有兩種作用:(1)念佛求生佛國淨土,他就能夠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永遠的未來,而把現在的麻煩,放下不管。(2)可以轉變心理的問題。當心理不平衡時,把心念轉向持名念佛,專注佛菩薩的聖號上去,就能暫時擱下不平衡的問題。所以我常勸人家說:「當你發脾氣要罵人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等于是說:你生氣的時候,把問題交給阿彌陀佛。

  

  2靜坐

  

  靜坐的功能可以把散亂的心集中,把不平衡的心安定,然後散念消失,正念相繼,便叫作入定。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會使你煩惱了。然後從定的程度,進一步親證無我的智慧,那便是叫作開悟。悟境出現的時候,心理一定是相當健康的了。不過悟有大小,如屬小悟,在悟的那段時間,心理沒有問題,悟境過後也可能又有問題。但是,有過開悟經驗的,已經知道如何去解決那些問題了。所以,縱然是小悟,也比沒悟的好。(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五日講于叁藩市市立總醫院,楊泳漢醫師整理)

  

  

  

  

  

  

  禅─內外和平

  

    一、心的內外

  

  當我們向內觀察自己的內心時,常會發現我們的心不在內而在外,那麼內在與外在是否成對立的呢?站在佛教的觀點來看,內在與外在是統一而非對立的,只要內心安甯清淨,所見的外在世界也是安甯清淨的。然而一般人因爲內心與外界,有許多的矛盾與沖突,而感到萬分的痛苦。如果我們能運用佛教的觀念及修行的方法,使得內外和諧,那麼我們的身心自然能夠得到安樂與自在。

  

  二、佛教所見的內在與外在

  

  佛教的宇宙觀與人生觀

  

  佛教的宇宙觀是由人的內在完成的,外在的世界只是反映著過去內心的造作,因爲業由心起而萬法唯心所現,個人的小世界是自己個人業力所現,外在的世界是大家共同的共業所感。由無明煩惱爲因,而有人生宇宙的結果,無始無明的煩惱使人産生心理及生理的行爲,再由身心的行爲産生後續生活及生命的結果,在獲得生活及生命之延續結果的同時,又由于厭苦與求樂的本能而不斷地造作新的身心行爲,如此由因至果,從果生因,便形成相續不斷的生命現象,這就是叁世流轉。而這個生命現象的起因是內心的無明煩惱,因爲個人內心有煩惱而不能平靜,造成外在世界也不能平和。

  

  佛教內在與外在的統一論

  

  衆生與聖人所不同之處在于心的染淨,衆生的心不清淨而有雜染,相反的聖人的心是清淨而無染,心有染故衆生所見的宇宙也不清淨。佛教將世界分爲精神的心法與物質的色法,人生與宇宙是由精神的心法與物質的色法組合而成的。在精神與物質二者之中,以精神的心法爲要,因爲精神的心法是內在生命的動力,而外界的色法是生命的現象,「心」的精神加上「色」的物質,則有人生宇宙的各種現象。我們必須依靠內在的精神才能認識外在的物質世界,如果離開精神,物質的世界對我們來說,就等于不存在。如果我們希望世界和平,首先每個人的內心必須平和,一般人只是希望世界和平而自己的內心卻無法平和,那麼這個世界是不可能和平的,有人希望世界和平而瞋恨戰爭,這個人的內心便是不平和。有兩個人在爭論,其中一人主張和平是不需要戰爭的,而另一個人卻主張只有戰爭才能達到和平的目的。正在劇烈的爭論時,那位主張戰爭的人問那位主張和平的人說:「既然你主張和平,那爲什麼又要與我爭論呢?爭論就是不和平。」像這樣的兩種人比比皆是。

  

  叁、佛教的目的在于內外的和諧

  

  (一)世間是苦的事實

  

  1自我和外在的對立與沖突

  

  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痛苦,而苦的原因,是起于個人自己,與外在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對立與沖突,在社會中常常見到人與人之間總是有沖突,父與子鬥,親戚朋友互相對立,甚至于鬥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你有沒有見到過結婚後從不吵架的夫妻嗎?當一對夫妻爭吵時,總是覺得對方是錯誤的,是因爲對方的錯誤,給自己帶來無限的痛苦。

  

  有一位太太常與先生吵架而感到十分煩惱,當我問她爲什麼這麼煩惱時,她卻回答說:「我自己本身並沒有煩惱,而是我先生帶給我無比的煩惱。」

  

  2自我與內心的矛盾沖突

  

  取與舍,利與害的沖突:當我們面臨抉擇時,在取與舍之間總是無所適從,在作了決定後又患得患失。

  

  有一天一位皈依女弟子問我說她要結婚了好不好?我回答說:「很好,你要結婚爲什麼要問我呢?」她說:「我有叁個很好的對象,但是我不知道要跟那一位結婚才好,因爲我無法在叁者中選擇一個,所以才來請教師父。」于是我建議這個女弟子在叁個對象中選一位來見我,過了一天她果真帶了一位男朋友來見我,我立刻告訴她:「這位最好!」她回答說:「但是你還沒有見到另外兩位,他們也很不錯啊!」我說:「那你就抽簽決定好了,但是你要知道,你之所以先帶這位來,必定有你的原因。」結果她還是跟那位被她帶來給我看的男朋友結婚了。

  

  理智與情感的沖突:一般人通常用理智處理他人的事,而用情感來處理自己的事,這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的原因。

  

  有一位名醫師,當他的兒子生病時,總是要請別的醫生爲他兒子治病,有人好奇的問這位名醫說:「你既然是一位名醫,爲什麼不能爲自己的兒子治病呢?」

  

  他說:「正因爲那是我的兒子,我害怕自己不能很理智地診斷及治療,因而可能造成錯誤的結果。別的醫師與我兒子並沒有親情的關系,他會很冷靜地用理智爲我兒子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以此可知,我們如果用情感來處理事情,往往容易造成錯誤。

  

  前念與…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聖嚴法師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