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悟▪P24

  ..續本文上一頁後念的沖突:昨天的想法到今天已經改變了,昨天認爲對的而今天卻認爲是錯的,今天決定的事,到了明天可能又要改變,有人改變得太快,因而對自己的決定起了懷疑。如果一個人常常在改變自己的決定,這個人的內心,一定不能安定,內心不安定,他跟著來的生活,也就不能安定了。

  

  自我的失落與盲目的追求:有一位年輕人,每當我見到他時,他都是在生氣,于是我就問他說:「你爲什麼總是在生氣呢?」他回答:「這個世界已經瘋狂了,我昨天計畫好的事,今天的情況就已經改變了,我永遠無法追上這個世界,所以讓我很生氣。」這個人自己沒有原則性的目標,一味跟著環境的風浪浮動翻滾,而去盲目的追求,今天看到東邊好就要向東走,明天覺得西邊更好,又要往西跑,由于外境的誘惑,瞬息變遷,便引起了他內心的不安與混亂,因而失去了安定及安全。

  

  (二)離苦得樂,便是內外的甯靜與和平

  

  1用佛教的理論可以疏導我們

  

  因果觀:我們所遭遇到的一切好事與壞事,都有其原因,若不是今生所造之因,必是過去無量世中所造之因。所以遇到好事不必驕傲,遇到壞事也不必惱恨,及時努力求進步、求改善,才是最好的決定。

  

  禅宗的初祖菩提達摩曾說:➀遇到惡境應修「報冤行」。既是過去自作的惡因,現在當受惡果。好象你自己弄髒了手,趕緊洗手最要緊,不先洗手,而先埋怨或計較弄髒了手的責任那是蠢人。➁遇到善境當修「隨緣行」。既然是過去自作的善因,現在當受善果。好象你開支票向銀行提出大筆原屬于你自己的存款,如果還以爲那是飛來的橫財而高興不已,豈不是傻瓜。

  

  因緣觀:世間的現象不是一個人可以成就的,而是衆緣合和而成的。曾有一位大公司的老板,很驕傲地對我說:「我們的公司有叁萬員工,都是靠我生活的。」我問他說:「如果所有的員工,都不替你的公司工作,或者你無法找到足夠而適當的員工,那時你的公司,仍然可以存在嗎?」這位老板就是一個不能了解因緣觀的實例。

  

  我們所處的環境,都是由于各種因緣的結合而出現。因緣不斷地在變動,現象也跟著不斷地改變。所以好的無常,壞的也無常,不必太高興,不用太悲傷,繼續向好的方向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2用修行的方法達到內心的平靜

  

  修行的方法很多,例如誦經、持咒、禮拜、念佛號及念菩薩聖號,都是修行的方法。但從一般來說,以修行坐禅的方法,最容易達到內心平靜的效果。當然,打坐的時候,首先要有正確的坐姿及呼吸的方法,使得全身放松之後,再用調心的方法,把散亂心集中起來,再由集中了的心境,進而達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

  

  因此,在達到內心統一的過程中,有叁個層次:

  

  身與心的統一:在這個時候我們會忘記自己身體的存在,同時會感到非常輕松。

  

  內心與外境的統一:當你達到這個境界之時,你會覺得身外的環境與你自己的身心是一體的。所以最大者並不在外,至深者也不在內,此時內心與外境統一而成一體,體驗到所謂「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所以能有「仁民愛物」的心量。當你有了如此的經驗之時,對于世上的好壞美醜,不但沒有分別,而且都是無比的可愛。

  

  前後念的統一:當你到達這種境界時,時間的感覺和空間的概念已不存在,因爲前與後對你來說並無差別,這就是所謂的入定。當在入定之時,身心、世界、時間、空間,都無差別,僅是現實的存在。對你而言,整個宇宙,都只有一個全體的存在。有了這種經驗的人,在出定後,仍然會有一段時期停留在內外統一的感受中。

  

  四、參禅的方法

  

  (一)《維摩經》雲:「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又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若能發願救濟一切衆生,便能無怨無敵,便能得到內心的安甯及世界和平。如果萬事不爲自己而只爲衆生,此人便會生起慈悲心,有慈悲心者必能與智慧相應,有智慧者必與自在的解脫相應。

  

  在諸佛眼裏所見的現實世界,原本清淨,所見的一切衆生,皆是平等。只因衆生的心不安甯、心不清淨、心有雜染,衆生所見的世界,就不是安甯和清淨的,所見的衆生,也不是能夠平等的。

  

  (二)禅宗的安心法

  

  禅宗說:「參禅不在腿。」這是說,參禅不一定要靠打坐,而開悟也不一定是因爲修行,只要心得平安,萬事便容易解決。

  

  禅宗二祖慧可見初祖菩提達摩時,希望初祖爲他安心,菩提達摩說:「將心拿來,我與你安。」結果慧可覓心不可得。達摩就說:「已經給你把心安了。」心即是念,考察每一個念頭,若不是屬于過去就是屬于未來的。過去已成過去,未來尚未出現,所以永遠也找不到現在的念頭。

  

  牛頭法融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同門,當他見到四祖道信時,四祖問他:「誰在觀心?心是何物?」二祖慧可都找不到心,當然牛頭法融也一樣地找不到心,因此牛頭聽了四祖的問話就開悟了。

  

  《六祖壇經》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當愛與憎都與你無關之時,你就可以伸長兩條腿,好好睡覺了。這並不表示開悟的人無事可做,而是說心中無事可煩。例如當雲岩禅師問百丈大師說:「你終日爲誰忙碌?」百丈答道:「因爲我自己已無事可做,所以專爲需要他的人而忙碌。」

  

  如果我們能用佛教的觀念及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內心平衡、安定,那麼我們所見的外在世界,必然也是和平的。我們更要努力地幫助別人,使得所有與佛法有緣的人,也能同樣地得到心內心外的平靜與和平,世界上的紛爭,也會因此而減少再減少了。(一九九O年十月二十九日講于北加州的Ukiah Sarwa Dharma,屬于西藏白教系統的西方人團體,講出時的英文題目是"Inner Peace and Outer Peace",由哈佛大學的音樂博士Dr.LoniBaur女士擔任英語翻譯。嗣後由甘桂穗居士根據我的演講大綱及錄音帶,分別整理成爲中英文稿)

  

  

  

  

  

  

  

  禅─你.我.他

  

    有一位禅宗祖師在開悟後,非常歡喜而手舞足蹈。別人問他:「你爲什麼這麼歡喜?」他說:「我現在才發現我的鼻孔,原來是朝下的。」未開悟者與開悟者之不同,在于前者有分別、有執著、有煩惱、有「你、我、他」。所謂「你、我、他」是人與人間産生的反應。「我」在中間,以我爲主,與前面的「你」和後面的「他」相互牽絆。但是,一切問題的重心在「我」。而如《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沒有「你、我、他」的存在。

  

  當釋迦牟尼佛傳佛法的涅槃妙心予大弟子迦葉尊者時,佛僅拈花而迦葉微笑,師徒之間不說一字一句。相傳禅宗第一代祖師菩提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亦不曾言語。真正的禅是無法可說,雖然說出來的絕不是禅,可是,仍然需要用言語介紹什麼是禅。

  

  一、禅是什麼?

  

  禅是佛法。我所理解的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是佛教的教理,只不過用禅的方法,可以很直接、很快速的有受用、得利益。禅,不是口頭說的,是生活中親身體驗的。如果僅是口頭說的,一定不是禅。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臨涅槃時指示,四十九年的說法,未曾說得一字。因此,真實的佛法是無法可說,可說的是方便法。譬如手指指月,手指不等于是月亮。如果沒有方便法,讓人們體會佛法,則無法接受佛法的利益。

  

  二、禅是離開文字、語言或符號

  

  佛法是不可思議,所謂「不可思」,是無法用頭腦想象,「不可議」,是無法用言語議論、介紹或說明,即使千言萬語,也無法表示出完整的佛法。所以,禅宗祖師有句話:「說一物,即不中」,又說:「開口即錯,動念即乖」,只要開口說出任何一件事,都是錯的。

  

  有一位禅宗祖師未開悟前問師父:「佛法是什麼?」

  

  「南京的蘿蔔。」或說:「青州的布衫。」師父回答。意即,蘿蔔是禅,青衫也是禅。

  

  又有弟子問:「禅是什麼?」

  

  祖師說:「你吃飯了沒有?」

  

  弟子說:「還沒吃。」

  

  弟子吃過了飯,再來問:「什麼是禅?」

  

  祖師說:「洗碗筷了沒有?」

  

  弟子答:「還沒洗。」

  

  祖師說:「你洗碗筷去吧!」

  

  洗了碗筷,又來問:「什麼叫作禅?」

  

  每個人每天都在做著穿衣、吃飯、洗碗筷、睡覺等事情,而在這些日常瑣事中,如果有「我」的執著心存在,看到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禅」;放下自我的執著,見到的一切皆是禅。

  

  叁、禅在世間,不離世間

  

  佛法告訴我們,世間是虛妄的。因爲我們不了解世間是虛妄的,遂引出種種執著,産生許多煩惱。佛告訴我們人無法離開生老病死。佛法在人間最大的用處,就是教人如何離開、解決生老病死苦。因此産生很大的誤解,有人厭惡生死,認爲自殺、離開世間,便得離苦,這非但不是脫苦的方法,甚至是苦上加苦。

  

  佛告訴我們的方法是修學佛法。除卻心中的執著,消除煩惱,則對生死無有恐懼,才是解脫、離苦。《六祖壇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因此,並不是離開世間,就是脫離苦海。不是離開世間,還有一佛法可求。

  

  世間有人忘卻自己的困難、痛苦,而以解決衆生之苦難爲職志,這是修菩薩行的人。菩薩也會受苦挨餓、遇害、遭淩辱,但受衆生之所依賴、寄托,爲使衆生離苦得樂,而沒有自我中心的自私心,因此,不覺得是在受苦。所以,發菩薩…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聖嚴法師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