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念的冲突:昨天的想法到今天已经改变了,昨天认为对的而今天却认为是错的,今天决定的事,到了明天可能又要改变,有人改变得太快,因而对自己的决定起了怀疑。如果一个人常常在改变自己的决定,这个人的内心,一定不能安定,内心不安定,他跟着来的生活,也就不能安定了。
自我的失落与盲目的追求:有一位年轻人,每当我见到他时,他都是在生气,于是我就问他说:「你为什么总是在生气呢?」他回答:「这个世界已经疯狂了,我昨天计画好的事,今天的情况就已经改变了,我永远无法追上这个世界,所以让我很生气。」这个人自己没有原则性的目标,一味跟着环境的风浪浮动翻滚,而去盲目的追求,今天看到东边好就要向东走,明天觉得西边更好,又要往西跑,由于外境的诱惑,瞬息变迁,便引起了他内心的不安与混乱,因而失去了安定及安全。
(二)离苦得乐,便是内外的宁静与和平
1用佛教的理论可以疏导我们
因果观:我们所遭遇到的一切好事与坏事,都有其原因,若不是今生所造之因,必是过去无量世中所造之因。所以遇到好事不必骄傲,遇到坏事也不必恼恨,及时努力求进步、求改善,才是最好的决定。
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曾说:➀遇到恶境应修「报冤行」。既是过去自作的恶因,现在当受恶果。好象你自己弄脏了手,赶紧洗手最要紧,不先洗手,而先埋怨或计较弄脏了手的责任那是蠢人。➁遇到善境当修「随缘行」。既然是过去自作的善因,现在当受善果。好象你开支票向银行提出大笔原属于你自己的存款,如果还以为那是飞来的横财而高兴不已,岂不是傻瓜。
因缘观:世间的现象不是一个人可以成就的,而是众缘合和而成的。曾有一位大公司的老板,很骄傲地对我说:「我们的公司有三万员工,都是靠我生活的。」我问他说:「如果所有的员工,都不替你的公司工作,或者你无法找到足够而适当的员工,那时你的公司,仍然可以存在吗?」这位老板就是一个不能了解因缘观的实例。
我们所处的环境,都是由于各种因缘的结合而出现。因缘不断地在变动,现象也跟着不断地改变。所以好的无常,坏的也无常,不必太高兴,不用太悲伤,继续向好的方向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2用修行的方法达到内心的平静
修行的方法很多,例如诵经、持咒、礼拜、念佛号及念菩萨圣号,都是修行的方法。但从一般来说,以修行坐禅的方法,最容易达到内心平静的效果。当然,打坐的时候,首先要有正确的坐姿及呼吸的方法,使得全身放松之后,再用调心的方法,把散乱心集中起来,再由集中了的心境,进而达到前念与后念的统一。
因此,在达到内心统一的过程中,有三个层次:
身与心的统一: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身体的存在,同时会感到非常轻松。
内心与外境的统一:当你达到这个境界之时,你会觉得身外的环境与你自己的身心是一体的。所以最大者并不在外,至深者也不在内,此时内心与外境统一而成一体,体验到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所以能有「仁民爱物」的心量。当你有了如此的经验之时,对于世上的好坏美丑,不但没有分别,而且都是无比的可爱。
前后念的统一:当你到达这种境界时,时间的感觉和空间的概念已不存在,因为前与后对你来说并无差别,这就是所谓的入定。当在入定之时,身心、世界、时间、空间,都无差别,仅是现实的存在。对你而言,整个宇宙,都只有一个全体的存在。有了这种经验的人,在出定后,仍然会有一段时期停留在内外统一的感受中。
四、参禅的方法
(一)《维摩经》云:「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又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若能发愿救济一切众生,便能无怨无敌,便能得到内心的安宁及世界和平。如果万事不为自己而只为众生,此人便会生起慈悲心,有慈悲心者必能与智慧相应,有智慧者必与自在的解脱相应。
在诸佛眼里所见的现实世界,原本清净,所见的一切众生,皆是平等。只因众生的心不安宁、心不清净、心有杂染,众生所见的世界,就不是安宁和清净的,所见的众生,也不是能够平等的。
(二)禅宗的安心法
禅宗说:「参禅不在腿。」这是说,参禅不一定要靠打坐,而开悟也不一定是因为修行,只要心得平安,万事便容易解决。
禅宗二祖慧可见初祖菩提达摩时,希望初祖为他安心,菩提达摩说:「将心拿来,我与你安。」结果慧可觅心不可得。达摩就说:「已经给你把心安了。」心即是念,考察每一个念头,若不是属于过去就是属于未来的。过去已成过去,未来尚未出现,所以永远也找不到现在的念头。
牛头法融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同门,当他见到四祖道信时,四祖问他:「谁在观心?心是何物?」二祖慧可都找不到心,当然牛头法融也一样地找不到心,因此牛头听了四祖的问话就开悟了。
《六祖坛经》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当爱与憎都与你无关之时,你就可以伸长两条腿,好好睡觉了。这并不表示开悟的人无事可做,而是说心中无事可烦。例如当云岩禅师问百丈大师说:「你终日为谁忙碌?」百丈答道:「因为我自己已无事可做,所以专为需要他的人而忙碌。」
如果我们能用佛教的观念及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内心平衡、安定,那么我们所见的外在世界,必然也是和平的。我们更要努力地帮助别人,使得所有与佛法有缘的人,也能同样地得到心内心外的平静与和平,世界上的纷争,也会因此而减少再减少了。(一九九O年十月二十九日讲于北加州的Ukiah Sarwa Dharma,属于西藏白教系统的西方人团体,讲出时的英文题目是"Inner Peace and Outer Peace",由哈佛大学的音乐博士Dr.LoniBaur女士担任英语翻译。嗣后由甘桂穗居士根据我的演讲大纲及录音带,分别整理成为中英文稿)
禅─你.我.他
有一位禅宗祖师在开悟后,非常欢喜而手舞足蹈。别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欢喜?」他说:「我现在才发现我的鼻孔,原来是朝下的。」未开悟者与开悟者之不同,在于前者有分别、有执着、有烦恼、有「你、我、他」。所谓「你、我、他」是人与人间产生的反应。「我」在中间,以我为主,与前面的「你」和后面的「他」相互牵绊。但是,一切问题的重心在「我」。而如《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没有「你、我、他」的存在。
当释迦牟尼佛传佛法的涅槃妙心予大弟子迦叶尊者时,佛仅拈花而迦叶微笑,师徒之间不说一字一句。相传禅宗第一代祖师菩提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亦不曾言语。真正的禅是无法可说,虽然说出来的绝不是禅,可是,仍然需要用言语介绍什么是禅。
一、禅是什么?
禅是佛法。我所理解的禅,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是佛教的教理,只不过用禅的方法,可以很直接、很快速的有受用、得利益。禅,不是口头说的,是生活中亲身体验的。如果仅是口头说的,一定不是禅。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临涅槃时指示,四十九年的说法,未曾说得一字。因此,真实的佛法是无法可说,可说的是方便法。譬如手指指月,手指不等于是月亮。如果没有方便法,让人们体会佛法,则无法接受佛法的利益。
二、禅是离开文字、语言或符号
佛法是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思」,是无法用头脑想象,「不可议」,是无法用言语议论、介绍或说明,即使千言万语,也无法表示出完整的佛法。所以,禅宗祖师有句话:「说一物,即不中」,又说:「开口即错,动念即乖」,只要开口说出任何一件事,都是错的。
有一位禅宗祖师未开悟前问师父:「佛法是什么?」
「南京的萝卜。」或说:「青州的布衫。」师父回答。意即,萝卜是禅,青衫也是禅。
又有弟子问:「禅是什么?」
祖师说:「你吃饭了没有?」
弟子说:「还没吃。」
弟子吃过了饭,再来问:「什么是禅?」
祖师说:「洗碗筷了没有?」
弟子答:「还没洗。」
祖师说:「你洗碗筷去吧!」
洗了碗筷,又来问:「什么叫作禅?」
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穿衣、吃饭、洗碗筷、睡觉等事情,而在这些日常琐事中,如果有「我」的执着心存在,看到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禅」;放下自我的执着,见到的一切皆是禅。
三、禅在世间,不离世间
佛法告诉我们,世间是虚妄的。因为我们不了解世间是虚妄的,遂引出种种执着,产生许多烦恼。佛告诉我们人无法离开生老病死。佛法在人间最大的用处,就是教人如何离开、解决生老病死苦。因此产生很大的误解,有人厌恶生死,认为自杀、离开世间,便得离苦,这非但不是脱苦的方法,甚至是苦上加苦。
佛告诉我们的方法是修学佛法。除却心中的执着,消除烦恼,则对生死无有恐惧,才是解脱、离苦。《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因此,并不是离开世间,就是脱离苦海。不是离开世间,还有一佛法可求。
世间有人忘却自己的困难、痛苦,而以解决众生之苦难为职志,这是修菩萨行的人。菩萨也会受苦挨饿、遇害、遭凌辱,但受众生之所依赖、寄托,为使众生离苦得乐,而没有自我中心的自私心,因此,不觉得是在受苦。所以,发菩萨…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