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悟▪P25

  ..续本文上一页心的佛教徒和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所见到的世间是不一样的。

  

  佛法和世间法是不即不离、非有非无、不一不异,即佛法不离世间法。菩萨知苦而不觉苦,但是世间的苦确是实际存在的。对凡夫而言,世间法是世间法,佛法是佛法。菩萨或发菩提心的人,在世上做种种事,皆不离佛法,因此,对他们而言,佛法和世间法是一样的。

  

  四、「你.我.他」是世间法

  

  所谓世间是指时间和空间。时间是从古到今往未来,是因果的循环,是因果的继续不断。空间是无限广大的世间,它说明一切人、事、物彼此发生的关系,是因果不可思议,是因缘不可思议。

  

  有几位居士对我说:「我的过去生究竟做了什么事,使我这一生,这么受苦,在家中,夫妻间、儿女间彼此摩擦、争吵,在社会上,亲戚、朋友、同事、同学间也有不愉快,究竟造了什么罪?」

  

  我说:「你现在受的果报,皆是你过去对人做过同样的事。从无始以来,由于贪瞋痴、无明暗动,而做出杀、盗、淫、妄等恶业、世世恶业交缠,致因果复杂不可思议,因缘也不可思议。」

  

  因此,只要修行佛法,放下自我中心的「我」,「你、我、他」不分家,则罪业渐消,烦恼渐减,苦渐少,当没有受苦的烦恼时,就不觉得自己在受报,这个世界亦如佛国净土一般。境既随心转了,所见到的人,都是好人,所有的事,都是好事,则不论佛国、人间或地狱,皆能安然处之,如此即是禅。

  

  五、「你.我.他」就是禅

  

  释迦牟尼佛出世,即是要度众生,佛法在世间受重视,就是因人有执着、烦恼苦,故需要佛法。佛经记载,须弥山之北的北俱卢洲,彼处人民,思食得食,思衣得衣,且寿命长,无有诸苦,亦无佛法。又说,欲界的天国中,天人有天福,无苦的感受,故不需佛法,也不知修行。既无机会修行,也不可能成佛。而在人间,有「你、我、他」的存在,有苦的经验,所以诸佛因此而能修行成佛,佛国净土因此而建立,菩萨、罗汉因而有自利利他的度化。虽然「我」不是好的,但是没有「我」,我们不知学佛修行。因此,修行,当从「我」开始。

  

  六、烦恼是产生智慧的根源

  

  《六祖坛经》云:「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学佛就是要除却烦恼、求得智慧。但是,不要讨厌烦恼。没有烦恼,则不需要有智慧,也不知智慧是什么。发觉当下的烦恼是烦恼时,就已不是烦恼。修行时才能发现有烦恼,修行者随时警觉有烦恼的暗流在心中时起时灭,而注意不为烦恼所转。

  

  有人向我说:「打坐时,头脑里,时常有妄念,妄念中,时常有坏念头出现,而在念经、念佛时也会产生妄念及坏念头,这样子,罪过岂不是越大了?」

  

  我对他说:「你的业正在消,你的烦恼正在减少,你的智慧渐渐增长,所以你能在念经、念佛中,发现起了妄想。」

  

  有清净的正念,才能发现自己有烦恼的邪念。修行的人,不要怕有烦恼、妄念或邪念。有一自我中心做主宰,当自己发现有邪念时,这邪念已不存在。烦恼,必定有对象,不是「你」就是「他」,不论「你」、「他」是物或人,如果没有「你」、「他」,便不可能有烦恼。因此,当自己发现起烦恼时,要感谢使你产生烦恼的人、事、物,因为,他们是在帮助你修行。

  

  七、没有分别心,即是禅

  

  所谓「烦恼即是禅」,是就已经在修行或已经产生智慧者而言。因智慧而知有烦恼,便是禅。如果没有修行,不知有烦恼,智慧不生,则烦恼依然是烦恼。

  

  《六祖坛经》云:「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这是悟后的境界。若是以世间禅定的工夫,修行到身心统一、内外统一的无「你、我、他」的分别,这是属于世间定的境界。虽然,烦恼心不现前,可是「我」仍存在于「有」与「无」之间。当感觉「无」时,事实上,在「无」之外,还有「有」;当感觉全体统一时,在「我」之外,还有一个「无」。

  

  佛法的禅悟与世间的禅定不同,对于「你、我、他」了然于心,而不是视而不见。但是,没有相对的执着心。

  

  求智慧或除烦恼,是增加烦恼的原因,因为有一个「我」要求智慧,有一个「我」要除烦恼。禅宗的方法,就是将这个「我」通底打得干净,才是智慧显现。所以,不论起清净心或烦恼心,皆是妄心。

  

  因此,修行的人,不要讨厌烦恼心,烦恼心便会渐渐减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句,是教示修行的人,不要追求菩提,也不要讨厌烦恼,知道有烦恼即是正在修行,烦恼本身是产生菩提的原因。(一九八八年三月七日讲于高雄女中)

  

  

  

  

  禅─多.一.无

  

    所谓多,是多多益善。一,是大一统。无,是了无一法当前,没有执着。我将今天的主题分七段说明。

  

  一、禅是万法

  

  万法是所有一切现象。用现代的名词解释,是自然的、物理的、心理的、生理的现象。一切可用眼睛看、耳朵听、身体接触或心思考的,都是法。法也是道理、原理,由原理而产生的种种人、事、物的活动现象。

  

  禅是佛法,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教人从踏实的生活中体验万法,净化人心,而成为觉者。觉万法是因缘所生,万法是暂时的、变易的。了解万法既然是因缘所成,则须以努力不懈的精神,改善自己和环境。也因努力改善因缘,致力修行,则成佛是可能的。所以,佛教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入世的,是努力主义者。

  

  万法有虚妄法和真实法。虚妄法是「多」、是「二」,从时间的过程或空间的位置产生变化,称为「多」种现象。因未认清一切现象皆由因缘所生、变化无常,认为种种现象是永远存在,而去追求、占有或排斥,所以便产生「多」。如果知道万法是虚妄的,则易看得破、放得下、舍得掉。如此,看一切现象而不理会、不逃避、不执着一切现象,这样就是返妄归真。

  

  在宗教或哲学的范围,将「真」视为一永远不变的真理或真神。佛教认为所谓的真理、真神,仍然是一种执着,佛法说「一法不可得」,不论真理、真神或任何一法,都不是真实的,是属于人的虚妄执着。

  

  但是,修行佛法或禅,还是须从「多」的妄想分别开始,经过统一的阶段,才能到达「无」的层次。禅宗有句名言:「万法归一,一归何所?」万法归一,是宗教的经验,也是哲学的理论。「万法」是形而下的,到「归一」,则是形而上的,「一」是宗教与哲学共同的归处。

  

  宗教家看一切现象,皆是由神创造,最后仍归于神。哲学家看形而下的一切事物,皆是从宇宙的原理或原则出现,一切事、物既不离宇宙的原理或原则,便是统一的现象。

  

  可是,哲学家或宗教家的观念里,有一个很大的矛盾,既有「一」就有「二」,「一」本身不能单独存在。譬如在黑板上画一圆圈代表一,这个「一」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因为有黑板才现出圆圈的面貌,黑板和圆圈,实际上是二。如果,神是一,则此「一」是存在何处?如果原理或原则是一,则此「一」又在何处?「一」是因对立的「无」而存在,既有对立,便是「二」不是「一」。

  

  二、禅,一即是多

  

  有人问赵州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所?」

  

  赵州禅师回答:「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当时,禅师身穿一件在青州缝制的新长衫,长衫就是法。禅师的回答,说明任何现象皆不离「一」,万法即是「一」,「一」也是由万法而来。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一生二」,实际上,一是由二而生,一不是圆满的,一不离多,一和万法是相同的。

  

  若欲在现象外,追求所谓神或真理的「一」,似嫌生僻,也太抽象,除非是宗教家或哲学家。而禅却教人只做普通的人,做人的事,说人的话。

  

  三、禅,多即是一

  

  赵州禅师有一次上堂说法时,开示三句话:「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不论是金造的、木雕的或泥塑的佛像,都是代表佛。对学佛中的人而言,佛像是一种修行的工具,或礼拜,或供养。修行到某一程度,了解一切法不是真的,了解真正的佛不在心外而是在心内,清净心即佛。到达这种层次,便是由多归一,由心外的万法(多),回归内心的佛性(一)。

  

  可是,如果执着有一佛性或清净的心,则仍是烦恼。禅师的第二句话:「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佛性、菩提、涅槃,既仅如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烦恼。如果真如、佛性像衣服,我们这个身体又是什么呢?如果菩提、涅槃是烦恼,什么才是没有烦恼呢?

  

  一般学佛的人,都希望了生脱死、证菩提、见佛性、入涅槃。紧抱着一种叫作真如、称为佛性的东西,这是尚未离开由多归一而至由一归无,是执着也是贪。因此,宗教上回归真理或神的最高层次,并未得到解脱。哲学上,回归到理念的层次,亦未解脱,仍然有执着。

  

  第三句:「实际理地,什么处着?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所谓一心,是统一的、不变的、经常在同一状态中的念头,即使一心也不产生,才是无念,才是离开虚妄,真正解脱。因此,认为自己得解脱,或认为自己正在解脱中的人,并没有得解脱。

  

  要达到一心不生,不容易。真正到一心不生,就是无念、无杂念,甚至一念也没有,这便是大自在、大智慧的人。他虽在万法中,见万法,随万法做一切事,不妨碍他的一心不生。

  

  四、禅,不是多、不是一,也不是无

  

  …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严法师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