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悟▪P26

  ..续本文上一页  在修行的过程中,念佛、拜佛而能见佛,是初步的阶段,但是已经很不容易了,净土宗的宗旨,就是要见佛,而在禅宗的修行过程中,也会见种种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当见相时,不要执着。

  

  赵州禅师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意谓不论有佛无佛,都不执着。一般人认为,佛在寺庙、佛堂或在西天。寺院、佛堂中的佛像,不是真佛。而佛在西天,也是方便说。由《阿弥陀经》记载「常以清旦,各以衣

  ,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可知所谓西方极乐世界,未必就在西方。而是一切世界,都在西方极乐世界,也未离开西方极乐世界。凡夫未得大解脱,需要依赖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一佛即是诸佛,诸佛依愿力不同,而有诸佛国土各各方便度众,并非真正有这种世界。虽然不是真有诸佛世界,可是,不能断然否定,无有西方,没有诸佛。因此,不论执着于十方诸佛的「多」,或一切佛同一体性的「一」,都不是真。如果执这种「多」或「一」的观念者,就如同得到佛的衣服,没有得到佛的身体。

  

  介绍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中记载,观世音在阿弥陀佛涅槃之后,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如此可知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愿和缘会告一段落,极乐世界也不是永远存在,如果执着极乐世界永远存在,则与其他宗教所谓「天国永恒」是一样的。不论执着有一永恒的佛或有十方三世诸佛,皆属常见。而执着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佛或十方三世诸佛,这不是佛法、不是禅,是无神论的外道断见。

  

  不论执着有佛、有佛国净土,或无佛、无佛国净土,都是错的,都是烦恼。但是,初机学佛者,必要执着有,至修行到相当高程度时,烦恼渐少,则勿执着有或无,放下烦恼,才能明心见性。

  

  五、无住生心即是禅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不执着,「多」、「一」,或「无」都不执着。没有修行或修行者刚开始所见的世界是「多」。已修行到相当程度者,已在「一」的层次。

  

  宗教上,修世间定者,到达「一」的程度时,至少是无相定或无色界的「四空定」。统一的层次有三,即身心统一、内外统一、时空统一。到达身心统一时,感觉身心已无,烦恼不见。到达内外统一时,则「我」与外在的人、事、物是合而为一的,对任何人,乃至植物,皆生仁慈心,这是博爱为仁的爱。到时空统一时,则无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时空统一有四种境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慈悲有三层次:即生缘慈、法缘慈及无缘慈。修行到万法归一的境地,有「我与一切众生同体,要度一切众生」的悲愿,是第二层次的法缘慈。能将「一」也放下,是大菩萨的无缘慈。曾经有人对我说:「现在,我已经解脱、开悟了。」此人是否有开悟、有解脱,不予置评,重要的是,有否执着,执着于烦恼是住于烦恼,执着于开悟、解脱,也是住于烦恼。「无住」是不执着、无烦恼,是真正的解脱。真的解脱者是心无执着而生智慧心,随缘度众,应机教化。

  

  「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句禅宗祖师的名言,说明开悟的人,仍然和平常人一样,过平常的生活,不会有标新立异、荒诞古怪的行径。

  

  赵州禅师有句话:「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明珠本身没有主观色彩。以明珠喻心,对众生的教化,没有主观的成见,应不同众生的需求而给予不同的救济。又言:「第一等人来,禅床上接;中等人来,下禅床接;末等人来,三门外接。」上根器者,对三宝信心坚定;中等根器者,虽认识佛法但是信心不足;下等根器者,不了解三宝,以不同的方式接待、教化,或使信心坚定,或使心生欢喜而拥护三宝。

  

  六、禅的修行

  

  《六祖坛经》云:「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心不受外界污染,不为外境所动,是无念。离一切外在相,是无相。有一位出家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佛性否?」禅师答:「无。」再问:「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为何狗子则无?」对众生而言,众生因分别、执着的业识显现而认为有佛性,对开悟的人而言,已无执着,为破除问话者对佛性的执着,故回答:「无。」禅的修行宗旨在于无,且不执着无。

  

  七、禅的修行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有三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譬如念佛、拜佛、持咒或打坐,从妄念纷飞到集中于一。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由参话头开始,使产生疑团,再破疑团,即从一到无。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既不执着「一」、「多」,更把「无」也放下,回归于现实的世界,和一般人生活一样,以智慧心、清净心,在人间广度众生。(一九八八年三月八日讲于高雄女中)

  

  

  

  

  

  有分别与无分别

  

    分别是一种知识、知能。如果没有分别作用的话,则天下浑沌。然而,佛法是要我们从有分别的执着心达到无分别的解脱心。

  

  因为有分别所以有烦恼,有烦恼所以不离生死,不离生死所以在生死里流转不已;在生死里流转不已,所以你欠我,我欠你,自无始生死以来,不知道跟多少的众生产生了恩恩怨怨的因缘关系。

  

  有的人认为彼此有缘是好事,若有善缘当然是好事,能以佛法结缘就更好。若有恶缘,却不是好事。因此,你、我、他能够碰在一起,不论是过去的善缘或恶缘,都是有缘。为什么有人要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那是由于善缘少而恶缘多,所以相遇时,多半会你推我一把,我踢你一脚。但有些人在某些时候,也会你扶我一把,我谢你一声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有了善恶与恩怨的分别。

  

  但是,有分别心并不一定不好,人世间文明的推展,人类生存品质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都需要我们以自我中心的分别,来完成自利利人的目的。为了长远地保护自己,为了个人的更大利益,我们必须健全与自己有关的每一个人及每一件事。亦即说,除了个人的身心之外,家庭、家族、社会、国家、世界的每一个人员以及每一件事物的利害关系,都和我们不可分割。可见,初以自己为中心,渐渐地,也能扩展成为利益他人,乃至利益全体人类一切众生。

  

  不过,修行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无分别的境界。何谓无分别?若依《金刚经》的说法便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人、众生,是空间相,寿者是时间相。凡有空间与时间观念的,都是有分别,有分别便是有执着,有执着便不能无烦恼。不论执小执大、执局部执全体、执空执有、执真执妄,都不出时空的妄想分别,皆是烦恼的异名。

  

  妄想分别的自我,有小有大:个人中心的自我,是小我;而全人类乃至全宇宙的一切众生的自我,是大我。通常将小我称为自私的我,大我则被称为博爱、称为无我。虽然大我比小我伟大,但依旧未离分别执着,仍然是生灭变迁的世间法。大我对哲学家来说是一种观念,对艺术家及宗教家则是一种认同和经验。因此不论是物质现象,心理现象或是精神现象,皆是暂有的,所以佛教主张的无相,才是离开分别执着的自在解脱。

  

  有些人修行,自认为已到无我的境界,但实际上,他们最多只是离开小我,体验到大我的味道而已。纵然他们已有「宇宙与我一体,万物和我同根」的经验,却还是在分别执着的三界之中。

  

  佛法所讲的「无我」,又分作两个层次:一为小乘证「人我空」,而出三界入涅槃。既离个人的小我,也不见全体的大我,以世间一切现象为因缘生灭的虚幻,以出世间的涅槃境界为不生不灭的真实。他们不执大我为我,却以不生不灭的涅槃法为我。二为大乘证「法我空」,既不以世间的因缘法为真实,也不以离开世间的涅槃法为真实。

  

  从大乘佛法的立场来看,小乘罗汉的涅槃,也是短暂的,他们虽已从烦恼生死获得解脱,却还必须再进一步,回小向大,回小乘而转入大乘,然后才能成佛,才能达到最究竟。因此大乘佛法对三界生死轮回的这个环境,并不需要逃避、害怕,只要当下能够对现实的三界生死环境不起执着心,就可以做到处在生死而不受生死的烦恼所困。能在生死之中而不受生死的痛苦所恼,这才是真正的大解脱人。

  

  成了佛的人,不会逃避,也就是说「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样才是大涅槃。不住生死就是不受生死束缚。不住涅槃是自在应化于众生生死的环境之中。所以,菩萨是在世间而又是出世间的;并不是逃避了现实以后才称作菩萨。

  

  大菩萨一定是住于世间而不为世间的烦恼所困扰;成了佛以后,则与法界一切众生同在,只要有众生的地方,他都无所不在。(一九八八年元月三十一日农禅寺禅坐会开示)

  

  

  

  

  正道与邪道

  

    今天的题目是「正道与邪道」。在现今的社会是不是还有邪道?请各位不要误会,认为邪道一定是很坏的,那不一定。

  

  我现在分五个段落来介绍演讲的内容:一、何谓道,二、何谓正道,三、何谓邪道,四、层次分明的邪正之间,五、邪正不二与邪正分明。

  

  一、何谓道?

  

  (一)中国思想中的道

  

  有好几层意思:

  

  1.行走的道路。大家都走的路,叫道路。

  

  2.宇宙万事万物的根源,哲学上叫本体,又叫上帝或神;在中国古书上称为上帝的地方很多,也有称为神或形而上的都是道。一般人说的常理,就是经常的道理、常法,也就是自然的法则;普通的、自然的道理,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源,那就是道。

  

  3.道亦可说是方法、技术、技能,学了技术后,能为别人服务,能为自己谋生,叫作生…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严法师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