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活之道。
(二)佛教思想中的道
「道」有修行的道路和法则之意,有修行的结果之意,就是成佛、成道、成菩提道、证菩提果。
谈到修行的道路和法则,可从几部经典来论,《大智度论》中:「道名一道,一向趣于涅槃」,就是要达到涅槃的结果。《俱舍论》中讲的道就是涅槃路,能以修行的法则达到涅槃的目的。
趣入涅槃的层次可分为人天、二乘、菩萨的三个阶段。通常人认为佛教是出世的,学佛的目的就是达到涅槃、离开生死。其实,以小乘佛法来说,并非不管人间生活,即可达涅槃,而大乘佛法更是以入世达成出世目的。要出世必先把人间的道德完成,才能达到出世的目的,不可能作为人的标准还不够,就能进入涅槃境界。
因此,佛教修行的层次,必先从人的标准开始,然后达到生天的标准,再进一步出生死,而能离开生死的三界进入涅槃;有进入涅槃的能力,才能更积极地行菩萨道。所以,修行是从人开始,即使有能力进入涅槃的境界,还是要回到人间,普度众生,才是真正佛教的目的。
《大智度论》中提到,道有四种:一为人天道,二为天乘道,三为菩萨道,四为佛道。
如果要成佛,要从菩萨道开始,要修菩萨道,但也不能违背小乘道;要修小乘道当先以人天道为基础,人天道是一切道的基础。
我们都是人,在人间所关心的是人的事情,但人间有许多不如意的事和无法解决的事,因此向往比人间更富裕、更自在的天堂境界。人间关心的是人的事,由人而向往天堂,此乃人之常情。
中国是人文主义极发达的国家,儒家思想是以人的事情为中心,对人之外的鬼神不反对,但亦不研究。在西方欧美,亦重视人的生活,但人间有战争、死亡……种种苦难,因此向往天国。不论中国、欧美,都关心人间问题,至多加上向往天国。人天之外还希望追求什么,只有印度的佛教才有此信仰。
今天,我们都是关心现实生活,至于生天国之事,有兴趣的人较少。
当然,最好在世的时候能够生活愉快、美满、如意,过世后马上生天或生西方净土……这种观念是否正确?应该是正确的。佛在世的时候说的佛法,主要是为人现实的生活得到平安。解脱痛苦与烦恼,应该是从人间的生活开始。
因为人的生活最重要,所以今天的演讲亦是由人的本位立场来说佛法,如果人没有做好,便无法进入小乘,若现在连人间的福报都不修,当然生不了天,更进不了小乘涅槃。
二、何谓正道?
可分为世间所说的正道和佛法所说的正道。
(一)世间所讲的正道
1.善良的风俗习惯:对社会大众有益处,为大众的生活带来平安、和谐,叫正道。
2.理性的哲学:人文主义的哲学是正道,如果把人当成动物来统治,这种哲学不是正道。
3.爱心的宗教:任何理性的宗教都应该是劝人为善的,所以应该所有理性的宗教都是正道。
(二)佛法所说的正道
1.修行的道路及方法:我曾经把世间法分为恋世、出世、入世三类。
人天道,喜欢在人间,贪图生天堂、享天福,就是恋世。舍不得离开人间,想追求天国的境界,都是贪恋的表现。我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怕种了恶因会有恶果,所以相信因果是非常好的,可是相信修善因会有善果,乃是追求人间的福报,及天国的快乐,仍属恋世;如果修人天的福德,遵守人间的道德标准,具备生天的条件,对人间天上的环境不贪恋,就进入出世的层次。
出世,须修八正道,即八种生活方式和修行方法,包括身、口、意三方面,也就是嘴巴不说坏话,身体不做坏事,心中不存恶念;不以害人害己的方式来谋取生活所需;最重要的是思想,要根据佛法的原则,以佛说的道理作为行为的标准,还须有修行的基础,即修定、修慧。很多人认为打坐就是修定,其实不一定,念佛也是修定的方法之一,拜佛、念经也是修定的方法。念佛有散心、专心之分,散心念佛不能得定,专心念才能得定。心能安定,才能产生智慧,看佛经、听佛法是借佛的智慧,修行之后自己可以产生智慧,就是开悟。开悟的人才能出三界、离生死、入涅槃,就叫出世。在佛教中,出世的目的是在于入世,如果没有出世的条件,入世不能很彻底,因此菩萨必须具备出世的能力,然后再做入世的事业。
所以必须心无执着,对世间无贪恋,然还是生活在世间,在众生之间广度众生,叫菩萨道,亦即成佛之道,此乃真正入世。
2.修行的原理:为何要修佛法?因为我们生活不自在、不自由、不满意,感到从环境、生理、心理带来许多苦恼,因此渴望解决这些问题,即是佛法中所说「苦」的原因。有些人从生到老不知什么叫苦,认为世界上没什么苦的事,但多数人觉得由生至死都是很辛苦。前几天我遇到一个九岁的孩子,我问他过得快乐吗?他说不快乐,我问:「你有什么不快乐?」他说:「妈妈骂我,弟弟欺侮我,姊姊打我。」
大前天我遇到一个十九岁的女孩,她的爸爸妈妈都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很好的工作,家庭非常美满,她是掌上明珠,我问她:「你一定过得很快乐对不对?出门有汽车坐,住的是洋房,吃得很好,要什么有什么,是不是?」她说:「师父,我觉得很苦。」我说:「你苦什么?」她说:「最苦的是读书。」我就告诉她赶快读书,读完书就快乐了。她说:「不见得,我看我的父母已不读书了,他们还是好苦啊!」我说:「你将来不要结婚,不要做父母就快乐了。」她回答
说:「不结婚一定很寂寞,很苦啊!」
一个十九岁的女孩了解这么多苦,诸位有没有苦恼呢?有,这是正常的。诸位坐在这里如果是听枯燥的演讲,想走又走不出去,到处都挤得满满的,此时你就会觉得很苦。人生众苦充满,所以要听佛法,用佛法来解决苦恼的问题。
为什么有苦?是由造业而受报,受报后又造业,受的是苦报,受乐报也有,但是乐少苦多。结婚是乐事,离婚是苦事,多数的人是白头偕老,不离婚的,但从结婚到老死不吵架的夫妻,有没有呢?
造成苦的因,叫「集」。如何解脱苦呢?只要我们知道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都是不断在变,所以没有我在里面,能够无我便能进入涅槃,涅槃的意思就是解脱生死,离开一切的苦,叫作「灭苦」。如何能把苦灭掉,就要修道,修什么道?应持戒、修定、发慧,就能把苦灭掉,进入涅槃。
佛法所说宇宙万象的原理是什么呢?就是因果法则和因缘法则。
因果是由时间来看,前一念到后一念之间,就是因与果的关系,前一生到后一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许多人都喜欢占便宜,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的方法很多,有的人去偷、抢,有的人去绑票,这些人都不知道因果是什么,都不相信因果,认为能以侥幸的方式获得暴利。事实上,在世间有固定的法则,一定是有因有果,对于我们所发生的事,总是有其原因,没有无原因的事。可能在我们这一生没有办法用原因来说的结果,但透过三世因果,便非常明白。如果不相信因果法则的人,便很难使他由内心接受人间道德的准绳;如果相信因果,自然不会做坏事,会为自己的前途奋斗。因缘法则,是时间和空间相加而产生的种种关系。一般人只知道男女结合是因缘,其实世间的一切都不离开因缘,人与人的聚散、事情的成败及任何现象的生灭,都是不同的因缘所促成。
「色即是空」,是佛教中最高的法则。所谓色即是空,是一切的现象皆是空的,因为它是因缘所生。因缘生,因缘灭;因缘聚而成,因缘散就不见了。所以一切的现象当我们看到时是有的,实际上在我们看到的当下,就已经没有了,因为它不停在变化。仅这样说,会使人误会而变得消极,若一切都是空的话,那就什么都不要做了。故也应该说「空即是色」,一切现象虽然是空的,可是仍有因果关系。世间有很多层次的因果,在三界内循环不已。因果是不空的,空即是色,便是空即是有,空不是没有。
三、何谓邪道?
分为一般的邪道和佛教所谓的邪道。
(一)一般的邪道分为邪术和邪教
1.邪术: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迷信的方法,使人跟着他走,上当吃亏。民间的信仰有一些现象是用邪术。半年前,我遇到一位太太,她告诉我,有一位朋友带她去神坛问命运,喝了杯茶,她便什么都忘了,把家中的存折拿去银行,把钱领出来,结果回家,发觉钱不见了,钱是她自己领的,已给别人了,给谁却不知道,这就是用邪术。
2.邪教:有一种理论,讲出来很动听,似是而非,听起来头头是道,使你成为信从者,认为自己得到幸福,实际上,你的工作、财产、家庭幸福,甚至于健康,都因此而丧失,这就是邪教。在各地都有,或是邪术和邪教合而为一,有一套教义,有符书、咒术,或给你几个字,或念咒语,使你失去自己的本性,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伦理道德观念。这种教,一旦相信之后,就不容易脱离,且受其控制,若要离开,须付出相当大的痛苦与代价。
(二)佛教所讲的邪道分为外道和邪见
1.外道:就是向心外求道,如我们求神赐予,或向自然界求助,均称为外道;心向外求,都叫外道。《金刚经》中有四句话:「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说,以音声、色相去追求解脱,追求最高的佛道,就是邪道,不是正道。佛道不但不是外相,连内在的心相都要离,才是正道。
2.邪见:所谓邪见,就是不信因果,不信因缘,执常执断,即是邪道。
四、层次分明的邪正之间
(一)宗教…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