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活之道。
(二)佛教思想中的道
「道」有修行的道路和法則之意,有修行的結果之意,就是成佛、成道、成菩提道、證菩提果。
談到修行的道路和法則,可從幾部經典來論,《大智度論》中:「道名一道,一向趣于涅槃」,就是要達到涅槃的結果。《俱舍論》中講的道就是涅槃路,能以修行的法則達到涅槃的目的。
趣入涅槃的層次可分爲人天、二乘、菩薩的叁個階段。通常人認爲佛教是出世的,學佛的目的就是達到涅槃、離開生死。其實,以小乘佛法來說,並非不管人間生活,即可達涅槃,而大乘佛法更是以入世達成出世目的。要出世必先把人間的道德完成,才能達到出世的目的,不可能作爲人的標准還不夠,就能進入涅槃境界。
因此,佛教修行的層次,必先從人的標准開始,然後達到生天的標准,再進一步出生死,而能離開生死的叁界進入涅槃;有進入涅槃的能力,才能更積極地行菩薩道。所以,修行是從人開始,即使有能力進入涅槃的境界,還是要回到人間,普度衆生,才是真正佛教的目的。
《大智度論》中提到,道有四種:一爲人天道,二爲天乘道,叁爲菩薩道,四爲佛道。
如果要成佛,要從菩薩道開始,要修菩薩道,但也不能違背小乘道;要修小乘道當先以人天道爲基礎,人天道是一切道的基礎。
我們都是人,在人間所關心的是人的事情,但人間有許多不如意的事和無法解決的事,因此向往比人間更富裕、更自在的天堂境界。人間關心的是人的事,由人而向往天堂,此乃人之常情。
中國是人文主義極發達的國家,儒家思想是以人的事情爲中心,對人之外的鬼神不反對,但亦不研究。在西方歐美,亦重視人的生活,但人間有戰爭、死亡……種種苦難,因此向往天國。不論中國、歐美,都關心人間問題,至多加上向往天國。人天之外還希望追求什麼,只有印度的佛教才有此信仰。
今天,我們都是關心現實生活,至于生天國之事,有興趣的人較少。
當然,最好在世的時候能夠生活愉快、美滿、如意,過世後馬上生天或生西方淨土……這種觀念是否正確?應該是正確的。佛在世的時候說的佛法,主要是爲人現實的生活得到平安。解脫痛苦與煩惱,應該是從人間的生活開始。
因爲人的生活最重要,所以今天的演講亦是由人的本位立場來說佛法,如果人沒有做好,便無法進入小乘,若現在連人間的福報都不修,當然生不了天,更進不了小乘涅槃。
二、何謂正道?
可分爲世間所說的正道和佛法所說的正道。
(一)世間所講的正道
1.善良的風俗習慣:對社會大衆有益處,爲大衆的生活帶來平安、和諧,叫正道。
2.理性的哲學:人文主義的哲學是正道,如果把人當成動物來統治,這種哲學不是正道。
3.愛心的宗教:任何理性的宗教都應該是勸人爲善的,所以應該所有理性的宗教都是正道。
(二)佛法所說的正道
1.修行的道路及方法:我曾經把世間法分爲戀世、出世、入世叁類。
人天道,喜歡在人間,貪圖生天堂、享天福,就是戀世。舍不得離開人間,想追求天國的境界,都是貪戀的表現。我們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怕種了惡因會有惡果,所以相信因果是非常好的,可是相信修善因會有善果,乃是追求人間的福報,及天國的快樂,仍屬戀世;如果修人天的福德,遵守人間的道德標准,具備生天的條件,對人間天上的環境不貪戀,就進入出世的層次。
出世,須修八正道,即八種生活方式和修行方法,包括身、口、意叁方面,也就是嘴巴不說壞話,身體不做壞事,心中不存惡念;不以害人害己的方式來謀取生活所需;最重要的是思想,要根據佛法的原則,以佛說的道理作爲行爲的標准,還須有修行的基礎,即修定、修慧。很多人認爲打坐就是修定,其實不一定,念佛也是修定的方法之一,拜佛、念經也是修定的方法。念佛有散心、專心之分,散心念佛不能得定,專心念才能得定。心能安定,才能産生智慧,看佛經、聽佛法是借佛的智慧,修行之後自己可以産生智慧,就是開悟。開悟的人才能出叁界、離生死、入涅槃,就叫出世。在佛教中,出世的目的是在于入世,如果沒有出世的條件,入世不能很徹底,因此菩薩必須具備出世的能力,然後再做入世的事業。
所以必須心無執著,對世間無貪戀,然還是生活在世間,在衆生之間廣度衆生,叫菩薩道,亦即成佛之道,此乃真正入世。
2.修行的原理:爲何要修佛法?因爲我們生活不自在、不自由、不滿意,感到從環境、生理、心理帶來許多苦惱,因此渴望解決這些問題,即是佛法中所說「苦」的原因。有些人從生到老不知什麼叫苦,認爲世界上沒什麼苦的事,但多數人覺得由生至死都是很辛苦。前幾天我遇到一個九歲的孩子,我問他過得快樂嗎?他說不快樂,我問:「你有什麼不快樂?」他說:「媽媽罵我,弟弟欺侮我,姊姊打我。」
大前天我遇到一個十九歲的女孩,她的爸爸媽媽都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很好的工作,家庭非常美滿,她是掌上明珠,我問她:「你一定過得很快樂對不對?出門有汽車坐,住的是洋房,吃得很好,要什麼有什麼,是不是?」她說:「師父,我覺得很苦。」我說:「你苦什麼?」她說:「最苦的是讀書。」我就告訴她趕快讀書,讀完書就快樂了。她說:「不見得,我看我的父母已不讀書了,他們還是好苦啊!」我說:「你將來不要結婚,不要做父母就快樂了。」她回答
說:「不結婚一定很寂寞,很苦啊!」
一個十九歲的女孩了解這麼多苦,諸位有沒有苦惱呢?有,這是正常的。諸位坐在這裏如果是聽枯燥的演講,想走又走不出去,到處都擠得滿滿的,此時你就會覺得很苦。人生衆苦充滿,所以要聽佛法,用佛法來解決苦惱的問題。
爲什麼有苦?是由造業而受報,受報後又造業,受的是苦報,受樂報也有,但是樂少苦多。結婚是樂事,離婚是苦事,多數的人是白頭偕老,不離婚的,但從結婚到老死不吵架的夫妻,有沒有呢?
造成苦的因,叫「集」。如何解脫苦呢?只要我們知道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都是不斷在變,所以沒有我在裏面,能夠無我便能進入涅槃,涅槃的意思就是解脫生死,離開一切的苦,叫作「滅苦」。如何能把苦滅掉,就要修道,修什麼道?應持戒、修定、發慧,就能把苦滅掉,進入涅槃。
佛法所說宇宙萬象的原理是什麼呢?就是因果法則和因緣法則。
因果是由時間來看,前一念到後一念之間,就是因與果的關系,前一生到後一生之間的關系,也是因果的關系。許多人都喜歡占便宜,不勞而獲。不勞而獲的方法很多,有的人去偷、搶,有的人去綁票,這些人都不知道因果是什麼,都不相信因果,認爲能以僥幸的方式獲得暴利。事實上,在世間有固定的法則,一定是有因有果,對于我們所發生的事,總是有其原因,沒有無原因的事。可能在我們這一生沒有辦法用原因來說的結果,但透過叁世因果,便非常明白。如果不相信因果法則的人,便很難使他由內心接受人間道德的准繩;如果相信因果,自然不會做壞事,會爲自己的前途奮鬥。因緣法則,是時間和空間相加而産生的種種關系。一般人只知道男女結合是因緣,其實世間的一切都不離開因緣,人與人的聚散、事情的成敗及任何現象的生滅,都是不同的因緣所促成。
「色即是空」,是佛教中最高的法則。所謂色即是空,是一切的現象皆是空的,因爲它是因緣所生。因緣生,因緣滅;因緣聚而成,因緣散就不見了。所以一切的現象當我們看到時是有的,實際上在我們看到的當下,就已經沒有了,因爲它不停在變化。僅這樣說,會使人誤會而變得消極,若一切都是空的話,那就什麼都不要做了。故也應該說「空即是色」,一切現象雖然是空的,可是仍有因果關系。世間有很多層次的因果,在叁界內循環不已。因果是不空的,空即是色,便是空即是有,空不是沒有。
叁、何謂邪道?
分爲一般的邪道和佛教所謂的邪道。
(一)一般的邪道分爲邪術和邪教
1.邪術:是以不正當的手段、迷信的方法,使人跟著他走,上當吃虧。民間的信仰有一些現象是用邪術。半年前,我遇到一位太太,她告訴我,有一位朋友帶她去神壇問命運,喝了杯茶,她便什麼都忘了,把家中的存折拿去銀行,把錢領出來,結果回家,發覺錢不見了,錢是她自己領的,已給別人了,給誰卻不知道,這就是用邪術。
2.邪教:有一種理論,講出來很動聽,似是而非,聽起來頭頭是道,使你成爲信從者,認爲自己得到幸福,實際上,你的工作、財産、家庭幸福,甚至于健康,都因此而喪失,這就是邪教。在各地都有,或是邪術和邪教合而爲一,有一套教義,有符書、咒術,或給你幾個字,或念咒語,使你失去自己的本性,說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倫理道德觀念。這種教,一旦相信之後,就不容易脫離,且受其控製,若要離開,須付出相當大的痛苦與代價。
(二)佛教所講的邪道分爲外道和邪見
1.外道:就是向心外求道,如我們求神賜予,或向自然界求助,均稱爲外道;心向外求,都叫外道。《金剛經》中有四句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說,以音聲、色相去追求解脫,追求最高的佛道,就是邪道,不是正道。佛道不但不是外相,連內在的心相都要離,才是正道。
2.邪見:所謂邪見,就是不信因果,不信因緣,執常執斷,即是邪道。
四、層次分明的邪正之間
(一)宗教…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