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政治偏见的正与邪
由偏见本身所说的正与邪,是不可靠的,唯有党同伐异的敌我意识,没有理性抉择的是非之别。
(二)风俗习惯的正与邪
适合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为正道,否则为邪道,佛法虽不能违背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合风俗习惯的就不要去做,但对不良的风俗,佛法则具有导正的作用。
(三)佛教观点的正与邪
从初信三宝者的立场看,初信三宝的人行正道,不信三宝的人行的是邪道。
从人天道的立场看,持五戒十善的是正道,犯五逆十恶的是邪道。
从出世圣者的立场看,修八正道而求解脱生死的是正道,迷恋生死的六道众生是邪道。
从菩萨救世的立场看,修六度万行而广度众生是正道,仅自求解脱的是邪道。
五、邪正不二与邪正分明
(一)从佛的立场看,邪与正是不存在的
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众生与佛同体,在佛的立场,无邪无正,无所谓魔,无所谓佛,完全一样。
(二)从凡夫的立场看,则是邪正分明
不相信因果是邪道,有所执着是邪道,有贪瞋痴慢疑的心态是邪道,骄傲自大是邪道,以凡滥圣的是邪道,凡夫却以圣人自居的是邪道。
因此,不能说佛教以外都是邪道,佛教以内没有邪道,教内也有邪道。我们有时候行正道,有时候行邪道,若以佛的角度来看,我们对正邪的争论,都是落入邪见。(一九八八年八月十七日讲于台中市中兴堂)
时空与生命的超越
一、时间和空间是什么?
时间和空间就是「宇宙」的异名。通常以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换言之,时空的纵横交织与无限延伸,是为宇宙。时间与空间又是「世间」的异名。时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连续称为「世」,「世」可以追溯到无尽的过去,也可以推展到无限的未来。通常以人一生的寿命为一世,也有把十二年称为一纪的说法。现代人称百年为一世纪,这是从英文century翻译过来的。空间的划分称为「间」,可以小到连用显微镜也不能看到的一粒微尘,也可以大到只有天文学家才能想象的范围。据此,时间的线以及空间的点与面相加而成世间。
时间与空间也是「活动」的异名。物体的移动、物象的变迁与物质的变化,都是发生于时空之中的活动;如果离开时间与空间,活动的现象便不存在。以此推之,若有永恒的事物,它一定是不动的,而且也不占时间与空间的位置。一般常识只能看到时间的现在,并推想到有过去和未来,可是这种推想极为有限;无穷的过去和无限的未来究竟是什么状态,则不得而知。同样地,我们对空间的认识也极为有限,以人类肉体的行动和科学仪器的测量所认识到的空间范围异常小,因此需有宗教和哲学来解决这些问题。事实上,这也是把常识所不及的问题交给想象中的神或是理念,并非真正有所解决,因为人类的肉体和思想所能活动的范围毕竟非常有限。
时间与空间亦是「存在」的异名。凡是存在的事物,无论是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乃至纯精神的,都有它的现象和符号,凡是现象或符号都不能离开时间与空间而存在。一般人认为唯有物质现象才占据空间和时间的位置,因为精神不属于物质,既然无形,就不应属于时空的范围。其实心理活动必然基于经验和记忆,经验成为记忆的原因,就是把曾经发生过的事物形象变成符号而记录下来,也就是把现实的世间变成一种观念而记入脑海。即使是纯精神的活动,例如灵体、鬼神等的活动,也必须藉由物体的运作而有所表现;灵界本身是不能有动作表现的,只不过是一种「能」的存在,而这种「能」的力量的产生,也是基于物体的现象。所以,凡是有活动的、有存在的,都不能离开时间与空间的范围。
时间与空间更是「幻有」的异名。所谓幻有,乃谓有现象而无实体,有作用而无实质。「有」又可分为主观的有、客观的有和唯心的有。客观的有,是指一切众生共同的世界。个人出生之前或死亡之后,不论身心有无活动,世间总有一个跟个人似乎连接而实际上个别存在的客观体。其实这个客观体的世间跟我们主观的世间是不能分离的,任何一人的出生和死亡,都会使得这个客观世界产生变化。虽然个人的行为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并非一概都很显著,可是只要参与活动,不论是人文的或自然的环境,都会受到影响。也可以说,由于古往今来每个个人的出现或消失,便使它变化不已;就因为它不是永恒不变,所以称为幻有。
至于主观的世界,是指从个人出生开始到死亡为止的自我世界;既是心理的,也是现实的。不论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或是亲友之间的社会关系,我在则有,我不在则无。我们出生以前虽然已有世界,我们死亡之后世界也依然存在,可是跟我们并无关系。再者,自我世界的不存在,并非只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剎那不存在;事实上,我们出生之后的每一时刻,它都在变幻中。身体的细胞组织、家庭的伦理分子、社会的各种关系,乃至自然环境的种种事物,无一不在瞬息变迁,即使是心理活动也在念念起灭,由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个人的存在也是绝对的幻有,而非真有或实有。
至于唯心的有,可以分为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唯心,以及佛教的唯心。西方哲学的唯心是形而上的理念,以最高的理念为心,有主知、主情、主意之说,实际上和东方人所谓良知的「知」或天理的「理」相通。科学的唯心则是心理活动的分析,其内容只是基于经验和记忆的考察而加以说明,故其理论背景与唯物论相通,至于整个世界以及个人的生前和死后,并不在其探讨之列。
佛教的唯心是从已经解脱了的佛菩萨的立场而言,认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佛的心中事物,所谓众生是诸佛心内的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的诸佛,此「心」即是佛与众生平等同有的真如佛性。所谓唯识,则是从凡夫众生的立场而言,每个众生从无始以来,由于无明烦恼而有生死活动的现象,有了生死活动就有人我之见的分别执着,由此而造业受报。所造之业不论是善、是恶,或无记,都有它的力量,称为业力或种子,也就是业因。种子和因所集合成的中心称为识,梵文叫「阿赖耶」,也就是藏识的意思,它储藏着这些业的种子,然后再由种子而现行,即是果报的显现。由此可见,佛教的唯心也好,唯识也好,都是说明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在世间活动的现象;而这些现象都是变变不已,只是暂时的有,并非持续的有,佛教名之为「空」,或叫「诸法空相」,又叫「空性」。
二、佛教的时空观是什么?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
在梵文中,只要提到时间,空间一定包括在内,所谓「时间是在表示一个定点」(见M.Williams的《梵英辞典》二七八页)。佛法虽说出世间,其实都是藉世间法来说明出世间法,真正的出世间法是无法可说的;因此,世间法如果由佛说来就成了佛法。那么佛法是什么呢?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因果法和因缘法,而因果和因缘是永不相离,实则相成的。从因到果的前后关系是为时间相,现象彼此之间的宾主关系是为空间相;不论是时间的前后关系或空间的彼此关系,都属于因缘法。所谓因缘就是有宾有主、互为宾主;主体的因只有一个,客观的缘可多可少,而因和缘之间可互相变更它们的宾主关系,因此因缘不离因果,因果也不离因缘。
一般所知的因缘,只是指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例如众缘所成,即是以许多因素相加而促成某一现象的发生。事实上佛教的对象是人而非物,所以最早所讲的因缘,倒不是空间物质现象的彼此关系,而是指生与死的前后关系,把过去、现在、未来,以及无量的过去和无量的未来,称为无穷的三世。人在此三世之间,基本上有十二种现象,称为三世十二因缘,亦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前面两种属过去世,其次八种属现在世,最后两种属未来世。未来世的生和老死含有现在世的八个内容,过去世的无明和行,也含有现在世的八个内容。缘过去而有现在,缘现在而有未来;亦即由于过去的关系所以有现在,由于有现在的关系,所以有未来。再进一步阐述即是:由于「无明」,所以有「行」;由于有「行」,所以有「识」;由于有「识」,所以有「名色」;由于有「名色」,所以有「六入」……;乃至有「有」,就有「生」,就有「老死」。如果继续下去,就成为三世流转、循环不已、生死无尽。相反地,若无「无明」,即无「行」;若无「行」,即无「识」;若无「识」,即无「名色」;若无「名色」,即无「六入」……;乃至无「生」,即无「老死」,那就是解脱三世的因果而出世间,也就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范围。要达到超越,需有修行方法,容后再论。
佛教的时空观,从释迦牟尼佛的原始佛教开始,经过小乘的部派佛教,再到大乘的中观和瑜伽等,前后有好几次的演变。原始佛教以《阿含经》为依据,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两句话来说明时间相的非永恒和空间相的非实在。这里所讲的诸行,是指身心的行为,且以心理行为为主。念头剎那生灭,所以无常;前后之间虽不无轨迹可循,但前念不是后念,所以任何一念都是时间上的暂时现象。所谓诸法,是指存在于空间的一切现象,包括语言文字和思想观念。虽然诸现象彼此之间互有关联,然而凡是现象,无一不在此消彼长、互为增损之中;众生(人)所以为的「我」,除了这些现象之外,别无所指,别无所据。既然一切现象都变迁不已,不论在心相、事相,或物相中,就都没有真实的我,这是毋庸置疑的。
…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