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悟▪P29

  ..续本文上一页小乘的部派佛教中,以说一切有部的思想发展最有力,留下的著作也较多。从《大毗婆沙论》卷七七中得知:「说一切有部,有四大论师,各别建立三世有异。」四大论师是大德法救(Dharmatr

  ta)、觉天(Buddhadeva)、世友(Vasumitra)和妙音(Ghoṣa);前两者是持经的譬喻师,后两者是持论的阿毗达磨论师。「一切」的意思原出于《杂阿含经》,是指有情众生的自体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其所处环境的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至于「三世有」的观念,在《阿含经》中也常见,例如「已观」、「今观」、「当观」,「已断」、「今断」、「当断」;因此而演变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以及「现在有体,过未(过去、未来)无体」的思想。这原本是指有情自身及其环境的有,是属于空间的存在;同时又为修行解脱之道,肯定由过去至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的时间过程之存在,由业力通贯三世,而成三世实有之说。由于行为的作用虽经常变动,但其法体不变,故说「法体恒有」。然其受报造业,无不集于现在,过去的已存在于现在,未来的也得由现在延伸,故说「现在有体,过未无体」。又从过去所造有为法的业力不失,到一切有部则发展成有三种真实的无为法,如《顺正理论》卷五一云:「信有如前所辩三世,及有真实三种无为,方可自称说一切有。」所谓三种无为法,即是1.择灭,2.非择灭,3.虚空。也就是从世俗间的有,直到出世间仍旧是有;不过世俗有为的有是不离时空的,出世无为的有是不占时空位置,亦非观念理论所及所执的范围。

  

  至于大乘佛教的时空观,亦有种种,我们且举两个系统加以介绍:

  

  (一)龙树菩萨(N

  g

  rjuna)的思想

  

  《中观论.观时品》的颂文说:「若因过去时,有未来现在,未来及现在,应在过去时。」「若过去时中,无未来现在,未来现在时,云何因过去。」「不因过去时,则无未来时,亦无现在时,是故无二时。」这是说如果因过去而有未来和现在,那么未来和现在应该在过去中;如果过去没有未来和现在,那么未来和现在就不能说是因过去而有,如果不因过去而有现在和未来,那么未来和现在也不存在。这是从《中观论》来说明时间不存在,若要说有所存在,那是相对的存在,为什么知道有相对呢?这是由物体在空间的运动而联想到有时间的存在。可是物体的本身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时刻都在变动,并无真实不变的物体。可见时间是因物体而有,物体是因因缘而有,因缘本身是假法,因此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真的存在。故《中观论.观时品》又有颂云:「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物尚无所有,何况当有时。」这是彻底否定时间空间的真实性。

  

  (二)世亲菩萨(Vasubandhu)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世亲菩萨先造小乘的《俱舍论》后造大乘的《唯识论》。《俱舍论》所讲的七十五法之中,以「生、住、异、灭」四相说明诸法在时间及空间中的运作现象。《唯识论》的百法之中,以「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等说明时空现象的状态。早期圣典讲「生、住、灭」三相,后期圣典讲四相,其中的「异」实际上是「住」的变化。任何一种现象在起和灭之间,不论时间长短,都有延续的过程,看起来似乎没有异变,其实从产生开始到消失为止,无一时刻不在变动,从质变到量变、形变,终至消失。至于百法中所举的十四种法相,都是讲诸法在时间上的前后连续和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其实用四相说明也好,用十四种相说明也好,均非定数,只是说明种种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而已。唯识的目的,正是指出现象的有和实质的无,以袪除众生的执着。

  

  三、佛教的生命观是什么?

  

  (一)生命的分类

  

  佛教把一切有生命意义的,称为有情众生。植物、矿物称为无情众生。所谓情,是指对生命的执着。我们可以把生命的执着分成三个层次:第一,有细胞和神经;第二,有细胞、神经再加有记忆;第三,有细胞、神经、记忆再加思想的能力。

  

  如果仅有细胞及细胞所构成的纤维组织,包括单细胞的生物和植物,它们虽有生命现象但无生命的执着,所以叫无情众生。必须有神经组织才知道痛,有记忆才知道怕痛,有思想才知道痛可能避免且希望能够避免。因此,有了神经组织之后,才对生命产生执着,而执着的程度有深有浅。人类对生命的执着最深,因其具备思想的能力;其次是高等动物,如象、狗、马,以及猴、鹦鹉等等,都有若干程度的记忆能力;再其次是低等动物,它们有神经的作用,因此称为有情。这里所讲的情不仅是感情的情,其范围可分为三种层次,即情绪、情感和情操。唯有人类三情皆备;高等动物仅有情绪和情感;低等动物只有情绪,也就是本能的冲动和要求。孔子所说的:「食、色,性也。」是生命体之所以存在和不断延续的自然运作,这也属于情的范围,因此佛法称他们为有情。

  

  佛法把有情众生的生命现象和过程分为生、老、病、死四个阶段,把属于无情众生的植物及众生所处环境的物理世界分为成、住、坏、空四个现象。不论是众生的生命本身或生命所依附的环境,都在周而复始地不断变化之中,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所以称为缘起和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二)生命的形成

  

  从佛教的观点看,有情众生是生命的主体,无情众生是生命之所依;前者称为正报,后者称为依报。依报是由于正报的原因而产生,如果只有正报而无依报,生命的现象就无法表现;换句话说,有情众生如果没有活动的生存空间和时间,生命的现象就无法成立。我们可以把依报比喻为人住的房子,正报是住屋的主人。如果没有人住,房子也就没有必要;因为有人,所以需要造房子。总之,佛教认为世界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原因,是为了有情众生的活动而来,这是他们在过去以来所造种种业力而感得的结果。一神教主张神造万物,由人类来支配和管理;佛教则说,世界万物都是由于每一个生到这个世界的众生之共业所感。

  

  那么生命的起源呢?这是个很通俗的问题,其他各宗教都说是从神的创造而来。若再加以追问,神又是谁创造的呢?神又为什么要创造生命?由此不免陷于自相矛盾。佛教则主张众生的生命无始就有,没有创造者。佛教所谈的是如何解决众生在生命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从这些问题得到解脱。譬如有人中了毒箭,重要的是拔出毒箭,治疗箭疮;若去研究箭是谁发明的、怎么造的,对中箭的人而言并无意义。

  

  1从凡夫立场看生命的形成

  

  生命的形成有两种立场,第一是从凡夫的立场来说明生命的形成和延续,也就是业感缘起和阿赖耶缘起。

  

  业感缘起,就是前面所说的,造什么业、感什么果。由于众生执着生命而有情执,所以会有求生的本能,从求生本能发展成自私的趋势;由于自私的自我中心,而有贪、瞋、痴、慢、疑等心理活动,再产生杀生、偷盗、淫欲、妄语等的身、口行为。从好的一面讲,会为维护家族、种族、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安全而产生伦理道德的行为。一般而言,为个人的自私是恶,为家族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而做的任何事是善。然而,不论为个人或为他人,是善或是恶,都是对于生命的执着;由执着而产生的一切行为,都叫作有漏的业,它必定会感受到另一次生命的果报。也就是说,在这一次的生命果报中,同时也继续再造种种善业、恶业而形成未来生的果报之因,这就是业感缘起。如果不知如何从生命的执着得到解脱,那就一生又一生地生死不已,永无止境。

  

  阿赖耶缘起,是说众生所造的业形成来生果报的种子;今生造业,不论是善是恶,可能在今生就有所回馈和反应,但是多半不能在即生见其结果。因为因果报应分为三种:分别是花报、果报和余报。今生造业今生受的是花报,可以说仅是冰山之一角;主要的报应在未来,称为果报;而在未来的一生乃至多生还受不完的,叫作余报。举个例说,造五逆罪而下地狱称为果报;未下地狱之前在人间遭人唾弃是花报;而离开地狱生到人间时,依然是贫病交加,卑微低贱,四肢不全,五官残缺,这都可能是余报。在造业之后,即生尚未受报时,一切所造之业都是未来受报之因;此因藏于我们生命的主体,亦即第八识的阿赖耶中。阿赖耶是梵文「藏」的意思,它能储藏一切的业因,等待未来因缘成熟时,即变成果报的生命及其环境。业因又叫业种,阿赖耶又叫种子识,也叫异熟识,这是异时、异类、变异而熟的意思。所谓异时,乃此生造业来生受报。所谓异类,是在为人时造业而可能在畜生道或地狱受报,也可能在天上受报。所谓变异,是由质变到量变,比如杀死九人救一人,将来受报时,并不等于被人杀九次,再杀他人一次,因其恶性重大,善性微弱,受报之时大概不会投生为人了,可能受的是畜生或地狱的果报,不论质量都会改变。但他救过一个人,这一点善因会使他受完恶报之后,还可能遇到好的因缘,比如遇到一位贵人助他一次,或者听到一句佛法给他一番启示,但未必能使他被人从死亡边缘救回。这是变异而熟的意思。若想详细知道阿赖耶缘起的道理,可以研究唯识学。

  

  2从圣人立场看生命的形成

  

  一般人误解佛教,甚至佛教徒们也误解佛法,认为佛教是出世的。世间太苦,离开世间之后即解脱,所以信仰佛教修行佛法的最后目的就是逃避现实,离开世间,此即解脱、涅槃。这似乎意谓在世间活动的生命现象都是罪恶的众生,因为他们造什么业受什么报;如果修行成功得以解脱,自然就离开众生的世界。

  

  事实上,…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严法师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