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小乘的部派佛教中,以說一切有部的思想發展最有力,留下的著作也較多。從《大毗婆沙論》卷七七中得知:「說一切有部,有四大論師,各別建立叁世有異。」四大論師是大德法救(Dharmatr
ta)、覺天(Buddhadeva)、世友(Vasumitra)和妙音(Ghoṣa);前兩者是持經的譬喻師,後兩者是持論的阿毗達磨論師。「一切」的意思原出于《雜阿含經》,是指有情衆生的自體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及其所處環境的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至于「叁世有」的觀念,在《阿含經》中也常見,例如「已觀」、「今觀」、「當觀」,「已斷」、「今斷」、「當斷」;因此而演變爲「叁世實有,法體恒有」,以及「現在有體,過未(過去、未來)無體」的思想。這原本是指有情自身及其環境的有,是屬于空間的存在;同時又爲修行解脫之道,肯定由過去至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的時間過程之存在,由業力通貫叁世,而成叁世實有之說。由于行爲的作用雖經常變動,但其法體不變,故說「法體恒有」。然其受報造業,無不集于現在,過去的已存在于現在,未來的也得由現在延伸,故說「現在有體,過未無體」。又從過去所造有爲法的業力不失,到一切有部則發展成有叁種真實的無爲法,如《順正理論》卷五一雲:「信有如前所辯叁世,及有真實叁種無爲,方可自稱說一切有。」所謂叁種無爲法,即是1.擇滅,2.非擇滅,3.虛空。也就是從世俗間的有,直到出世間仍舊是有;不過世俗有爲的有是不離時空的,出世無爲的有是不占時空位置,亦非觀念理論所及所執的範圍。
至于大乘佛教的時空觀,亦有種種,我們且舉兩個系統加以介紹:
(一)龍樹菩薩(N
g
rjuna)的思想
《中觀論.觀時品》的頌文說:「若因過去時,有未來現在,未來及現在,應在過去時。」「若過去時中,無未來現在,未來現在時,雲何因過去。」「不因過去時,則無未來時,亦無現在時,是故無二時。」這是說如果因過去而有未來和現在,那麼未來和現在應該在過去中;如果過去沒有未來和現在,那麼未來和現在就不能說是因過去而有,如果不因過去而有現在和未來,那麼未來和現在也不存在。這是從《中觀論》來說明時間不存在,若要說有所存在,那是相對的存在,爲什麼知道有相對呢?這是由物體在空間的運動而聯想到有時間的存在。可是物體的本身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時刻都在變動,並無真實不變的物體。可見時間是因物體而有,物體是因因緣而有,因緣本身是假法,因此時間和空間都不是真的存在。故《中觀論.觀時品》又有頌雲:「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物尚無所有,何況當有時。」這是徹底否定時間空間的真實性。
(二)世親菩薩(Vasubandhu)的思想
我們都知道,世親菩薩先造小乘的《俱舍論》後造大乘的《唯識論》。《俱舍論》所講的七十五法之中,以「生、住、異、滅」四相說明諸法在時間及空間中的運作現象。《唯識論》的百法之中,以「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性、不和合性」等說明時空現象的狀態。早期聖典講「生、住、滅」叁相,後期聖典講四相,其中的「異」實際上是「住」的變化。任何一種現象在起和滅之間,不論時間長短,都有延續的過程,看起來似乎沒有異變,其實從産生開始到消失爲止,無一時刻不在變動,從質變到量變、形變,終至消失。至于百法中所舉的十四種法相,都是講諸法在時間上的前後連續和空間中的位置變化。其實用四相說明也好,用十四種相說明也好,均非定數,只是說明種種現象在時間和空間中的運動而已。唯識的目的,正是指出現象的有和實質的無,以袪除衆生的執著。
叁、佛教的生命觀是什麼?
(一)生命的分類
佛教把一切有生命意義的,稱爲有情衆生。植物、礦物稱爲無情衆生。所謂情,是指對生命的執著。我們可以把生命的執著分成叁個層次:第一,有細胞和神經;第二,有細胞、神經再加有記憶;第叁,有細胞、神經、記憶再加思想的能力。
如果僅有細胞及細胞所構成的纖維組織,包括單細胞的生物和植物,它們雖有生命現象但無生命的執著,所以叫無情衆生。必須有神經組織才知道痛,有記憶才知道怕痛,有思想才知道痛可能避免且希望能夠避免。因此,有了神經組織之後,才對生命産生執著,而執著的程度有深有淺。人類對生命的執著最深,因其具備思想的能力;其次是高等動物,如象、狗、馬,以及猴、鹦鹉等等,都有若幹程度的記憶能力;再其次是低等動物,它們有神經的作用,因此稱爲有情。這裏所講的情不僅是感情的情,其範圍可分爲叁種層次,即情緒、情感和情操。唯有人類叁情皆備;高等動物僅有情緒和情感;低等動物只有情緒,也就是本能的沖動和要求。孔子所說的:「食、色,性也。」是生命體之所以存在和不斷延續的自然運作,這也屬于情的範圍,因此佛法稱他們爲有情。
佛法把有情衆生的生命現象和過程分爲生、老、病、死四個階段,把屬于無情衆生的植物及衆生所處環境的物理世界分爲成、住、壞、空四個現象。不論是衆生的生命本身或生命所依附的環境,都在周而複始地不斷變化之中,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恒不變,所以稱爲緣起和合;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二)生命的形成
從佛教的觀點看,有情衆生是生命的主體,無情衆生是生命之所依;前者稱爲正報,後者稱爲依報。依報是由于正報的原因而産生,如果只有正報而無依報,生命的現象就無法表現;換句話說,有情衆生如果沒有活動的生存空間和時間,生命的現象就無法成立。我們可以把依報比喻爲人住的房子,正報是住屋的主人。如果沒有人住,房子也就沒有必要;因爲有人,所以需要造房子。總之,佛教認爲世界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原因,是爲了有情衆生的活動而來,這是他們在過去以來所造種種業力而感得的結果。一神教主張神造萬物,由人類來支配和管理;佛教則說,世界萬物都是由于每一個生到這個世界的衆生之共業所感。
那麼生命的起源呢?這是個很通俗的問題,其他各宗教都說是從神的創造而來。若再加以追問,神又是誰創造的呢?神又爲什麼要創造生命?由此不免陷于自相矛盾。佛教則主張衆生的生命無始就有,沒有創造者。佛教所談的是如何解決衆生在生命過程中發生的種種問題,以及如何從這些問題得到解脫。譬如有人中了毒箭,重要的是拔出毒箭,治療箭瘡;若去研究箭是誰發明的、怎麼造的,對中箭的人而言並無意義。
1從凡夫立場看生命的形成
生命的形成有兩種立場,第一是從凡夫的立場來說明生命的形成和延續,也就是業感緣起和阿賴耶緣起。
業感緣起,就是前面所說的,造什麼業、感什麼果。由于衆生執著生命而有情執,所以會有求生的本能,從求生本能發展成自私的趨勢;由于自私的自我中心,而有貪、瞋、癡、慢、疑等心理活動,再産生殺生、偷盜、淫欲、妄語等的身、口行爲。從好的一面講,會爲維護家族、種族、國家乃至人類社會的安全而産生倫理道德的行爲。一般而言,爲個人的自私是惡,爲家族以至整個人類社會而做的任何事是善。然而,不論爲個人或爲他人,是善或是惡,都是對于生命的執著;由執著而産生的一切行爲,都叫作有漏的業,它必定會感受到另一次生命的果報。也就是說,在這一次的生命果報中,同時也繼續再造種種善業、惡業而形成未來生的果報之因,這就是業感緣起。如果不知如何從生命的執著得到解脫,那就一生又一生地生死不已,永無止境。
阿賴耶緣起,是說衆生所造的業形成來生果報的種子;今生造業,不論是善是惡,可能在今生就有所回饋和反應,但是多半不能在即生見其結果。因爲因果報應分爲叁種:分別是花報、果報和余報。今生造業今生受的是花報,可以說僅是冰山之一角;主要的報應在未來,稱爲果報;而在未來的一生乃至多生還受不完的,叫作余報。舉個例說,造五逆罪而下地獄稱爲果報;未下地獄之前在人間遭人唾棄是花報;而離開地獄生到人間時,依然是貧病交加,卑微低賤,四肢不全,五官殘缺,這都可能是余報。在造業之後,即生尚未受報時,一切所造之業都是未來受報之因;此因藏于我們生命的主體,亦即第八識的阿賴耶中。阿賴耶是梵文「藏」的意思,它能儲藏一切的業因,等待未來因緣成熟時,即變成果報的生命及其環境。業因又叫業種,阿賴耶又叫種子識,也叫異熟識,這是異時、異類、變異而熟的意思。所謂異時,乃此生造業來生受報。所謂異類,是在爲人時造業而可能在畜生道或地獄受報,也可能在天上受報。所謂變異,是由質變到量變,比如殺死九人救一人,將來受報時,並不等于被人殺九次,再殺他人一次,因其惡性重大,善性微弱,受報之時大概不會投生爲人了,可能受的是畜生或地獄的果報,不論質量都會改變。但他救過一個人,這一點善因會使他受完惡報之後,還可能遇到好的因緣,比如遇到一位貴人助他一次,或者聽到一句佛法給他一番啓示,但未必能使他被人從死亡邊緣救回。這是變異而熟的意思。若想詳細知道阿賴耶緣起的道理,可以研究唯識學。
2從聖人立場看生命的形成
一般人誤解佛教,甚至佛教徒們也誤解佛法,認爲佛教是出世的。世間太苦,離開世間之後即解脫,所以信仰佛教修行佛法的最後目的就是逃避現實,離開世間,此即解脫、涅槃。這似乎意謂在世間活動的生命現象都是罪惡的衆生,因爲他們造什麼業受什麼報;如果修行成功得以解脫,自然就離開衆生的世界。
事實上,…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