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悟▪P30

  ..續本文上一頁正信的佛教徒所知道的正確的佛法不是如此。雖然在佛教觀念中,小乘聖人到了第叁果就不再來人間,到了第四的阿羅漢果時,已經出離叁界,便可進入稱爲涅槃的寂滅境界,跟衆生世界不再發生任何關系。其實,從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創立佛教開始至今爲止,小乘的思想固然有,小乘的行爲也可能出現過,但這不是佛陀創教的目的,而是屬于局部若幹人的問題。因爲在釋迦世尊當時的僧團中,有一千多位大阿羅漢,絕大多數都是人間比丘,也就是在人間弘化的四果聖人。假如說證到阿羅漢果就應離開人間,那就與史實和事實不符;如果真正有過小乘的僧團,該僧團既然不和人間來往,照理無法取得生存的空間。佛教各派既然都能在人間的曆史上和世界各地傳流,就表示佛教沒有真正的小乘,不論他們的思想如何,都不會離開人間。成道之前在人間修行,成道之後還要到人間來教化,這才是佛教的本意。

  

  不過這會引起另一個問題,凡夫爲了解決生死苦惱而修行佛法,目的就在離開凡夫的層次而進入聖人的位置。既已修成聖人,不再有自身的問題需要解決,爲何還要在人間?目的何在?如果聖人還跟凡夫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一定也會遇到跟凡夫同樣的問題,例如飲食、醫藥、衣服、住宿、交通等的需要,不脫行、住、坐、臥,衣、食、住、行的範圍。既然也有與凡夫同樣的問題,又如何稱爲聖人?修成那樣的聖人,又是爲了什麼?這很簡單。凡夫是以自我爲中心的自私觀點出發而造成種種身心的行爲;聖人無我,他們以無私的慈悲來幫助衆生,所以雖然生活于跟凡夫同樣的環境,感受則完全不同。因爲無私無我,所以沒有貪、瞋、自卑、驕慢等煩惱執著,是爲解脫之人。正因爲他們是解脫之人,所以平等看待一切衆生,予以適時適量的幫助和救濟。

  

  釋迦牟尼成道之後,依舊生活在人間,說法教化,廣度衆生,達四十多年之久,直到肉體生命自然死亡爲止。在這一生修成聖人的人不僅跟他一樣,沒有離開人間,而且還會一生又一生地再來凡夫世界,做永無休止的教化和救濟。那麼他們的生命又是如何産生的呢?通常凡夫是根據業力而受生死果報,菩薩是因願力而出生入死,諸佛則不依業力也不由願力,而是由于淨心緣起和真如緣起而産生。

  

  淨心緣起又叫法界緣起。佛心是清淨的,因爲無所執著;既無執著,就是無自無他。在時間上能與叁世諸佛同一個心,在空間上則與法界一切衆生同一個體。他們不以爲自己是佛,也不以爲有衆生可度──因爲已經沒有自我,所以也沒有對象;但只要任何一個衆生發起善意,與佛有緣,佛就跟他相應,在他面前出現。佛可以由于某一地區、某一事件、某一時間的許多衆生共同需要佛的應化,而以佛的身分形相出現;同樣的,也可以菩薩的、羅漢的乃至一切衆生的形相出現于某一時間、某一空間、某一群人乃至某一個衆生之前,因爲那些衆生沒有離開佛的無牽、無挂、無礙又無方、無時的清淨之心。

  

  真如緣起的真如,就是衆生和佛共同的本來面目,它有兩種隨緣的功能:如果真如隨染緣,也就是隨著貪、瞋、癡等煩惱因緣,就變成自私執著的凡夫衆生;如果隨淨緣,也就是隨著修持戒、定、慧等的因緣,結果就跟出世的聖人相應,終而成就佛果,與叁世諸佛無二無別。聖人的真如應該是無染的,但也不會執著清淨,亦即無淨無染;不論誰染誰淨,他都是不動的、不變的、永恒的、普遍的,這才叫真如。既然是無淨無染、永恒普遍,從衆生看他是諸佛的真如,而他們看衆生的世界,也無一不是無染無淨、不增不減、永恒普遍的真如境界。所以衆生隨淨緣可以成佛;諸佛隨染緣,也可以在衆生世界救度衆生。因爲唯有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才叫作如來。既然是如來,他不須離開凡夫世界,也不須想到發願度衆生。他們隨處都在,隨時都在,構成了聖人永遠住世和化世的生命現象。

  

  另外還有一種叫如來藏緣起。所謂如來藏,多半是在凡夫衆生的位置上來看的,也就是每一衆生都有成爲如來的可能。在衆生的第八識阿賴耶中,如果此人專造有漏的善惡諸業,那麼藏的是凡夫的種子;如果修持戒、定、慧叁無漏學,並以無我無私的心量修行布施等佛業,就成爲無漏的善法,藏的即是成佛的種子。儲藏凡夫種子的第八識稱爲阿賴耶,藏著無漏種子的第八識稱爲如來藏,故曰:「如來藏中藏如來」。

  

  從佛的立場看,一切衆生與佛無異,一切衆生之心,即是如來的寶庫,其中藏有如來。成佛後的如來亦與衆生同具如來藏,因此《勝鬘經.空義隱覆真實章》說如來藏有「空」與「不空」的兩種名稱:「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也就是說,如來藏對佛自身而言是空的,因佛不與煩惱相應;以佛有化世的悲智而言,如來藏是不空的,因他處身于衆生群中,具有無量不思議功德。在《勝鬘經.法身章》也說:如來雖「斷一切煩惱」而「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這是說,如來已斷一切煩惱,如來法身則不離煩惱,也是爲了如來能成就無量不可思議的佛法。

  

  無執著的聖人和有執著的凡夫既然同樣具備如來藏,所以成佛以後,既不是衆生,也不需離開衆生世界。如果成佛之後需要離開衆生世界,或必須以佛的形相表示與衆生有別,那就不能稱爲如來。因此,聖人化現于凡夫世界,具有凡夫的生命現象,是不足爲奇的;所不同的,一者是解脫,一者是執著而已。

  

  四、如何超越時空?

  

  所謂超越時空,也就是生命的超越。從有我、自私、執著的生死煩惱衆生,而成爲無我、無私、生死一如也無煩惱的聖人,名之爲解脫、自在。這必須從觀念的指導和修行方法的實踐來達成,我們且用叁種立場加以說明。

  

  (一)第一個立場,是根據《阿含經》所說的四聖谛法

  

  所謂四聖谛,是釋迦牟尼成道之初所說的四點彼此相關的真理,也就是苦、集、滅、道。苦和集是凡夫衆生的受報和造業;受報稱爲苦,造業就是集。「苦」包括前面所講的生、老、病、死,再加上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等,共有八種。這些生命現象所承受和發生的種種折磨煩惱,乃是由于過去生中,造了種種的業而受到的果。過去造的什麼業呢?不論善業、惡業,凡是有我、自私、有執著的話,就是苦因,就會聚集和積聚種種業因成爲「集」。所以,造業受報就是苦和集兩個階段的不斷循環,亦是在叁界之內生死流轉的現象。要超越這樣的現象,必須依照佛所說的修行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來實踐。

  

  「道」含有道理、道路及方法的意思,如果照著修行下去,一定可以達到超越生死的目的。「道」的內容又是什麼呢?一共有八項條目,稱爲八正道。

  

  1.正見:正確的認識,例如有生、有死就是苦,而苦是由業所生。

  

  2.正思惟:正確的觀行方法,例如自己已經體驗生命是苦果,就用脫苦的方法來修行,主要是禅觀。

  

  3.正語:不說對修行無益的話,只說有益的話。

  

  4.正業:不作對修行無益的身業,只作對修行有益的身業。

  

  5.正命:不以江湖術士的伎倆謀取生活所需,應以正當的方法謀生,以免與修行的目標沖突。

  

  6.正精進:努力于戒、定、慧的道業,例如未作之善要去作,已作之善要加強;已造之惡要中止,未造之惡不再作。

  

  7.正念:經常攝心製心,修行不淨觀等方法。

  

  8.正定:以修種種的觀法成就四禅八定,最後成就滅受想定而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

  

  滅谛實際上是道谛的結果,以修道來滅生死的果報,因而超越時空而不受時空的生滅現象所束縛,這就叫涅槃。

  

  可見此四聖谛法的苦、集二谛是凡夫位中的一層因果,道、滅二谛是超越凡夫而達于聖位的另外一層因果。

  

  凡夫位的是有漏因果,聖人位的是無漏因果;有漏因果是在時空中的生命現象,無漏因果是超越時空的生命現象。不過根據《阿含經》所述,超越時空之後的生命現象已無現象可見,所以稱爲涅槃寂靜。

  

  (二)第二個立場,是依據《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來予以闡明

  

  首先介紹五蘊。五蘊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五種現象,即是色、受、想、行、識。

  

  1.色蘊,是指我們身體的物質現象,通常稱爲地、水、火、風四大。其中骨胳、皮膚、肌肉、神經等稱爲地大;血液、脂肪、水分稱爲水大;體溫稱爲火大;呼吸稱爲風大。

  

  2.受蘊,是指苦、樂、憂、喜、舍等的感受。

  

  3.想蘊,是指好、壞、善、惡等的分辨。

  

  4.行蘊,是發動身、口、意等叁類行爲。

  

  5.識蘊,是分別、執著,以及造業和業種的總稱。

  

  由上可知,後四蘊是屬于心理現象及精神活動的範圍,衆生(人)的生命現象不出這五個條件的界限。如果無法體驗實證到五蘊是空,那就永遠屬于凡夫的境界,煩惱無窮、生死不已。如何能夠實證五蘊皆空,須做進一步的討論。

  

  五蘊是無常也無我的。因爲一切現象都在時間上川流不息、變之又變,所以是無常;同時,一切現象都在空間位置上此消彼長、變化不已,所以沒有不變的我。既然不論是物質現象或心理現象,在時空上都變遷不已,因此我們知道五蘊無一是常,也無一是我。而生命的組合就是五蘊,五蘊既然無常也無我,那還有什麼可以執著的?既無被執著的對象,也沒有能執著的我,當然就是解脫。

  

  無常和無我就是空,空的意思是精神和物質雖有臨時的現象可見,卻無不變的實體可得。雖沒有不變的實體,卻不礙于變異的現象,所以佛法所講的空,並不否定現象世界的有;因…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聖嚴法師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