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悟▪P31

  ..續本文上一頁爲無實體,也沒有障礙,雖名爲空,但不礙有。不執著永恒的有,也不否定變異的有,這稱爲無自性的空。所謂無自性,就是一切現象沒有不變的自性和永恒的實體;如果有實體,那就不是空性。因此若能實證《心經》所說的「五蘊皆空」,就是生命的超越。

  

  (叁)第叁個立場,是依據禅宗「頓悟自性」的見地來說

  

  禅宗發源于印度而成熟于中國的盛唐時代,主張不立文字,頓悟成佛。不立文字的意思,就是不得從知識、學問、語言、文字以及種種符號來了解無自性的如來境界。因此所謂頓悟自性,就是直接而不假任何手段、步驟,就能領悟到「諸法自性空」是什麼。自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如來性。例如《六祖壇經》所說的四句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般人認爲衆生都有成佛的本性,叫作佛性,並將之比喻爲能夠長出菩提之果的樹。又有人認爲佛心如明鏡,能夠「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任何景物在他面前出現,都能絲毫不差地反映出來,就像明鏡一般。還有人認爲成佛之後一定有佛果可得,所以拼命修行,冀望能得到結果。然而六祖惠能大師說的很清楚,菩提無樹,明鏡非臺,本來無物,所以也用不著追求成佛,故說:「何處惹塵埃」。這都在表明本體無體,本性無性,明心無心。

  

  至于如何能夠頓悟無我或空性的自性,就要用禅宗曆代祖師告訴我們的態度和方法,例如馬祖所說的,經常保持平常心;六祖所說的,經常保持直心。所謂平常心,就是不以自我的立場來衡斷利害、得失、是非、好惡;所謂直心,是不加入人我、彼此、長短、方圓等等知識的判斷。其實平常心和直心的意義相同,如果去掉自我中心的分別執著,那麼舉心動念無非平常心或直心,當下就和無我的空性相應。

  

  如果根器不夠利,善根不夠深厚,不能不假方法的話,禅宗祖師們就用參話頭等的方法,來幫助禅衆。若能抱定一句話頭直參下去,由疑情而生疑團,從疑團之中脫穎而出或破殼而出,那就見到所謂未出娘胎之前的本來面目,超越時空的生命也就在面前出現。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要請大家努力修行才能親證實悟。

  

  今天這個題目講到這裏爲止。

  

  附記:本文講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一日麻州羅爾大學北校區圖書館(Multipurpose Room, University of Lowell, Mass.)。但講出之時爲適應當時聽衆的需要並爲時間所限,因此不很深入,甚至也沒有把預先准備的大綱全部講出。待回紐約的禅中心之後,因有葉翠蘋居士的協助,花了兩個半天的時間爲我錄稿,依照當初擬定的大綱,又加入了更多的內容,而使本文比講述時更詳細而深入。

  

  

  

  

  

  

  禅與日常生活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並不懂得如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菩提達摩所說的「心如牆壁」,就是它的方法。也就是,不講理論、不需要修行;只要求把自己的內心訓練成如同牆壁一般。

  

  一、能藏能用

  

  這個牆壁,應該是透明的。牆壁本身是不動的。但是,它可以任人使用;我們可以在牆壁上挂東西或畫東西。牆壁上,雖然是挂了東西或畫上東西,但是,牆壁本身並不曾改變。

  

  我常講:「內心裏不要留下任何東西。」比如談到對錢的態度──「我們在銀行裏要存錢,口袋裏要裝錢,但是內心裏不要想錢。」這並不等于說,我們不要有知識、學問、經驗。而是,你有過的,就是你有的;「有」是爲了衆生,不是你本身要它,你自己要「沒有」。

  

  我們的內心裏,應該像個倉庫。儲藏在倉庫裏的東西,應該安放著不動。假如,倉庫裏的東西都在動,那就麻煩了。所有的東西,在我們隨時要運用的時候,便從倉庫裏拿出來。不用時,要安置勿動。可是,人的內心很奇怪,在你不用它時,心中往往也會跑出東西來。甚至要用它時,東西出不來。例如剛才和一位太太講話,她想講一句話,但老是講不出那句話來,那位太太便敲敲腦袋,急著說:「趕快出來!」其實,當我們的內心很冷靜時,用不著去想,所需要的東西,自然會出來。

  

  因爲,我們的內心有太多的東西同時在波動,所以往往在運用上,我們要它出來時,它不出來;要它不出來它卻出來了。因此,希望大家訓練自己經常保持內心的不動如同牆壁。如此,便與佛心相似了。

  

  現在,我要問:諸位能不能把內心訓練成像牆壁一樣?諸位做得到嗎?將過去所學、所經驗的一切,全都擺在倉庫裏,不要動它,能嗎?倘不能做到怎麼辦?

  

  當我們看到有人說話很粗氣而心生厭煩時,會叫他「閉嘴!」但是,當你的內心在很混亂的狀態中,你無法指揮自己去執行正常工作的時候,你有沒有辦法,叫它「閉上」呢?這的確是不容易的事。

  

  二、四種方法

  

  菩提達摩告訴我們的修行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是理入及行入,心如牆壁是理入,另外四種行是行入。四種行的內容是:(一)報冤行,(二)隨緣行,(叁)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一)報冤行

  

  現在所有一切的結果,必然有其原因,而我們並無法一一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依佛教的觀點而言,乃是無始以來,多生多世以前就跟著生命帶來。然而,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過去生,也無法去證明它。同樣的,就此生而言,從我們出生開始到現在爲止,也有很多自己無從記起的事。

  

  因此,當我們遇到不幸的事、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如何才能夠讓自己想到:「此事必有它的原因」呢?我們可能不完全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但是也無須去理它。只須確認,果從因來,只有接受它了。如果,我們僅僅是逆來順受,在態度上,不也很消極嗎?事情既然已經有了前因,倘若再以另一項原因相加進去,事情所得的結果和情況就會更改。所以在態度上,第一,要接受事實;第二,要尋求解決的方法。

  

  首先,遇事不要煩惱。譬如我們這間房子,現在突然失火了,該怎麼處理?房子失火,必然有原因。我們是先救火呢?或者是先跑出去呢?又或者是先坐在這裏研究原因呢?當然,事必有因由,先別管原因,我們現在是解決問題要緊,先當跑出火宅設法救火,然後追究火首是誰吧!能如此,方能解決種種的不如意事。凡事發生困擾時,我們便以這種態度來接受、來解決。

  

  (二)隨緣行

  

  任何幸運的事,任何好事,也都有其原因。遇到不幸的事,會感到痛苦,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遇到幸運的事卻並不快樂,反受其苦。我們常看到很多有地位的人,有財富、有權勢,他們都很快樂嗎?很多人認爲,只要有錢、有地位、有權勢,就是幸福的。但是,事實上未必盡然。

  

  男孩追上女朋友,一定是很幸運嗎?我說不一定,但也並非一定不愉快。這意思是指事情的進展中,可能會發生不愉快的現象。因此,任何事情的成功與幸運,不要太興奮,也無須驕傲。有些人在得意時,常會忘了自己是誰。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一則故事:一位剛剛知道已中了大獎(就像美國的樂透獎)的乞丐,因他的全部財産只擁有一根竹棍,他爲了防止獎券遺失,便把它藏在竹棍裏。他心中一直爲發財的事興奮!實在是太得意了,心想今後不用再當乞丐了,還要這根討飯的竹棍做什麼?這一高興便把竹棍扔到河裏,當他想起獎券還藏在竹棍裏的時候,不但錢已領不到,竹棍也弄丟了。本來,窮得只有一根竹棍,結果呢?得意忘形,連僅有的竹棍也失去了!

  

  以禅的方法來生活,面對這類的事,修行者會認爲,這只是一件平常的事;錢來了,只是來了。它來得必有原因,等于自己在銀行裏從自己的戶頭裏提了一大筆存款回家,又有什麼值得興奮的呢!

  

  (叁)無所求行

  

  不論以東方或西方的觀點而言,假如人類什麼也不追求的話,那麼,人活在世上做什麼?

  

  人類凡事追求,就是爲了有一分希望。因爲,有一分希望讓我們去追求,所以我們才會努力,這是正常的;有所追求,這也是正常的。然而,往往人類所追求的目標,不一定能實現。俗話說:「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座的諸位,多半是年輕人。我想請問你們,在幼稚園時代是不是說過:

  

  「我長大了以後要做……」,到了中學、大學之後,是不是又改變了觀念呢?我有一位信徒和學生,他原是哲學教授,後來又去學音樂,現在,既教佛學又兼職按摩師。他始終不清楚哪一項才是他最終的目標?也不知道他最初究竟是要學什麼?雖然他學了很多,但是這並不是問題。就好比一間房子,有很多門;這房子人人都想進來,你可以從東面進來,也可以從西面進來,你可以從地下室入口自樓下爬樓梯上來,也可以搭直升機從屋頂上下來。假如,你認爲進了一道門,不過瘾,想多看幾道門,一探究竟,這是可以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能進到這間房子的核心處,不論你從那一道門進來,你所見的,將會是完全相同的。假設,在一開始,你已經有一個特定的門要進,那可能有問題。有的門,你想進去卻進不去,你看到其他人進去,你硬是進不去。其實,這也沒關系,你進不去,可以繞到其他的地方,從另一道門進入。門內的人,將會說:「怎麼你從這個門也進來了?」

  

  因此,所說的「無所求」,是要我們不去追逐一個「求不到就不行」的目標。但是,我們凡事要努力;因爲,努力本身就是生活。

  

  倘若是爲了一種目的而修行,這件事本身就是白忙一場,就是一種執著、一種阻礙,阻礙你達成這個目標。什麼是阻礙?爲了「有所求」,爲了一個目的而去做任何事,這在普通、一般性的目的來…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聖嚴法師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