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无实体,也没有障碍,虽名为空,但不碍有。不执着永恒的有,也不否定变异的有,这称为无自性的空。所谓无自性,就是一切现象没有不变的自性和永恒的实体;如果有实体,那就不是空性。因此若能实证《心经》所说的「五蕴皆空」,就是生命的超越。
(三)第三个立场,是依据禅宗「顿悟自性」的见地来说
禅宗发源于印度而成熟于中国的盛唐时代,主张不立文字,顿悟成佛。不立文字的意思,就是不得从知识、学问、语言、文字以及种种符号来了解无自性的如来境界。因此所谓顿悟自性,就是直接而不假任何手段、步骤,就能领悟到「诸法自性空」是什么。自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如来性。例如《六祖坛经》所说的四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般人认为众生都有成佛的本性,叫作佛性,并将之比喻为能够长出菩提之果的树。又有人认为佛心如明镜,能够「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任何景物在他面前出现,都能丝毫不差地反映出来,就像明镜一般。还有人认为成佛之后一定有佛果可得,所以拼命修行,冀望能得到结果。然而六祖惠能大师说的很清楚,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本来无物,所以也用不着追求成佛,故说:「何处惹尘埃」。这都在表明本体无体,本性无性,明心无心。
至于如何能够顿悟无我或空性的自性,就要用禅宗历代祖师告诉我们的态度和方法,例如马祖所说的,经常保持平常心;六祖所说的,经常保持直心。所谓平常心,就是不以自我的立场来衡断利害、得失、是非、好恶;所谓直心,是不加入人我、彼此、长短、方圆等等知识的判断。其实平常心和直心的意义相同,如果去掉自我中心的分别执着,那么举心动念无非平常心或直心,当下就和无我的空性相应。
如果根器不够利,善根不够深厚,不能不假方法的话,禅宗祖师们就用参话头等的方法,来帮助禅众。若能抱定一句话头直参下去,由疑情而生疑团,从疑团之中脱颖而出或破壳而出,那就见到所谓未出娘胎之前的本来面目,超越时空的生命也就在面前出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要请大家努力修行才能亲证实悟。
今天这个题目讲到这里为止。
附记:本文讲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一日麻州罗尔大学北校区图书馆(Multipurpose Room, University of Lowell, Mass.)。但讲出之时为适应当时听众的需要并为时间所限,因此不很深入,甚至也没有把预先准备的大纲全部讲出。待回纽约的禅中心之后,因有叶翠苹居士的协助,花了两个半天的时间为我录稿,依照当初拟定的大纲,又加入了更多的内容,而使本文比讲述时更详细而深入。
禅与日常生活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并不懂得如何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菩提达摩所说的「心如墙壁」,就是它的方法。也就是,不讲理论、不需要修行;只要求把自己的内心训练成如同墙壁一般。
一、能藏能用
这个墙壁,应该是透明的。墙壁本身是不动的。但是,它可以任人使用;我们可以在墙壁上挂东西或画东西。墙壁上,虽然是挂了东西或画上东西,但是,墙壁本身并不曾改变。
我常讲:「内心里不要留下任何东西。」比如谈到对钱的态度──「我们在银行里要存钱,口袋里要装钱,但是内心里不要想钱。」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要有知识、学问、经验。而是,你有过的,就是你有的;「有」是为了众生,不是你本身要它,你自己要「没有」。
我们的内心里,应该像个仓库。储藏在仓库里的东西,应该安放着不动。假如,仓库里的东西都在动,那就麻烦了。所有的东西,在我们随时要运用的时候,便从仓库里拿出来。不用时,要安置勿动。可是,人的内心很奇怪,在你不用它时,心中往往也会跑出东西来。甚至要用它时,东西出不来。例如刚才和一位太太讲话,她想讲一句话,但老是讲不出那句话来,那位太太便敲敲脑袋,急着说:「赶快出来!」其实,当我们的内心很冷静时,用不着去想,所需要的东西,自然会出来。
因为,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东西同时在波动,所以往往在运用上,我们要它出来时,它不出来;要它不出来它却出来了。因此,希望大家训练自己经常保持内心的不动如同墙壁。如此,便与佛心相似了。
现在,我要问:诸位能不能把内心训练成像墙壁一样?诸位做得到吗?将过去所学、所经验的一切,全都摆在仓库里,不要动它,能吗?倘不能做到怎么办?
当我们看到有人说话很粗气而心生厌烦时,会叫他「闭嘴!」但是,当你的内心在很混乱的状态中,你无法指挥自己去执行正常工作的时候,你有没有办法,叫它「闭上」呢?这的确是不容易的事。
二、四种方法
菩提达摩告诉我们的修行方法,就是「二入四行」。二入是理入及行入,心如墙壁是理入,另外四种行是行入。四种行的内容是:(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一)报冤行
现在所有一切的结果,必然有其原因,而我们并无法一一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依佛教的观点而言,乃是无始以来,多生多世以前就跟着生命带来。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过去生,也无法去证明它。同样的,就此生而言,从我们出生开始到现在为止,也有很多自己无从记起的事。
因此,当我们遇到不幸的事、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如何才能够让自己想到:「此事必有它的原因」呢?我们可能不完全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但是也无须去理它。只须确认,果从因来,只有接受它了。如果,我们仅仅是逆来顺受,在态度上,不也很消极吗?事情既然已经有了前因,倘若再以另一项原因相加进去,事情所得的结果和情况就会更改。所以在态度上,第一,要接受事实;第二,要寻求解决的方法。
首先,遇事不要烦恼。譬如我们这间房子,现在突然失火了,该怎么处理?房子失火,必然有原因。我们是先救火呢?或者是先跑出去呢?又或者是先坐在这里研究原因呢?当然,事必有因由,先别管原因,我们现在是解决问题要紧,先当跑出火宅设法救火,然后追究火首是谁吧!能如此,方能解决种种的不如意事。凡事发生困扰时,我们便以这种态度来接受、来解决。
(二)随缘行
任何幸运的事,任何好事,也都有其原因。遇到不幸的事,会感到痛苦,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遇到幸运的事却并不快乐,反受其苦。我们常看到很多有地位的人,有财富、有权势,他们都很快乐吗?很多人认为,只要有钱、有地位、有权势,就是幸福的。但是,事实上未必尽然。
男孩追上女朋友,一定是很幸运吗?我说不一定,但也并非一定不愉快。这意思是指事情的进展中,可能会发生不愉快的现象。因此,任何事情的成功与幸运,不要太兴奋,也无须骄傲。有些人在得意时,常会忘了自己是谁。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一则故事:一位刚刚知道已中了大奖(就像美国的乐透奖)的乞丐,因他的全部财产只拥有一根竹棍,他为了防止奖券遗失,便把它藏在竹棍里。他心中一直为发财的事兴奋!实在是太得意了,心想今后不用再当乞丐了,还要这根讨饭的竹棍做什么?这一高兴便把竹棍扔到河里,当他想起奖券还藏在竹棍里的时候,不但钱已领不到,竹棍也弄丢了。本来,穷得只有一根竹棍,结果呢?得意忘形,连仅有的竹棍也失去了!
以禅的方法来生活,面对这类的事,修行者会认为,这只是一件平常的事;钱来了,只是来了。它来得必有原因,等于自己在银行里从自己的户头里提了一大笔存款回家,又有什么值得兴奋的呢!
(三)无所求行
不论以东方或西方的观点而言,假如人类什么也不追求的话,那么,人活在世上做什么?
人类凡事追求,就是为了有一分希望。因为,有一分希望让我们去追求,所以我们才会努力,这是正常的;有所追求,这也是正常的。然而,往往人类所追求的目标,不一定能实现。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座的诸位,多半是年轻人。我想请问你们,在幼稚园时代是不是说过:
「我长大了以后要做……」,到了中学、大学之后,是不是又改变了观念呢?我有一位信徒和学生,他原是哲学教授,后来又去学音乐,现在,既教佛学又兼职按摩师。他始终不清楚哪一项才是他最终的目标?也不知道他最初究竟是要学什么?虽然他学了很多,但是这并不是问题。就好比一间房子,有很多门;这房子人人都想进来,你可以从东面进来,也可以从西面进来,你可以从地下室入口自楼下爬楼梯上来,也可以搭直升机从屋顶上下来。假如,你认为进了一道门,不过瘾,想多看几道门,一探究竟,这是可以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能进到这间房子的核心处,不论你从那一道门进来,你所见的,将会是完全相同的。假设,在一开始,你已经有一个特定的门要进,那可能有问题。有的门,你想进去却进不去,你看到其他人进去,你硬是进不去。其实,这也没关系,你进不去,可以绕到其他的地方,从另一道门进入。门内的人,将会说:「怎么你从这个门也进来了?」
因此,所说的「无所求」,是要我们不去追逐一个「求不到就不行」的目标。但是,我们凡事要努力;因为,努力本身就是生活。
倘若是为了一种目的而修行,这件事本身就是白忙一场,就是一种执着、一种阻碍,阻碍你达成这个目标。什么是阻碍?为了「有所求」,为了一个目的而去做任何事,这在普通、一般性的目的来…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