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信的佛教徒所知道的正确的佛法不是如此。虽然在佛教观念中,小乘圣人到了第三果就不再来人间,到了第四的阿罗汉果时,已经出离三界,便可进入称为涅槃的寂灭境界,跟众生世界不再发生任何关系。其实,从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开始至今为止,小乘的思想固然有,小乘的行为也可能出现过,但这不是佛陀创教的目的,而是属于局部若干人的问题。因为在释迦世尊当时的僧团中,有一千多位大阿罗汉,绝大多数都是人间比丘,也就是在人间弘化的四果圣人。假如说证到阿罗汉果就应离开人间,那就与史实和事实不符;如果真正有过小乘的僧团,该僧团既然不和人间来往,照理无法取得生存的空间。佛教各派既然都能在人间的历史上和世界各地传流,就表示佛教没有真正的小乘,不论他们的思想如何,都不会离开人间。成道之前在人间修行,成道之后还要到人间来教化,这才是佛教的本意。
不过这会引起另一个问题,凡夫为了解决生死苦恼而修行佛法,目的就在离开凡夫的层次而进入圣人的位置。既已修成圣人,不再有自身的问题需要解决,为何还要在人间?目的何在?如果圣人还跟凡夫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一定也会遇到跟凡夫同样的问题,例如饮食、医药、衣服、住宿、交通等的需要,不脱行、住、坐、卧,衣、食、住、行的范围。既然也有与凡夫同样的问题,又如何称为圣人?修成那样的圣人,又是为了什么?这很简单。凡夫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观点出发而造成种种身心的行为;圣人无我,他们以无私的慈悲来帮助众生,所以虽然生活于跟凡夫同样的环境,感受则完全不同。因为无私无我,所以没有贪、瞋、自卑、骄慢等烦恼执着,是为解脱之人。正因为他们是解脱之人,所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予以适时适量的帮助和救济。
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依旧生活在人间,说法教化,广度众生,达四十多年之久,直到肉体生命自然死亡为止。在这一生修成圣人的人不仅跟他一样,没有离开人间,而且还会一生又一生地再来凡夫世界,做永无休止的教化和救济。那么他们的生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常凡夫是根据业力而受生死果报,菩萨是因愿力而出生入死,诸佛则不依业力也不由愿力,而是由于净心缘起和真如缘起而产生。
净心缘起又叫法界缘起。佛心是清净的,因为无所执着;既无执着,就是无自无他。在时间上能与三世诸佛同一个心,在空间上则与法界一切众生同一个体。他们不以为自己是佛,也不以为有众生可度──因为已经没有自我,所以也没有对象;但只要任何一个众生发起善意,与佛有缘,佛就跟他相应,在他面前出现。佛可以由于某一地区、某一事件、某一时间的许多众生共同需要佛的应化,而以佛的身分形相出现;同样的,也可以菩萨的、罗汉的乃至一切众生的形相出现于某一时间、某一空间、某一群人乃至某一个众生之前,因为那些众生没有离开佛的无牵、无挂、无碍又无方、无时的清净之心。
真如缘起的真如,就是众生和佛共同的本来面目,它有两种随缘的功能:如果真如随染缘,也就是随着贪、瞋、痴等烦恼因缘,就变成自私执着的凡夫众生;如果随净缘,也就是随着修持戒、定、慧等的因缘,结果就跟出世的圣人相应,终而成就佛果,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圣人的真如应该是无染的,但也不会执着清净,亦即无净无染;不论谁染谁净,他都是不动的、不变的、永恒的、普遍的,这才叫真如。既然是无净无染、永恒普遍,从众生看他是诸佛的真如,而他们看众生的世界,也无一不是无染无净、不增不减、永恒普遍的真如境界。所以众生随净缘可以成佛;诸佛随染缘,也可以在众生世界救度众生。因为唯有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才叫作如来。既然是如来,他不须离开凡夫世界,也不须想到发愿度众生。他们随处都在,随时都在,构成了圣人永远住世和化世的生命现象。
另外还有一种叫如来藏缘起。所谓如来藏,多半是在凡夫众生的位置上来看的,也就是每一众生都有成为如来的可能。在众生的第八识阿赖耶中,如果此人专造有漏的善恶诸业,那么藏的是凡夫的种子;如果修持戒、定、慧三无漏学,并以无我无私的心量修行布施等佛业,就成为无漏的善法,藏的即是成佛的种子。储藏凡夫种子的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藏着无漏种子的第八识称为如来藏,故曰:「如来藏中藏如来」。
从佛的立场看,一切众生与佛无异,一切众生之心,即是如来的宝库,其中藏有如来。成佛后的如来亦与众生同具如来藏,因此《胜鬘经.空义隐覆真实章》说如来藏有「空」与「不空」的两种名称:「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也就是说,如来藏对佛自身而言是空的,因佛不与烦恼相应;以佛有化世的悲智而言,如来藏是不空的,因他处身于众生群中,具有无量不思议功德。在《胜鬘经.法身章》也说:如来虽「断一切烦恼」而「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这是说,如来已断一切烦恼,如来法身则不离烦恼,也是为了如来能成就无量不可思议的佛法。
无执着的圣人和有执着的凡夫既然同样具备如来藏,所以成佛以后,既不是众生,也不需离开众生世界。如果成佛之后需要离开众生世界,或必须以佛的形相表示与众生有别,那就不能称为如来。因此,圣人化现于凡夫世界,具有凡夫的生命现象,是不足为奇的;所不同的,一者是解脱,一者是执着而已。
四、如何超越时空?
所谓超越时空,也就是生命的超越。从有我、自私、执着的生死烦恼众生,而成为无我、无私、生死一如也无烦恼的圣人,名之为解脱、自在。这必须从观念的指导和修行方法的实践来达成,我们且用三种立场加以说明。
(一)第一个立场,是根据《阿含经》所说的四圣谛法
所谓四圣谛,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初所说的四点彼此相关的真理,也就是苦、集、灭、道。苦和集是凡夫众生的受报和造业;受报称为苦,造业就是集。「苦」包括前面所讲的生、老、病、死,再加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等,共有八种。这些生命现象所承受和发生的种种折磨烦恼,乃是由于过去生中,造了种种的业而受到的果。过去造的什么业呢?不论善业、恶业,凡是有我、自私、有执着的话,就是苦因,就会聚集和积聚种种业因成为「集」。所以,造业受报就是苦和集两个阶段的不断循环,亦是在三界之内生死流转的现象。要超越这样的现象,必须依照佛所说的修行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来实践。
「道」含有道理、道路及方法的意思,如果照着修行下去,一定可以达到超越生死的目的。「道」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一共有八项条目,称为八正道。
1.正见:正确的认识,例如有生、有死就是苦,而苦是由业所生。
2.正思惟:正确的观行方法,例如自己已经体验生命是苦果,就用脱苦的方法来修行,主要是禅观。
3.正语:不说对修行无益的话,只说有益的话。
4.正业:不作对修行无益的身业,只作对修行有益的身业。
5.正命:不以江湖术士的伎俩谋取生活所需,应以正当的方法谋生,以免与修行的目标冲突。
6.正精进:努力于戒、定、慧的道业,例如未作之善要去作,已作之善要加强;已造之恶要中止,未造之恶不再作。
7.正念:经常摄心制心,修行不净观等方法。
8.正定:以修种种的观法成就四禅八定,最后成就灭受想定而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灭谛实际上是道谛的结果,以修道来灭生死的果报,因而超越时空而不受时空的生灭现象所束缚,这就叫涅槃。
可见此四圣谛法的苦、集二谛是凡夫位中的一层因果,道、灭二谛是超越凡夫而达于圣位的另外一层因果。
凡夫位的是有漏因果,圣人位的是无漏因果;有漏因果是在时空中的生命现象,无漏因果是超越时空的生命现象。不过根据《阿含经》所述,超越时空之后的生命现象已无现象可见,所以称为涅槃寂静。
(二)第二个立场,是依据《心经》所说的「五蕴皆空」来予以阐明
首先介绍五蕴。五蕴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五种现象,即是色、受、想、行、识。
1.色蕴,是指我们身体的物质现象,通常称为地、水、火、风四大。其中骨胳、皮肤、肌肉、神经等称为地大;血液、脂肪、水分称为水大;体温称为火大;呼吸称为风大。
2.受蕴,是指苦、乐、忧、喜、舍等的感受。
3.想蕴,是指好、坏、善、恶等的分辨。
4.行蕴,是发动身、口、意等三类行为。
5.识蕴,是分别、执着,以及造业和业种的总称。
由上可知,后四蕴是属于心理现象及精神活动的范围,众生(人)的生命现象不出这五个条件的界限。如果无法体验实证到五蕴是空,那就永远属于凡夫的境界,烦恼无穷、生死不已。如何能够实证五蕴皆空,须做进一步的讨论。
五蕴是无常也无我的。因为一切现象都在时间上川流不息、变之又变,所以是无常;同时,一切现象都在空间位置上此消彼长、变化不已,所以没有不变的我。既然不论是物质现象或心理现象,在时空上都变迁不已,因此我们知道五蕴无一是常,也无一是我。而生命的组合就是五蕴,五蕴既然无常也无我,那还有什么可以执着的?既无被执着的对象,也没有能执着的我,当然就是解脱。
无常和无我就是空,空的意思是精神和物质虽有临时的现象可见,却无不变的实体可得。虽没有不变的实体,却不碍于变异的现象,所以佛法所讲的空,并不否定现象世界的有;因…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