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在修行的過程中,念佛、拜佛而能見佛,是初步的階段,但是已經很不容易了,淨土宗的宗旨,就是要見佛,而在禅宗的修行過程中,也會見種種相。《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此,當見相時,不要執著。
趙州禅師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意謂不論有佛無佛,都不執著。一般人認爲,佛在寺廟、佛堂或在西天。寺院、佛堂中的佛像,不是真佛。而佛在西天,也是方便說。由《阿彌陀經》記載「常以清旦,各以衣
,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可知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未必就在西方。而是一切世界,都在西方極樂世界,也未離開西方極樂世界。凡夫未得大解脫,需要依賴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一佛即是諸佛,諸佛依願力不同,而有諸佛國土各各方便度衆,並非真正有這種世界。雖然不是真有諸佛世界,可是,不能斷然否定,無有西方,沒有諸佛。因此,不論執著于十方諸佛的「多」,或一切佛同一體性的「一」,都不是真。如果執這種「多」或「一」的觀念者,就如同得到佛的衣服,沒有得到佛的身體。
介紹觀世音菩薩的經典中記載,觀世音在阿彌陀佛涅槃之後,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如此可知阿彌陀佛度衆生的願和緣會告一段落,極樂世界也不是永遠存在,如果執著極樂世界永遠存在,則與其他宗教所謂「天國永恒」是一樣的。不論執著有一永恒的佛或有十方叁世諸佛,皆屬常見。而執著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佛或十方叁世諸佛,這不是佛法、不是禅,是無神論的外道斷見。
不論執著有佛、有佛國淨土,或無佛、無佛國淨土,都是錯的,都是煩惱。但是,初機學佛者,必要執著有,至修行到相當高程度時,煩惱漸少,則勿執著有或無,放下煩惱,才能明心見性。
五、無住生心即是禅
《金剛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是不執著,「多」、「一」,或「無」都不執著。沒有修行或修行者剛開始所見的世界是「多」。已修行到相當程度者,已在「一」的層次。
宗教上,修世間定者,到達「一」的程度時,至少是無相定或無色界的「四空定」。統一的層次有叁,即身心統一、內外統一、時空統一。到達身心統一時,感覺身心已無,煩惱不見。到達內外統一時,則「我」與外在的人、事、物是合而爲一的,對任何人,乃至植物,皆生仁慈心,這是博愛爲仁的愛。到時空統一時,則無時間和空間的存在。時空統一有四種境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慈悲有叁層次:即生緣慈、法緣慈及無緣慈。修行到萬法歸一的境地,有「我與一切衆生同體,要度一切衆生」的悲願,是第二層次的法緣慈。能將「一」也放下,是大菩薩的無緣慈。曾經有人對我說:「現在,我已經解脫、開悟了。」此人是否有開悟、有解脫,不予置評,重要的是,有否執著,執著于煩惱是住于煩惱,執著于開悟、解脫,也是住于煩惱。「無住」是不執著、無煩惱,是真正的解脫。真的解脫者是心無執著而生智慧心,隨緣度衆,應機教化。
「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句禅宗祖師的名言,說明開悟的人,仍然和平常人一樣,過平常的生活,不會有標新立異、荒誕古怪的行徑。
趙州禅師有句話:「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明珠本身沒有主觀色彩。以明珠喻心,對衆生的教化,沒有主觀的成見,應不同衆生的需求而給予不同的救濟。又言:「第一等人來,禅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禅床接;末等人來,叁門外接。」上根器者,對叁寶信心堅定;中等根器者,雖認識佛法但是信心不足;下等根器者,不了解叁寶,以不同的方式接待、教化,或使信心堅定,或使心生歡喜而擁護叁寶。
六、禅的修行
《六祖壇經》雲:「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心不受外界汙染,不爲外境所動,是無念。離一切外在相,是無相。有一位出家人問趙州禅師:「狗子有佛性否?」禅師答:「無。」再問:「上至諸佛下至蝼蟻,皆有佛性,爲何狗子則無?」對衆生而言,衆生因分別、執著的業識顯現而認爲有佛性,對開悟的人而言,已無執著,爲破除問話者對佛性的執著,故回答:「無。」禅的修行宗旨在于無,且不執著無。
七、禅的修行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有叁階段:
第一階段,看山是山:譬如念佛、拜佛、持咒或打坐,從妄念紛飛到集中于一。
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由參話頭開始,使産生疑團,再破疑團,即從一到無。
第叁階段,看山還是山:既不執著「一」、「多」,更把「無」也放下,回歸于現實的世界,和一般人生活一樣,以智慧心、清淨心,在人間廣度衆生。(一九八八年叁月八日講于高雄女中)
有分別與無分別
分別是一種知識、知能。如果沒有分別作用的話,則天下渾沌。然而,佛法是要我們從有分別的執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因爲有分別所以有煩惱,有煩惱所以不離生死,不離生死所以在生死裏流轉不已;在生死裏流轉不已,所以你欠我,我欠你,自無始生死以來,不知道跟多少的衆生産生了恩恩怨怨的因緣關系。
有的人認爲彼此有緣是好事,若有善緣當然是好事,能以佛法結緣就更好。若有惡緣,卻不是好事。因此,你、我、他能夠碰在一起,不論是過去的善緣或惡緣,都是有緣。爲什麼有人要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那是由于善緣少而惡緣多,所以相遇時,多半會你推我一把,我踢你一腳。但有些人在某些時候,也會你扶我一把,我謝你一聲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是由于人與人之間有了善惡與恩怨的分別。
但是,有分別心並不一定不好,人世間文明的推展,人類生存品質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都需要我們以自我中心的分別,來完成自利利人的目的。爲了長遠地保護自己,爲了個人的更大利益,我們必須健全與自己有關的每一個人及每一件事。亦即說,除了個人的身心之外,家庭、家族、社會、國家、世界的每一個人員以及每一件事物的利害關系,都和我們不可分割。可見,初以自己爲中心,漸漸地,也能擴展成爲利益他人,乃至利益全體人類一切衆生。
不過,修行佛法的最終目的是要達到無分別的境界。何謂無分別?若依《金剛經》的說法便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我、人、衆生,是空間相,壽者是時間相。凡有空間與時間觀念的,都是有分別,有分別便是有執著,有執著便不能無煩惱。不論執小執大、執局部執全體、執空執有、執真執妄,都不出時空的妄想分別,皆是煩惱的異名。
妄想分別的自我,有小有大:個人中心的自我,是小我;而全人類乃至全宇宙的一切衆生的自我,是大我。通常將小我稱爲自私的我,大我則被稱爲博愛、稱爲無我。雖然大我比小我偉大,但依舊未離分別執著,仍然是生滅變遷的世間法。大我對哲學家來說是一種觀念,對藝術家及宗教家則是一種認同和經驗。因此不論是物質現象,心理現象或是精神現象,皆是暫有的,所以佛教主張的無相,才是離開分別執著的自在解脫。
有些人修行,自認爲已到無我的境界,但實際上,他們最多只是離開小我,體驗到大我的味道而已。縱然他們已有「宇宙與我一體,萬物和我同根」的經驗,卻還是在分別執著的叁界之中。
佛法所講的「無我」,又分作兩個層次:一爲小乘證「人我空」,而出叁界入涅槃。既離個人的小我,也不見全體的大我,以世間一切現象爲因緣生滅的虛幻,以出世間的涅槃境界爲不生不滅的真實。他們不執大我爲我,卻以不生不滅的涅槃法爲我。二爲大乘證「法我空」,既不以世間的因緣法爲真實,也不以離開世間的涅槃法爲真實。
從大乘佛法的立場來看,小乘羅漢的涅槃,也是短暫的,他們雖已從煩惱生死獲得解脫,卻還必須再進一步,回小向大,回小乘而轉入大乘,然後才能成佛,才能達到最究竟。因此大乘佛法對叁界生死輪回的這個環境,並不需要逃避、害怕,只要當下能夠對現實的叁界生死環境不起執著心,就可以做到處在生死而不受生死的煩惱所困。能在生死之中而不受生死的痛苦所惱,這才是真正的大解脫人。
成了佛的人,不會逃避,也就是說「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樣才是大涅槃。不住生死就是不受生死束縛。不住涅槃是自在應化于衆生生死的環境之中。所以,菩薩是在世間而又是出世間的;並不是逃避了現實以後才稱作菩薩。
大菩薩一定是住于世間而不爲世間的煩惱所困擾;成了佛以後,則與法界一切衆生同在,只要有衆生的地方,他都無所不在。(一九八八年元月叁十一日農禅寺禅坐會開示)
正道與邪道
今天的題目是「正道與邪道」。在現今的社會是不是還有邪道?請各位不要誤會,認爲邪道一定是很壞的,那不一定。
我現在分五個段落來介紹演講的內容:一、何謂道,二、何謂正道,叁、何謂邪道,四、層次分明的邪正之間,五、邪正不二與邪正分明。
一、何謂道?
(一)中國思想中的道
有好幾層意思:
1.行走的道路。大家都走的路,叫道路。
2.宇宙萬事萬物的根源,哲學上叫本體,又叫上帝或神;在中國古書上稱爲上帝的地方很多,也有稱爲神或形而上的都是道。一般人說的常理,就是經常的道理、常法,也就是自然的法則;普通的、自然的道理,就是宇宙萬物的根源,那就是道。
3.道亦可說是方法、技術、技能,學了技術後,能爲別人服務,能爲自己謀生,叫作生…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