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鑰▪P6

  ..續本文上一頁進入無我的解脫,乃是大小乘共通的禅修基礎。

  

  若以我的看法,五停心觀雖然一向被認爲是用來對治五種修行的問題,其實也有更積極的功能,那就是:

  

  數息觀是從安定散亂心而進入如來禅的初門。

  

  不淨觀是從舍欲離淫而進入梵行乃至六根清淨位的初門。

  

  慈悲觀是從慈心不瞋恚而進入平等大慈悲之大菩薩行的初門。

  

  因緣觀是從明察生死來去的因果關系而進入大解脫慧的初門。

  

  界分別觀是從分析人生現象而進入無我、無相、無著之大般若海的初門。

  

  念佛觀是從觀像觀想的有相念佛而進入空、無相、無願(又雲無作)之叁解脫門的初門。若能作如此說明,五停心觀,豈不正是大乘佛法人人必修的功課?總括言之,五停心觀,便是以數息來安心,以觀不淨來淨心,以慈悲觀生慈悲心,以修因緣觀、界分別觀、念佛觀發起智慧心。縱觀整體的大小乘佛法,不就是以這幾大項目爲中心嗎?不過初心學者,必得在賢師指導下修習五停心觀,方能安全可靠。

  

  本文的初稿是今(一九九四)年年初,由蔡雅琴根據我十五年前的講課錄音帶整理成文,由于時間太久,若幹部分已經失磁,加上我在授課之時未曾廣引禅觀的經論典籍,故除數息觀及不淨觀的兩節略予刪增之外,其余各節全部由我廣集相關資料,重新寫了一遍。此文對我自己有用,對于關心禅觀修學的缁素四衆應該也有鼓勵及參考的作用。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四日深夜聖嚴記于紐約東初襌寺)

  

  

  

  

  

  

  

  禅與悟─無常無我.理入行入

  

   諸位可曾聽過,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話嗎?但今天爲什麼還要來聽我講禅的話呢?可見你們都受騙了。奇怪的是,禅宗卻是所有佛教各宗派中,留下著作最多的。其目的何在?就是要告訴世人,禅是不立文字的,禅是教外別傳的;就爲了這二句話,才又講了那麼許多話。所以今天我到這兒來,還是有話講,因爲我要告訴諸位,禅是不立文字的,禅是教外別傳的。所以諸位今天還是來對了。

  

  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禅有第一義谛以及第二義谛,又名勝義及世俗谛。所謂第一義谛是不立文字的,第二義谛是有語言文字的。不論第一義谛或第二義谛,禅宗都有比喻,比喻些什麼?比喻爲手指指月亮。由看過月亮的人,用手指指給不知道月亮是何物的人看,那月亮本身是第一義谛,手指即是第二義谛。因此文字、語言、理論都可以比喻爲手指。而不立文字的,是我們清淨的自心和自性,稱它爲真如佛性,那不是用語言文字可以介紹說明的,而是要各人自己親身去體驗的。

  

  今天的題目是「禅與悟」,禅悟的目的,也就是禅宗的目的,那必須要有理論觀念的指導以及修證方法的實踐。如果沒有理論觀念的指導,它的悟就不是禅宗的悟,所以方法任何人都可以用,若觀念的指導不正確,或者不是禅的觀念,從方法的修煉所得到的經驗,就不能算是禅的悟境。

  

  禅的理論根據,是要把自我的中心、自我的執著、自我的意識,從肯定而到達否定。要先肯定自我,然後到否定自我,自我否定之後,連主觀的、客觀的對立存在,也都要否定,超越于對立與統一之上,這才叫作禅的悟境。如果還有個自我的話,不管是主觀的自我或客觀的自我;不管是局部的小我或者是全體的大我,只要有一種我的觀念或我的執著存在,它就不是禅悟。因此,我們在介紹禅的方法之前,必須先介紹禅的理論;介紹禅的理論之前,必須先介紹禅的根源,而禅的根源就是佛教。

  

  佛教發源于印度,佛教的基本觀念就是無我。無我的觀念有叁個原則,叫作叁法印。何謂叁法印?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叁法印中的涅槃寂靜,實際上就是禅宗的悟境,就是悟境現前時體驗到的無我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諸行無常,就是一切的現象,經常在變化,所以是無常。既然是無常的,凡是任何現象的存在,我們稱它爲「法」,法也是無我的;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我在法裏面,包括主觀的我和客觀的我都不存在,這是佛教的基本觀念。離開這叁法印就不是佛教。因此禅不離開佛教,也不離開叁法印,而叁法印的一個主要觀念即是「無我」。人能實證無我,即開悟見性。

  

  二、「二入四行」修行方法

  

  禅宗的初祖菩提達摩,從印度到中國來時,帶來了一個訊息,那就是人人都具有佛性,這點我們大家都應該相信。菩提達摩對中國禅宗最大的貢獻,並非像我這樣到處演講禅法,而是留下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獻──〈二入四行〉。

  

  所謂「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理入的意思,就是離文字、離名相、離思考。理在那裏?理是存于所有的一切現象。很多哲學家們把本體和現象分開,可是在佛法的禅理,現象和本體是分不開的。這是說,除了自我中心、自我執著是不存在的之外,一切都是現成的。離開一切執著,你就可以親自見理、見性,那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若有人問:「沒有思想、不用經驗、不用語言時,頭腦一片空白,像白癡一樣,那算不算是開悟?算不算是理入?」當然不是。如果是的話,達摩的理入,就變作笑話了。

  

  在傳說裏,菩提達摩曾經在中國嵩山少林寺的後邊山上,面壁九年。他是不是九年時間內專門在面壁?這是一個問題。打坐面對牆壁是沒有問題,但九年之中始終面壁則是未必屬實。不過這個傳說是有根據的,就是菩提達摩在〈二入四行〉這篇文章裏提到,「心如牆壁」,那就是「理入」的修行方法。現在我們這兒的牆壁上都挂有字畫或標示,不管怎樣,牆壁本身是不會動的,是我們把東西挂上去或畫上去,所以是有功用的。心如牆壁的意思,是指自心是不動,但是環境裏有任何現象出現在他面前時,一定有反應,能夠幫助人,爲人解決問題。所以心如牆壁並不等于這個人是白癡。不同的人在他面前出現,他能如實地照見一個又一個人,一樁又一樁的事。

  

  理入是不假事修的,理即真理,便是真如佛性,它不離現象,亦不即現象,遍于時空而不落于時空的無相法門。它是離心緣相、離文字相、離名句相,離言說相的涅槃妙心!

  

  「行入」的「行」者,是修心之行,即是禅宗講的煉心。修心之行的第一是報冤行,第二是隨緣行,第叁是無所求行,第四是稱法行,這是有層次的。

  

  「報冤行」是講有因就有果,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如意的事是因爲我們自己從無始以來,一生又一生所造的業因,在這一生中的這個時間,接受到了不如意的果報;那應該歡喜而不是苦惱,因爲接受果報等于有了機會還債,這是信用的考驗,也是實力的考驗。所以遇到不如意的事,若修報冤行,此心才不會起波動,不會忿忿不平,不會怨天尤人,這就是一個大修行人。

  

  叁、隨緣與自在

  

  因果必須配合因緣。對于任何情況,如果能夠改善它,當即予以改善,若不能改善,便面對它接受它,絕不逃避,但是要盡力改善。逃避責任,逃避果報,是不合算的,改善情況才是最聰明的。例如,本來我欠人家一個頭,這次人家要我的頭了,那我跟他商量:「你不要取我的頭,這對你一點也沒有用處,如我幫你更多的忙,對你才有用處。」這就可以把應受的果報,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補償取代。所以講到因果,一定要配合因緣的道理。

  

  「隨緣行」的主要意思,就是教我們在得到好的果報時,遇到如意的環境時,也不要太歡喜,因爲這原來是自己所作所爲而得到的一個報酬,有什麼值得好高興的。好比自己去銀行提自己的薪水,並非來自天外的橫財,不必狂喜。同時也要想到,你取用存款的時候,仍得繼續努力來增加你的存款。

  

  報冤行,隨緣行,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有積極的作用,能讓我們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努力提升生命的品質,改進生活的狀況。所以菩提達摩從「行入」所講的禅境,乃是普通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既不逃避責任,也不放棄任何一個有利的機會,那不是一個積極的人生嗎?

  

  「無所求行」是心無所求而修禅法。在西方社會,養兒育女不爲防老,但爲盡一份父母的責任,如果不帶情執,好象便是無所求行。禅修者若想開悟,唯有不斷地努力修行而不是等待悟境現前,方有開悟的可能。若有求,爲求開悟,便成執著,豈能開悟。所謂開悟,便是離開自我、親證無我。如果有了我求開悟的念頭,便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基本道理相違。若是有個拚命追求開悟的人開了悟,我們或可以承認他是開了悟,但這一定不是禅悟。若能遵循無所求行,努力修行,你的自我中心,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淡、越來越小,乃至于無。這個時候你對是不是開悟的問題已不在乎,對于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成佛也不執著了。到了這個地步,你已經開悟了,這是真的見到了佛性。

  

  四、稱法行的體驗和體會

  

  「稱法行」,就是依照一切法的本身那個樣子,來應機行化,隨緣修行。每一法的本身是怎樣的,你自己也就會照著那樣來適應它。諸行是無常的,諸法是無我的,我們要體驗它、體會它。如果能夠體會到了、體驗到了,一切法都是無常、無我的話,那就是開了悟的禅修者了。此即是菩提達摩所帶來的訊息。

  

  五、身心安定是第一步

  

  我最近到比利時訪問,在天主教的修道院內住了兩天,發現那裏的神父們雖然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卻毫無龍鍾老態。因爲在修道院內的生活非常甯靜、規律、安定,每天祈禱、靜坐、讀誦,並爲教會的事務工作。我也參加了他們每天的課誦,雖然觀念有所不同,但其功效,也是在使身心的安定、身心的淨化。不論任何教派,其基本的修行方法,都是誦經、贊頌、祈禱。佛教還有念佛、忏悔、拜佛,…

《禅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禅與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