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與悟
聖嚴法師著
目錄
自序
禅悟與靜坐
問答討論
禅與悟
禅與纏
悟與誤
情與理─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系
善與惡─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夢中說夢
法喜與禅悅
心淨國土淨
人間淨土
禅─如來如去
禅─解脫自在
禅─平常身心
禅─擔水砍柴
禅─人類意識
禅─心理健康
禅─內外和平
禅─你.我.他
禅─多.一.無
有分別與無分別
正道與邪道
時空與生命的超越
禅與日常生活
禅與現代人的生活
禅的文化
《六祖壇經》的思想
禅意盡在不言中
附錄 - 〈默照銘〉全文 宋.宏智正覺
自序
禅的思想是:空靈、豁達、開闊、明朗的人間清流。
禅的生活是:積極、自在、簡樸、自適的安心方式。
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學著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鎖,才能海闊天空地任運飛翔。
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練習認識自我、肯定自我,然後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現前。
禅的目的是教人:學著將現實世界的八熱地獄,轉變爲清涼國土的七寶蓮池;試著把自害害人的身口意叁業,轉化成自利利他的慈悲與智慧。
本書不是禅,僅希望藉它來向讀者諸君透露一些關于禅的消息。
在本書問世之前,我曾出版過兩本類似的禅書: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選收了二十五篇有關禅修的演講稿,名爲《禅的生活》。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再輯繼續講出的二十四篇文稿,編爲一書,以《拈花微笑》爲名。
轉眼之間,已是一九九一年了,四年多來我雖照樣地爲農禅寺的禅坐會開示,被整理成稿者卻不多見。原因是《人生》月刊連載我的另一冊書《學佛群疑》,達一年半之久,一則《人生》不缺稿件,二則我已沒有更多的時間刪改由錄音帶整理的講稿。
不過我在紐約的法鼓出版社,自從一九八二年出版《佛心》(Getting the Buddha Mind)以來,又于一九八七年出版《開悟的詩偈》(The Poetry of Enlightenment)及《信心銘》(Faith in Mind:a guide to ch”an practice),一九八八年出版《摩根灣牧牛》(Ox Herding at Morgan”s Bay),一九九○年出版《寶鏡無境》(The Infinite Mirror)及《智慧之劍》(The Sword of Wisdom)。同時也由臺灣的東初出版社印行。以上八種中英文禅書,由其再版次數及發行量而言,應該算是我的各類著作之中,最受一般讀者所愛讀的。通過文字的媒介,我在東西兩個半球推廣不立文字的禅學,也産生了若幹正面的影響。
本書《禅與悟》收錄的二十七篇文稿之中,僅有〈夢中說夢〉及〈有分別與無分別〉,是在農禅寺的禅坐會講出。其他講于國內各處者共十篇:淡江大學〈禅與纏〉、臺中市中興堂〈正道與邪道〉和〈悟與誤〉、臺北市國父紀念館〈情與理〉及〈善與惡〉、高雄市文化中心〈禅──如來如去〉、臺北縣永和國父紀念館〈人間淨土〉、臺北縣板橋體育館〈心淨國土淨〉、高雄女中禮堂〈禅──你.我.他〉及〈禅 ──多.一.無〉。其余諸篇皆在美國及香港講出,例如:〈禅與悟〉講于波士頓哈佛大學,〈時空與生命的超越〉講于麻省羅爾大學,〈禅與日常生活〉講于華盛頓大學,〈禅 ──人類意識〉講于紐約大學,〈禅──擔水砍柴〉講于紐約莊嚴寺,〈禅──解脫自在〉、〈禅──平常身心〉則講于香港沙田大會堂。
本書所收文章,出于一九八六、一九八七、一九八九叁個年頭的各占一篇,一九八八年的共有八篇,一九九○年的多達十六篇。可見我在去(一九九○)年之內,演講次數很多,修改完成的文稿也不少。
本書的內容,因系通俗演講的體裁,講出時往往造成轟動,尤其是國內,場地小則小滿,大則大滿,每場聽衆,少則數百位,多則六、七千。因爲我的演講對象,不論在國內或國外,八成是中上階層的知識分子,所以盡量用知性及理性的角度,介紹實用、易懂、健康而且層次分明的禅修理論及禅修方法。本書的出版,也等于讓讀者們,以短短數小時的時間,隨著我度過四年的歲月,一站又一站地聽完二十多場有關禅修的演講。甚至要比到現場獲得更多的訊息,因其經過錄音帶的整理,加上我的刪修增訂,比起講出之時,精簡充實了許多。
一九九一年四月二日聖嚴自序于臺北北投農禅寺
禅悟與靜坐
禅並不一定要靜坐,但是要有靜坐的基礎。
靜坐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好處。它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們減少執著,也能使我們的頭腦更冷靜、更清楚;再進一步,便能産生智慧,開發精神的領域。可是從禅的觀點來看,若無佛法的指導,由靜坐所産生的智慧仍然是帶有煩惱的。由于他的自我中心還在,一旦遇到跟他自己有沖突的人、事、景物之時,他的內心就會痛苦掙紮了。
靜坐應注意的事項有叁:1.調身,2.調息,3.調心。
所謂調身,是指正確舒適的坐姿,以及靜坐中的身體反應。
至于調息,是指呼吸,可隨著各人定力的深淺分爲四個層次:鼻息、腹息、胎息、龜息。「鼻息」是使用鼻孔出入的自然呼吸。「腹息」時,空氣雖然是由鼻孔進出,可是不注意鼻孔,也不感覺到是用鼻孔呼吸,而僅是腹部起伏蠕動。所謂「胎息」,是不用鼻孔呼吸,全身的每一個毛孔都能成爲呼吸器官。此時的大宇宙即是母胎,自身是胎兒。「龜息」則自己不需要呼吸體外的空氣,甚至心髒也停止跳動,此時修行者的身體已能獨立自成一個宇宙,用自己體內的氣或能來運行,自給自足,不必由體外提供空氣或養分。
至于如何照顧心念?一般是以止觀的方法來攝心凝念。使用數呼吸、觀身不淨、念佛、禮拜、靜坐、冥想等方法,均可達成目的。
靜坐的主要目的,在于集中散亂的心,使它漸漸變成統一心。通常人在得到心的統一之時,認爲自己已經沒有自我而達到了無我的階段。其實那只是靜坐的層次,或是定的層次。定的經驗也有高低,故有四禅八定之分,但都不出于統一心的範圍,而且尚未達到及于無心空慧的實證。從上述可知,如果是用中國佛教禅悟的角度來看,「定」的經驗,未必等于禅宗的禅定。
那麼,什麼是禅宗的禅定呢?六祖惠能大師的《壇經》說:「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接觸諸種外境而心不亂,「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可見禅宗的禅定是在清淨的智慧觀照,不在于統一心的定境,因爲若住于統一心的定境,依舊未離執著。
而所謂執著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當你面對任何人、物、事的時候,首先強調「我」看到了什麼,而加進價值的判斷,那就是執著。那麼禅的所謂不執著是什麼呢?
任何一樣東西、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個人在他面前出現的時候,他自己不會加諸任何意見,而對方所需要的東西,卻恰如其分地給了他反應。
在涉及親子關系、男女關系及財産的問題時,最容易使我們感到自我中心的執著;其次就是名譽和觀念。對于修行者而言,最難化解的執著是感覺到自己有自我的成就、自我的經驗,他可以什麼都不要,就是無法擺下自我的觀點價值和經驗價值,所以尚有驕慢心。因此凡是有自我存在的價值肯定,便是沒有真得解脫,也沒有真正完成無漏的智慧。
禅宗在開悟的時候叫「見性」,見性以後要保持它、要增長它,所以還要悟後起修而來培養它。雖然禅宗強調開悟以後他的見地就跟佛完全一樣,不過他不是佛;就好象西藏人修行,把自己本身觀想作自己就是本尊,可是即使修成了,本尊還是本尊,他還是他。不過比起修行之前,多了些慈悲心。
所以中國的禅師在沒有開悟以前要好好的修行。在開悟以後,要去找更好的老師,只有開悟以後,才知道什麼樣的人才是好的老師。然後,自己還要加倍的努力。
禅,並不一定要靜坐。所以《六祖壇經》說:「此門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又說:「有人教坐,看心觀淨,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六祖是主張:「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所以我們沒有看到六祖惠能大師靜坐的修行過程;六祖以後的第二代懷讓禅師,看到第叁代馬祖道一禅師打坐的時候,還說了個比喻:「坐禅得成佛,豈非磨磚能做鏡?」
不過,從許多禅學記載中,我們看到許多禅宗的祖師們也要打坐的。在馬祖的弟子百丈所立的《清規》中也有「坐禅既久」的記載,只不過不重視打坐,而是把日常生活裏的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動作,都認爲就是修行。
我們看到百丈禅師的生活原則,未見其記載一天要打坐多少時間,而倒曾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文字,那即表示他的主要修行就是上山出坡、下田耕作。
其實六祖惠能大師也是如此。在還沒去見五祖弘忍以前,他是個打柴的人,見了五祖之後,也沒叫他去打坐,反而是讓他到廚房去樁米。我們必須了解到,當他工作的時候,他的心經常是在一種非常穩定、平靜、了無情緒波動的狀態。這樣子的人,才可能獲得真正的開悟。
但是,也必須要有觀念的引導。…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