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叫煩惱的衆生,既是煩惱的衆生,便不可能有真自在,所以就叫作不自在。有的人煩惱很重,可是卻常說他是最快樂的人,但往往剛剛還說最快樂的人,馬上淚眼婆娑,這是真正的自在嗎?若有人出生于監牢,對監牢以外的事全不知道,或許他會覺得監牢也不錯嘛!只有從監牢外面進去的人,才明白進了監牢是不自在。同理,衆生從佛法而知自己是不自在的,而我們能去體驗,這是非常可貴的事。
另外,小自在是小乘的聖人所有的,佛教有大乘、小乘。小乘乃指只管自己的解脫者,但因其畏懼在現實世間有生、死、苦、難,所以離開生死,住入不生不死的境界。但真正的自在是不怕生死,也不受生死束縛。所以,小自在不是我們所希望的。我們希望的是佛和大菩薩的大自在。因爲只有佛才能既不怕生死,也不怕任何苦難,而他自己也沒感受有苦難。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又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種以願力、自主、自動到衆生需要的地方,出入隨心所欲,這就叫自在,而衆生因業力非去不可,要想出來出不來,就叫不自在。
五、自在與悟境
解脫自在就是開悟,迷和悟是相對的,在迷之中的人,不知道悟是什麼,而對悟了以後的人,他當然也不覺得悟是一個真實的東西。在迷中不見悟,悟後的人也不以爲自己是悟。這便沒有執著,叫作真自在。迷的人是有「我」的,那個「我」是什麼?是「我」和「我所有」。其實分析一下,這個「我」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有「我所有」才是存在。第一,我們的身體是「我的身體」,不是「我」。至于我的錢、我的家……這些都是「我的」。並沒有一個真正是「我」,並沒有可以指得出、可以感受得到的「我」存在。所以,把「我的」當成「我」就叫迷。
最近我遇到一位年紀很大的商人,他退休後告訴我:「我現在解脫自在了。」我問:「你怎麼解脫自在呢?」他說:「我將職務、財産全部給我兒子,所以我沒事了!」我又問:「你的兒子是不是你的?」他說:「兒子當然是我的,誰也搶不走。」我說:「你解脫不了!因爲你的兒子還是你的啊!」諸位想想他解脫了嗎?如果還有一個「我的」觀念,有一個「我的什麼東西」,那麼你還是迷人,並不是悟者。因此,凡夫是住在煩惱之中,所以不得解脫。
而小乘的聖人,他住于解脫之中,好象是解脫,但不是大解脫。真正大乘的佛、菩薩的大自在,是心中無我。例如《金剛經》說的「無我、無人、無衆生。」其無我、無人、無衆生,並不是說就沒有行爲、沒有行動,而是以他的慈悲、智慧幫助任何一衆生,這才是真正的叫作「自在」。
六、迷與悟
現在介紹迷和悟的例子,因爲悟才是解脫,迷就是不自在。有二位修道人同時出去參訪行腳,途中,發生了這樣的故事:
因有二句話說:「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有佛的地方不要停留,無佛的地方也趕快走過。有一天,他們見到一座寺廟裏面有佛像,迷的一個說:「寺裏面有佛,我們進去吧!」悟了的一個則說:「既然有佛,快快走,莫停留。」
又一天,看到一所無人管的破廟,裏面也無佛像,迷的修道人說:「這裏面無佛,我們進去吧!」開了悟的則說:「我們是行腳朝聖,既無佛,還進去做什麼?趕快走吧!」
爲什麼有佛要走,無佛也要走?因爲你心中無佛想找心外的佛,你到處也找不到;若不見心中有佛,只見心外有佛,那就不是真佛,必須急速努力。這說明了如果知道什麼是解脫,什麼是自在,則處處都是佛,處處也都不是佛。
七、相似解脫
再來解釋解脫自在的層次,有所謂相似的解脫自在,是指凡夫的解脫,也就是我們能夠理解到多少佛法,就能替自己解決多少問題,修行多少就幫自己多少的忙。有人問我,拿念珠有什麼用?是不是挂著好看?是拿在手上數的。數念珠有什麼用?是念一句佛號數一個數字,有時候自己打妄想忘了念佛的時候,還在數,但是只要手還在動,就會提醒自己,剛才是在念佛,趕快再念。那麼念佛又有什麼用?有人認爲念佛是爲求生西方、求消災、求平安。其實念佛是安心、除煩惱。心中念佛或口頭念佛?有二句話「念佛不在嘴,參禅不在腿。」就是念佛的時候是用心念,所以「念」字拆開來看,是「現在的心」、「今心」的意思,現在的心在佛號上面,叫作念佛。參禅是用心參而不是僅靠兩腿盤坐的工夫。
佛教的修行方法中,任何一種方法都是在求解脫自在。因爲心有煩惱,所以要念佛;因遇到苦難,所以要念菩薩的聖號。念佛、念菩薩當然有感應,即使沒有感應,也是很有用處。對念的人而言,念多久、念多少,本身就會得到多久、多少平安。在二個星期前,我在臺灣的時候,有一位太太來見我,並說:「師父,您幫了我很大的忙,非常感謝。」我說:「不記得幫你什麼忙啊!」她說:「二年前我的先生喜歡喝酒、玩女人。所以請問師父怎麼辦?您就教我念〈准提咒〉二十萬遍。」我當時告訴她說念二十萬遍的〈准提咒〉,一定會有感應。所以我問她:「你念了沒有?」她說:「念了。」我又問她:「有感應嗎?」她回答:「有。」于是我說:「那你先生現在不喝酒、不玩女人了?」她說:「師父,那倒沒有,他還是照樣的喝酒、玩女人。」我感到很奇怪,問她的感應是什麼?她回答:「師父,過去我沒持咒的時候,他喝醉了酒,就覺得好象是我自己喝了酒;他玩女人,好象我自己去做了什麼壞事。現在他喝他的酒、玩他的女人,跟我沒什麼關系。我只要把家照顧得好好的,而我也過得快快樂樂。所以,我覺得有感應啊!」她又說:「本來我知道他在外面做這些壞事,都會與他吵架,結果他幾乎要跟我離婚,而且常常不拿錢回家,人也不回來。那時,我們的家幾乎要破離。而現在,我不會跟他吵架,我們的家庭至少是和平的。所以,我很感謝師父教我念咒。」
有修行、有信仰就有解脫。看我們修行到什麼程度,就能從煩惱中得到什麼程度的解脫自在。對凡夫而言,因不能一次解脫便永遠解脫,所以稱爲相似解脫。
八、分證解脫與究竟解脫
另外對菩薩而言,稱爲分證解脫自在。所謂分證,是說不是一次解脫之後,就永遠徹底解脫。解脫的程度是不等的,地位低的菩薩,解脫的程度比較淺;地位高的菩薩,解脫的程度比較深。所以,慢慢的修行,到最後才能成佛,只有成佛的時候才是永遠的、圓滿的、究竟的解脫和自在。
我們是要從凡夫進入菩薩的階段,再由菩薩的階段到達佛的層次,所以修行學佛,不能好高骛遠,不是一步登天立即成佛。大乘佛法雖有講到頓悟成佛的觀念,但是頓悟悟理,而修行還是要漸漸地來。禅宗有說到頓悟而漸修,或是漸修而頓悟,這二個觀念其實是相同的。怎麼修行?是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去體驗。尤其,我們都還是凡夫,當在平常的生活中,以平常的身心來體驗佛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事,禅並沒有那麼奧妙,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便可見到處處都是禅了。(一九九O年十月十八日講于香港沙田大會堂,林淑芬整理)
禅─平常身心
一、什麼是平常身心?
什麼是平常身心?一般人的身心狀況稱爲平常身心,修行修了一段時間,而有了成就的人的身心也叫平常身心。
(一)平安的身體
普通人的身心狀態,若從身體來說是有病的,從心理而言也是有問題的,但我們卻認爲這是正常的。人自出生開始,就是帶著父母的遺傳而有了身體。父母本身沒有絕對的健康,所以,任何一個嬰兒出生的時候,也就帶著若幹的病來到這個世間。
有一次我和一位醫生在街上走著,他向二個人打招呼,並跟我介紹他們是他的病人。我很驚訝,因爲這二個人看起來沒有病啊!怎會是病人呢?後來我問醫生,他們得了什麼病?他說:「是啊!從醫生立場來看,凡跟我有關系的都是我的病人,雖然你看他是好好的,但他還是有病啊?」從那天之後,我就肯定從醫生的立場來看所有的人都是病人。有的人雖看過醫生,但是病根還沒有完全去除;有的根本沒發覺有病,但已經潛伏著病因。
既然世界上沒有人不害病,那麼有病是正常的;既是正常的,我們就應該接受它。不需要對病産生恐懼、害怕或怨恨。身是如此,心亦如此。我們的心從出生以來,便是不滿足的,這是因爲我們對世界有追求和討厭的二種心態。也就是貪、瞋的心態。永遠追求、執著好的事物;永遠逃避、拒絕、反抗不好的事物。
曾經有一位母親問我:「佛教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嗎?」
我說:「那麼你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惡?」
她回答:「佛教說人人都有佛性,一切衆生皆具佛性,意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我很疑惑,因爲我有二個孩子,第一個孩子出生後,脾氣很壞、貪心也很重;只要不滿足他,就拳打腳踢,又哭又鬧,讓我覺得他可能是從阿修羅道、餓鬼道投胎來的。後來第二個孩子也降生了,以爲他會好一點,想不到卻比他哥哥還壞。帶這二個孩子非常辛苦,給他們很多愛心都沒任何好的反應,無論如何都不能使他們滿意。我氣得只有打他們、罵他們;但卻使他們恨我,更不喜歡我。從孩子身上,我發現人之初,應該是性本惡。」
我告訴她,人無所謂生就是惡、是善,而是從無始以來,一生又一生的帶了許多煩惱,所以出生後,還沒接受教育的時候,他的性格就是人的本性,這是一種煩惱心,帶著煩惱來,所以,自然而然就表現出來。
有一位香港的慈善家告訴我:他的前半生沒做過一件好事。我覺得那是正常的事,因爲他前半生沒有想到要做好事,所以,從現在來看…
《禅與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