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与悟▪P16

  ..续本文上一页蚂蚁,有人怪我说:「师父!您怎么不慈悲,把蚂蚁都扫死了!」我说:「阿弥陀佛!你来扫好不好?」他说:「我也会扫死蚂蚁。」我问他:「那怎么办?是不是我们应该搬家呢?」

  

  佛陀住世时,有一次和弟子到一个很久没有人住、没人打扫的精舍,精舍里面的浴室水池长了很多孑孓,比丘们不敢洗澡,请示佛陀如何处理?佛陀只告诉他们「清理水池」,比丘们担心会弄死孑孓,佛说:「不是叫你们去杀虫,而是清理水池。」这意思是说,目的是要清理水池,而不是以瞋恨心杀虫,所以不算犯戒。

  

  由此可见,戒是不做不合悲智原则的任何事,并对合乎悲智原则一切的事要积极为之,否则即是犯戒。

  

  (二)定与慧

  

  一般以为「老僧入定」就是坐着什么事都不管,才是「定」。所以有人修定时,希望别人不要干扰他,让他好好修行。这种人修到最后会变成自私鬼。因为他们在修定时怕干扰,要离开人群,修成后又贪着定境的快乐,会逃避现实、厌离世间。这不是自私鬼,是什么?

  

  其实,禅宗所说的「定」为「即定即慧」,定即智慧、智慧即定。智慧是头脑清楚、条理分明,不以主观、自私的立场判断、处理所有的事情。因此「定」绝对不是坐着不动或逃避现实。「定」的真义是:在安定、平稳、和乐的身心状态下,从事于持戒的修行生活。而「智慧」,是以开朗、宽大、涵容、无我的心量,指导我们持戒和修定。

  

  有位中医师告诉我,他看过不少佛书,在观念、认知的理解上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但总是做不到。当贪心、瞋心和嫉妒心生起时,自己不知道,发现后常常感到懊恼。为什么他的心不容易受指挥?这是因为平常他没有下工夫修定的缘故。修定的工夫,包括静坐、拜佛、念佛与诵经。如果能持之以恒每日按时做定课,日子一久,心自然会平稳,情绪也不会轻易受环境影响而波动了。

  

  总括的说,持戒、修定为慈悲的范围,智慧是属解脱自在的范围。如果我们平时情绪稳定、思想开明、心胸豁达,对自己、对别人自然都会有安定的作用。

  

  三、如来也是如去

  

  《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为佛的十种尊称之一,是没有来也没有去的意思。广钦老和尚往生前曾说过一句话:「没来没去,没什么代志(事情)」,已有很多人奉为金玉良言,这句话和《金刚经》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谓如来如去?譬如你昨天买股票,股票上涨,一夜之间使你变成富翁,明天股票下跌,又使你一夜之间变成穷人。究竟,钱来了没有?它好象是来了、使你发财,结果钱又到哪里去了?钱不是你的,这就叫如来如去。来的时候不必兴奋,去的时候不需难过,因为这是正常的事。

  

  世间人的烦恼痛苦,是因为没有把环境中遇到的人事物看清楚,所以才会「迷」,才叫「凡夫」,也因此才有烦恼。我们往往以假当真、把不真实的事情当成永恒,对与我们相关的人、事、物,执着何者为我、为我所,何者为多、何者为少、何者为来、去、生、死等等,这种种执着都使我们心里产生烦恼的反应。

  

  佛法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所生、因果相循、变幻无常。因缘是由许多因素相加,所产生的结果,所以现象的出现、消失,都是不同的因素所形成。「无常」这一名词,常使人误解佛教徒消极、悲观,其实恰好相反。无常是变化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一件事物可永久不变。所以「无常」有其积极的意义,便是教我们要努力不懈。恶运当头,无常变化,岂非好事;好运当头,无常变化,不必难过。只要继续努力,好运还会再来。坏的事情临身时,那不是永恒的,故也无须伤心绝望。

  

  禅宗《五灯会元》卷一六中白兆圭禅师说:「譬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中游鱼,忘却水是性命。」空中飞鸟翱翔天际,本身即在天空中,它并不担心自己非要天空不可,因为天空够宽阔的了。又如水中的鱼,水对它是必需品,可是它并不把这想成非常重要的事,而操心忧虑。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态度积极努力的生活,不处处起烦恼,生活必然愉快。(一九九O年八月十八日讲于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张国兰整理)

  

  

  

  

  

  

  

  禅─解脱自在

  

    一、何谓解脱?

  

  何谓解脱?一般可分为身的解脱及心的解脱。例如我们因为犯了法而坐牢,身体便受拘束;如果从牢里出来,便得解脱。但是心的解脱比身的解脱更重要。如果我们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执着,虽被关在牢里,心仍是自由自在。

  

  有位居士跟我谈起某某人,说他可能要坐牢了,在他快要坐牢之前,很多人跟他说:「很好啊!你有这个机会可以闭关好好修行了。」我说:「这句话有问题,若是心已得解脱或得自在的人,到牢里去,对他而言的确是修行。否则,坐牢便是坐牢而已。」

  

  我曾经在山中闭关,前后共计六年。有人问我:「住在里面是不是很痛苦?」我说:「如果是坐牢会很痛苦的。但是,我是闭关修行,我很自在。」因此,不能够把闭关当成坐牢,或将坐牢当成闭关,这二者完全不同,而其不同的地方,即在于我们的心是不是自在!

  

  二、解脱在于心

  

  现在我举二个禅宗的例子。第一个例子,是禅宗四祖道信禅师的故事,道信禅师在十四岁就出家了,他见到三祖僧璨禅师便说:「但愿大师能够慈悲,教我解脱的法门。」三祖就问他:「是谁把你绑起来?」小沙弥回答:「没有人绑我呀!」因此三祖说:「那你还要求什么解脱呢?」这时十四岁的小沙弥听了马上就开悟了。我说了这故事,诸位是否开悟了呢?请问诸位有谁绑你们?大概诸位没有要求一个解脱的方法,所以听了故事也没开悟。

  

  这故事是说:自己认为未得解脱,是有人绑住了自己,仔细问清楚并无人绑住自己;那就是自己把自己绑起来了。既是自己绑自己,那只要将自己松开就可以了。所以当下就能开悟。像这种情形,于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不都是如此吗?即所谓「作茧自缚」,自找麻烦,所以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第二则故事,有一位禅师说:「见、闻、觉、知,俱为生死之因。」又说:「见、闻、觉、知,正是解脱之本。」所谓见,看见;闻,耳朵听到的;觉,五官所接触的;知,明白。这些都是我们于平常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如果对它们起分别心、执着心,认为是真的,而牢牢抓住不放,那就变成了生死的原因。

  

  相反地,如果不管见到、听到或感觉到以及明了的事,都能把它客观化,不加入个己的利害得失,即是解脱的根本。换句话说:任何事如果把自己带进去,就有问题、有麻烦。除掉自己的利害得失,就得解脱了。

  

  佛在世时,其弟子阿难有一天与佛出去托

  ,看到路边树下有一堆黄金。阿难说:「世尊,那儿有一堆黄金。」世尊说:「不,那是大毒蛇,不要看它。」阿难便不再看它。后来,有人经过那里,就把黄金捡起来带回家。当时正好警察在追赶强盗,强盗跑掉了,将黄金随手丢弃。而捡到黄金的人却被捉,被当成强盗来处罚。这说明,黄金如果你把它当成黄金的话,它可能会是一条毒蛇,而若当成毒蛇,那么黄金对你而言便毫无问题,因为你已远离它了。

  

  三、五蕴皆空得自在

  

  现在看一段《心经》,经文一开始即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也可说是《心经》中最重要的,它说明人要想得自在,就要学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是谁呢?通常解释成观世音菩萨,当这位菩萨用他非常高的智慧来看世间所有的万法以及一切现象时,便可离开一切苦难。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用高深的智慧,来度脱众生的苦难。

  

  《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最基本,也可说是最根本的一部祖师语录。浅显易懂而寓意深远。其中提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共三句话。解释什么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意即以大智慧到彼岸。因此,若要解脱须先有智慧。

  

  有居士会认为学佛之后,虽听了解脱及自在的道理,但没办法做得到,便觉得很痛苦。我相信我们中国人之中的许多人学佛之后都有同样的问题。因为中国人一讲佛法,都是讲最高深的,佛的法、菩萨的法,没有讲凡夫的法。从人到佛的境界,这阶段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讲得太高了,便常使我们在没有办法做到之前,便感到自己好象不够资格学佛,越学越糟糕。其实从人看,以人的标准来要求,再以佛法作指导,而做到人能做到的程度,这就是智慧,就是到彼岸。

  

  自在有不同的程度,解脱也有不同的程度。我们无法要求什么事都得解脱,什么地方都得自在,因为这要慢慢的来。

  

  四、心自在和身自在

  

  什么叫自在?自在的意思可分身自在和心自在。身自在是指我们的身体进和退没有阻碍,心自在指从烦恼中得解脱。身自在如果能修得神通,就能够变化。

  

  但是神通有限,一般凡夫的神通并不持久,事实上,除非已成佛,否则不可能有真正的身自在。如果有肉身存在,即使有神通,仍不可能不死,所以,仍是不自在。

  

  心自在是用「智慧」来看这世界,心就不会受到阻碍,因为以智慧看世界,世界都没有问题。因为,只有个人有贪、瞋、痴、慢、疑等种种的问题,所以才觉得世界有问题。

  

  凡夫就是凡夫,圣人能够得自在后便永远自在,而凡夫只能以观念来指导、纠正;但小烦恼可用佛法的观念来化解,而重大烦恼产生时就不容易了。所以,往往有些人要求自己太高,希望一听到佛法就能使心自在,这是不切实际的。有不同层次的众生,也就有不同层次的自在。一般的众生…

《禅与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圣严法师教禅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